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比》的主题:虚幻的“圣杯”追寻之旅

2013-04-07 12:1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圣杯阿拉比理想

王 玫

(陆军军官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031)

引 言

圣杯传奇最初起源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基督教思想观念的影响,逐渐被改造成基督教的传说。对圣杯最传统的解释是耶稣在受难时,用来盛放耶稣鲜血的圣餐杯。从中世纪开始,圣杯已经以各种可能的形式存在,它所指代的内容一直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和审美情趣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化。随着时间的迁移,每个时代圣杯追寻的目标各不相同,但是 “只要追寻的热望不灭,这个‘追寻’的魔咒便不会消除,它的魅力也不会消减”[1]。概括来说,所有圣杯传奇文本所讲述都是一个“追寻”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主人公都在寻找自己心目中的圣杯,无论是中世纪的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还是现代小说《阿拉比》中的无名少年。

《阿拉比》是当代意识流大师詹姆斯•乔伊斯唯一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同《都柏林人》中的其他作品一样,《阿拉比》是以20世纪20年代初的爱尔兰首都都伯林为故事背景,生动地描绘了本世纪初都柏林市井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种种颓废而堕落的心态,深刻地揭示当时了弥漫于社会中的那种对人、对事都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荒诞瘟疫。[2]表面上看,《阿拉比》很容易被理解为一部描写青春期少年的青涩懵懂的初恋小说。可是随着故事的展开,当小说最后“我抬头凝视着黑暗,感到自己是一个受到虚荣心驱使和摆弄的可怜虫,眼睛里燃烧着痛苦和愤怒的火焰”。[3]小说的意义拓展了,少年的浪漫理想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变得如此不堪一击,宛若当头一棒,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荒唐性和自欺性,无情的嘲弄使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本文拟从主人公寻找—追寻—幻灭的过程中来揭示《阿拉比》这部短小但又复杂的作品的深刻主题。

一 寻找心中的“圣杯”

故事的背景以都伯林北里奇蒙大街为中心,然而这样的背景却弥漫着一种令人压抑的阴郁晦暗氛围。大街是条死胡同,平时无人来往,总是静悄悄的。死胡同的尽头是一座无人居住的两层楼房,矜持地与其它楼房保持着距离,“冷若冰霜地相互凝视着”。散发着霉臭味道的房间,堆满杂乱废纸的杂物间,发黄的书籍,荒芜的后花园,生锈的自行车气泵,所有这些构成了少年狭小的生长空间。即使少年走出房间,外面的环境也好不到哪儿去。黑暗泥泞的小巷,滴着水珠的花园后门,散发着阵阵臭气的废墟坑,昏暗腥臭的马厩愈发营造出一种让人喘不过来气的窒息感。在这样一个空虚无聊的环境下,少年仅有的乐趣就是跟伙伴们疯跑、玩耍。此时曼根姐姐的出现宛如圣母玛利亚般照亮了少年贫瘠、荒芜的心灵,他所有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她吸引了。像所有陷入初恋的年轻人一样,少年偷偷地注视着她,跟随她,在上学的路上装作不经意地超过它,日复一日,天天如此,却从未同她正式交谈过。女孩的名字犹如“战斗的号角”,使少年一听到就热血沸腾,甚至在祈祷时,女孩的名字也不知不觉地跳到了嘴边。“即使在最不可能勾起浪漫之情的场合”[3],比如陪婶婶逛街,女孩的形象也始终陪伴着少年,少年甚至想象着“自己捧着圣杯,在一大群仇敌中安全通过。”[3]少年把在市场中对女孩的思念联系到了手捧圣杯穿行于敌人中间,可见女孩在他心中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

少年终于跟女孩说上了话,却被告知由于有事,女孩不能去“阿拉比”赶集。为了不让女孩失望,少年冲动之下许诺给女孩买东西。从那以后,所有的一切在男孩看来都成了“实现愿望的障碍”,连一向严肃认真的学习在少年眼里“几乎成了儿戏,无聊而单调的儿戏”[3]。“阿拉比”这个充满异域风情和神秘色彩的名字成了少年心中的圣地,这个词的“每一个音节都在脑海中显现出来”,并使他如醉如痴。如同亚瑟王的圆桌骑士一样,少年遵守着诺言,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圣杯”的追寻之旅。

