徐雅琴,孟 军,白靖文
(东北农业大学 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通过集中学校优质办学资源,深化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和造就出创新意识强、实践智慧突出、竞争力强的高层次卓越人才。卓越人才培养应从教育理念更新、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考试制度、加强配套管理等方面入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考试制度的改革成为重中之重。
考试是高等学校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及反馈教学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指导性、检验性、权威性,功利性的特点。科学合理的考试不仅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卓越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
考试形式多为闭卷笔试形式、理论知识形式考试,往往形成“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学生考试前突击复习,起不到督促学生平时学习的作用。口试、答辩、开卷等形式较少,对于实验技能操作的考试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考察更是少之又少,使得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高校通行的考试方法是采用一套试卷闭卷式考试,题型固定,如填空、选择、名词解释、问答、论述等题型,答案标准且唯一。这些考试形式不仅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制约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卓越人才的培养。
多数高校考试的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注重考查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较少。而学生成绩又是衡量学生保研、奖学金的重要标准。结果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机械地记忆各门课程的基本概念、计算公式等,形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缺课补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局面。这样就使得擅长记忆、擅长突击应试的学生比较容易取得较高的分数,而那些思维活跃,擅长提出问题的学生却不易得到高分。后果是压抑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不利于卓越人才的培养,甚至使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好的成绩,采取一种严重损坏道德品质的行为——作弊。
目前的高校考试,要求出题人上交试题时,需上交一份该试题的标准答案,且要保证答案结果唯一,这样导致学生必须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学生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无法在考试中体现,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把学生当成了流水化生产的产品,培养出的学生都是相同“产品外观”、同样“产品品质”的“合格产品”。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无法实现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校考试一般集中在期末进行,由于面临寒暑假,多数教师只是批阅试卷,登录成绩就算完成任务。即使学校要求进行试卷分析,一般也是简单的统计优秀率、及格率,而没有对试卷的难易度、灵活度、开放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及知识的延伸度等方面无法做出综合评价,失去了考试对教学的反馈促进功能,不利于卓越人才的培养。
目前的高校考试,缺乏统一有效的考试管理制度,没有建立公正、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师从考试开始前的出题,到考试中的监考,再到考试后的阅卷都全程负责,虽然现在很多高校的考试阅卷都实现流水密封,但在这种情况下,阅卷的客观和公正性也无法完全保证。在考试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教师进行考试改革的积极性也不高。一方面是目前应用的考试模式操作简单,若要再进行改革,考试管理与需要承担的工作量势必还要增加,同时,还会面临新的风险和压力。另一方面,教师提职晋升主要以学术水平为标准,进行考试制度和管理的改革无疑是一件付出大而收益小的工作。
因此,适应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探索和建立一种既能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的水平,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的考试模式。同时健全考试管理规章制度,使教师积极投入到考试改革中。
国外一些大学不止局限于期末考试这样一种终结性评价方法,更加注重的是形成性评价,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确定成绩。注意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开拓学生视野并鼓励其进行发散思维;并能将考试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完善、规范的评价模式[3,4]。
美国大学强调过程评价的考核模式,不再是最后的终结性“一考定终身”,成绩评价贯穿整个过程始终,考查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的知识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能力。而考核形式也更加多样,采用口试、课堂讨论、课外论文、专题报告、期中考试、研究论文等多种考核形式,并将这些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按不同的比重与期末考试总成绩一起综合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这样的考试内容很少死记硬背,具有灵活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英国等欧洲国家对在校大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也有多种形式。英国大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考核方式有多种,通常有日常作业,包括实地访问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分析报告和撰写论文等;口头报告,目的是检验作业是否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有没有抄袭别人的成果;合作项目,通常需要几个人共同参与完成的作业。
借鉴国外考试理念和考试模式,国内进行考试方式改革需要树立起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观念,建立一个重素质、重能力、重智能、重专业、重实践的全方位科学考试模式。
考试和评价只是手段,人的发展才是目的。合理的考试与评价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前进的方向,可以引导人们从失败走向成功,可以激励人们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考试评价理念,才能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更灵活,充分释放学生的天性,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让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这就要求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评价体系既要体现终结性学习要求,更要关注形成性学习要求,考试要囊括学习过程,兼顾平时的小考、论文、口试、提问等方面,结合终结性考试成绩加权平均,同时还要增加实验技能、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考核的比例,并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创新研究与设计,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比赛,对获奖、发表论文等突出成果给予充分肯定,注意保护学生积极性。
