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现状及监管建议

2013-04-07 13:52北京市保健品化妆品技术审评中心100053吴佩慧李佳兴于春媛刘东红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3年12期
关键词:纳米技术纳米材料化妆品

北京市保健品化妆品技术审评中心(100053)吴佩慧 李佳兴 于春媛 刘东红

(接5月下)

一般来说,体内试验(in-vivo)对于考察物质在有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蓄积、排泄是必不可少的。当设计针对纳米材料的体内试验时,必须重点考虑剂量问题,因为有数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比表面积、粒子数以及质量分数。当体内试验设计为经皮吸收时,应把受试物直接涂覆在皮肤上;当设计为经口吸收时,受试物可以选择强行饲喂或是添加在日常的饲料里。但纳米材料的聚集和成团的性质是试验之前必须考虑的问题。此外,在设计试验时,还应该考虑纳米材料可能会穿透皮肤、也可能被肠道吸收,从而在体内重新分布。

近年来,化妆品毒理体外(in-vitro)方法的验证得到很大重视,美国的验证机构为机构间替代方法验证协调委员会(the Interagency Coordinating Committee on the Validation of Alternative Methods,ICCVAM),欧洲的验证机构为欧洲替代方法验证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the Validation of Alternative Methods,ECVAM)。欧洲化妆品规程第7次修订时规定(2003/15/EC),从2004年起禁止对化妆品成品的动物实验,从2009年3月起禁止已经有替代方法的动物实验。FDA认为,对于纳米材料也可以采用这些经过验证的替代方法或对这些方法或模型进行优化,并特别注意不可溶物的细胞毒性及其沉淀和析出的问题。由于其粒子大小、密度、表面化学性质的不同,纳米材料的沉淀、扩散和聚集也不尽相同,故必须讨论在体外试验体系的介质中,纳米材料的聚集和成团的问题。

目前认为可以针对特定的纳米材料,优化现有的替代方法,选用下述试验以评价纳米材料的安全性:①经过改造的人类皮肤,如EpiskinTM和Epiderm TM可用于皮肤的刺激性和腐蚀性试验;②对于有紫外吸收的物质,可采用3T3 NRPT(3T3成纤维细胞中性红摄取光毒性试验方法)检测其光毒性;③人类及猪皮肤的扩散池法可用于测试经皮吸收;④牛眼角膜混浊渗透法(Bovine Corneal Opacity and Permeability-BCOP)、离体鸡眼实验(Isolated Chicken Eye-ICE),可用于眼刺激试验;⑤基因毒性的筛选试验可采用一组(3种)方法: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基因突变试验或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体外的微核试验。在进行纳米材料的基因毒性试验时,必须要考虑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以明确其作用机理。但考虑到纳米材料的溶解性差,FDA提醒体内试验可能更合适一些。

7 我国纳米原料及纳米化妆品监管的思考

7.1 我国对化妆品用纳米材料尚无定义尽管纳米化妆品已被广大消费者熟悉,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应用纳米技术的化妆品,但我国对化妆品用纳米原料及使用纳米原料的产品没有相应的法规要求。定义的缺乏带来生产、市场、监管等一系列困难,因此,应首先在法规中明确对“化妆品用纳米材料”的定义,纳米产品的辨别及衡量标准。国际纳米产品标准颗粒直径为1~100nm,目前已经有少数公司开始走出微米级进入纳米级,但仍未达到国际公认的纳米尺度。

7.2 纳米的危害性缺乏科学测试和检验针对纳米材料危害鉴定、暴露评估、纳米材料的迁移性等开展深入研究。开展对应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化妆品的安全风险监测和不良反应监测,及时掌握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排查潜在的安全风险。

7.3 对特定的纳米材料开展独立的综合性毒害研究 包括生理药动学模型或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研究及材料类型、尺寸、电荷和表面改性等内容。

7.4 建立化妆品纳米材料数据库 可建立化妆品纳米材料数据库并面向公众开放,提供检索查询服务。公众可在数据库中检索化妆品用纳米材料的基本信息、纳米材料在化妆品行业的最新研究现状等内容。公众也可向数据库提交数据,所提交的数据资料经审核通过后,可被吸收入库。

7.5 可将纳米原料按照新原料管理 由于纳米用化妆品原料在理化性质上和普通原料有很大差别,在原料用途上也可能有所改变,为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应该按照新原料要求申报。

猜你喜欢
纳米技术纳米材料化妆品
武器中的纳米材料
懂纳米技术的变色龙
纳米技术在食品科学工程中的体系构建
纳米技术浮选技术研究进展
可研可用 纳米材料绽放光彩——纳米材料分论坛侧记
圣诞化妆品包装很雷同?那是因为你没看见这些!
2018年,化妆品要“减负”!——便携式化妆品成新热点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浅谈纳米技术在畜牧兽医上的应用
MoS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