二 艰难的“圣杯”追寻之旅

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为了寻找圣杯,踏遍千山万水,历经无数的坎坷和磨难。而在小说《阿拉比》中,少年的追寻之旅也充满了曲折和颠簸,似在冥冥之中预示着少年实现梦想的艰难。当少年左思右盼的星期六终于来到时,心不在焉的叔叔却把少年要去集市的事情忘的一干二净了,直到晚上九点才回到家。为了等到叔叔给的路费钱,少年只好忍耐着婶婶和絮叨的莫塞尔夫人喋喋不休的说东道西,阴冷抑郁的天气则加重了少年的失望。在叔叔的唠叨和不解中,少年迫不及待地穿过人来人往的街道,坐上了火车。明明是去集市的专列,可车上却空荡荡的。应该按时开的火车却让人等了很长时间才慢吞吞地驶出车站,着实让人恼火。尽管这一路的行程充满了种种不顺,可这却丝毫没有动摇少年的决心,因为那个充满浪漫、爱情和希望的圣地就在前方,为了这个理想,少年甘愿付出一切。令人兴奋的时刻终于到了,那个充满魅力的名字在向少年招手,可少年却始终找不到花六便士就能进去的入口处,此时已经九点五十了!在把一个先令交给一位神情疲惫的看门人后,少年终于步入了朝思暮想的圣地,可他的理想能够实现吗?

三 “圣杯”之旅的幻灭

在延续千年的传说之后,圣杯常常被用来代表众人追求的最高目标。而它的另外一层含义则是一种对渺茫希望的暗示,因为“象征着耶稣基督荣誉和恩典的圣杯已经重返天堂,消失在人间”[1]。圣杯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但是,也仅仅是一种理想而已。

当少年兴冲冲地赶到“阿拉比”时,却沮丧地发现大厅一片漆黑,几乎所有的摊子已经打烊。耳边男人数钱的声音和眼中五颜六色的灯光让他不知所措,他茫然地“倾听着硬币掉落在盘子里的声响”,开始怀疑来集市的目的。而一个庸俗的年轻女人和两个年轻人的打情骂俏让他产生一种猝然的恍然大悟,在刹那间他看清了自己的困境。

Oh, I never said such a thing!

O, but you did!

O, but I didn‘t.

Didn’t she say that?

Yes, I heard her.

O, There’s a …… fib.[4]

“不,我从来没说过这样的事!”

“不,你说过的!”

“不,没有说过!”

“她说过那件事吗?”

“说过的,我亲耳听到的。”

“哦,你……你撒谎。”⑤

正是这一刻,“阿拉比”在他心中的圣坛地位轰然倒塌,露出丑陋、庸俗的面目,现实中的“阿拉比”市场是黑暗、沉寂、世俗的,象征着现实世界的冷漠、倦怠和衰败[5]。少年终于又回到了现实,“心目中的‘圣杯’黯然失色,留给他的只是失落、空虚和痛苦”[3],自己日思夜想的“阿拉比”只不过是个简陋无聊的集市,而这个庸俗的女郎仿佛是对他浪漫主义理想的无情的嘲弄。少年“感到自己是一个受到虚荣心驱使和摆弄的可怜虫,眼睛里燃烧着痛苦和愤怒的火焰”。在这一刹那,少年好像完成了达到自我认识的心灵旅程,开始重新认识他所生存的世界,从而产生了精神顿悟——这是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他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理想。乔伊斯在小说中借用来自圣经的Vanity(虚空)这个词来表示“凡事皆虚空”的这一宗教思想,也揭示了更加深刻的主题,同时也激起了读者的思考:在经历了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之后,少年还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重探精神之旅吗?

即使在基督教教徒心目中,圣杯也逐渐剥落了笼罩在自己身上的神圣光环,对不同的圣徒,圣杯意蕴着不同的含义。圣杯的追寻之旅已经超越了最初的宗教目的,它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并由此完善、充实自我精神世界,完成精神追寻之旅,就如同《阿拉比》中的少年,完成了一场由青涩到成熟的自我发现之旅。

[1]代丽丹.“圣杯”追寻中的意义选择[J].外国文学评论, 2007, (3).

[2]施媛.荒诞的世界——对《阿拉比》的存在主义的阐释[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

[3]黄源深,周立人.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王晓梅.对立与冲突中突显主题——评乔伊斯《阿拉比》的叙事技巧[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2).

猜你喜欢
圣杯阿拉比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阿拉比》:少年心事多忧愁
论科马克·麦卡锡《路》的“寻找圣杯”书写
乔伊斯《阿拉比》中的“阿拉比”一词意义的探究
耶稣用过的神秘圣杯
论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生态人之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