卓越人才的培养要求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牢固的知识作为基础,卓越人才的考试要适应这一要求,就要改革传统的考试内容。考试要兼顾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水平提高,素质培养等各个方面,实施基础考试—应用考试—提高考试三阶段的实施过程。考试的内容要弱化单纯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备考内容部分,强调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运用所知所学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创新素质培养。基础考试主要考查学生记忆和再现知识的能力,主要集中于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应用考试是在夯实基础前提下,进一步考查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找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点,突破理论脱离实际的壁垒,考查学生认识事物蕴含的普遍真理,并能自觉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提高阶段考试主要考查学生能否开发潜能,运用发散思维,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基本认知规律解决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或能在点滴中发现新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考试内容改革,完成知识的学习—掌握—升华的过程,在考试过程中实现知识融会贯通,实现由“应试学习”向“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完成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5]。
考试方法事关考试目的的实现,考试的实际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试方法是否科学。考试方法应有利于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引导学生从注重分数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学科之间差异性及课程设置不同,可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为了解决单纯闭卷考试“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可把开卷、半闭半开、专题报告、小论文、小组讨论、口试、提问、操作技能考试、实践能力考试、网上考试等方式结合起来,灵活运用[6]。
此外,还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己出试卷和做答案,然后交叉答题考试,相互批卷的考试形式。为了出一份较高质量的试卷,一方面学生必须在对课程内容全面复习掌握的基础上才能编制试题;另一方面在出题与解答期间,学生需要广泛查阅参考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种方式改变了考试是以教师为主的单边活动,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实现了从依赖老师的被动学习向依靠自己的主动学习的转变。
某些文科类课程,也可采用案例式考试方法,为了改变所学知识和实际脱节的现状,考试案例必须来源于生产实际且有代表性,有些考题没有标准答案,更难以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才能解答问题,无法靠死记硬背或抄袭、作弊蒙混过关。此种方式不仅实现学以致用,而且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
为了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督促和考核,改变学生期末考试突击应试的局面,可实行阶段性考试制,即在每学期根据课程内容及学时设置1阶段考试+2阶段考试+3阶段考试+……+期末总考的考试形式。某阶段考试的测试内容在下阶段考试中不再出现,对自己各阶段考试成绩满意者可不参加期末总考,对各阶段成绩的累加成绩不满意者还可参加期末总考,课程最终成绩取两种之中的优者。阶段考试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同时试题也具有相应的难度和区分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改变学生期末考试突击应试的局面。这样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对平时没有认真学习的学生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考试结果检验自己的教学,及时查找问题和不足,从而在学习方面实现从应付考试的突击式学习向长期坚持自主探索式学习转变。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己经达到”。为了保证考试能科学有效、真实完整地反馈教学,真正发挥教与考的相互促进作用,必须做好试卷质量分析,建立考试信息反馈制度。因此,考试结束后,应组织部分老教师、督导、专家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从卷面质量、考试难易度、学生答题情况、评卷公平性等方面对试卷进行分析与检查,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此外,要进行问卷调查,征求学生对该门课的授课与考核的意见或建议。通过试卷分析和问卷调查,从中发现在教学方面与考试试卷方面存在的优点、缺点和不足,以便查找原因,寻找不足,分析问题,寻求解决办法。这样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真正发挥考试对教学、学习的推动作用,同时推动教学改革,适应卓越人才的培养。
考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考试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关键角色,是考试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也是具体实施者,主导了考试过程。所以,应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创新的教育理念,即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而是通过教学与考试相互配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学要围绕学生展开,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导演,演员是学生。其次,教师必须具备实施创新的教育能力、创新的教育方法和创新的个性品质,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为教学目标。这样,当考试过程中涉及能力试题时,学生才不至于无处着手;教师才能正确地评价学生的答卷,而不是仅仅根据标准答案确定对否。因此,教师不仅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和高度的教学法知识,而且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包括文化知识、教育知识和实践知识,成为双师型教师。尤其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更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实施考试改革,学校管理部门必须更新管理观念,建立并完善考试管理制度。同时将考试改革纳入课题支持计划范围内,支持考试改革的成果发表及推广,同时要对考试过程产生的额外教学工作量予以认定,对取得突出成果的要在评职晋级中认定或给予一定奖励,帮助考试改革顺利推进,在软硬件及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只有这样,考试改革才能顺利推进,不断深入,切实起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总之,围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不断借鉴各国考试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深化考试制度的改革,探索并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科学、合理、高效、规范的高等院校考试体系,是卓越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1]林学军,雄卫华.高等教育考试制度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7(4):45-48.
[2]林静.高校考试改革的有效管理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92-93.
[3]赵宏,王春,朱春红.东西方大学考试方式的对比及对中国的借鉴[J].未来与发展,2007(3):59-61.
[4]邢维全.美国高校考试评价制度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天津电大学报,2009,13(3):39-51.
[5]刘素一,薛勇.大学考试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0):56-58.
[6]王冶英,任以顺.保险法课程案例式考试方法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91-93.
[7]朱昌平,谢祖锋,高远,等.高频电路“闭卷”、“半开卷”、“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5):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