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西医院校更突出)教材编写这项光荣而伟大的任务,多数是由院校最高领导指派下面比较“好”的教师来完成的,或者是由他的学生来完成的,而主编却是最高领导。至于这最高领导医术学术水平如何,可就不好说了。写完的教材又由谁来校对,由谁来确定它的水准,那就是你知我知、天知地知了。如果让我说真话,我说新教材不如老教材实用。另外,还有很常见的古怪现象值得深思。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学院里学生认可和喜欢的敬业的老师偏偏受领导排挤,这是既可怕又可悲的事。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圣地,不是误人子弟和拍马屁的地方。
没有好教材,哪来的好学问?没有好教师,哪有好学生?
如果一个学中医的人能坚持学习中医专业七八年,他就不会轻易改行。他能学下来,说明他学中医的思想和观念准备得比较充分,志向、抱负与价值取向都确定了。他学的东西多了,在临床上出问题就少了,那么出成果也不会拖上十年八年。他能在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他更不会背叛祖国医学,他只会努力让中医发展得更好。
反过来说,有些学生毕业后,自以为学的专业知识很多了,满足于我是博士,我是硕士。可是他临床经历短,业务水平低,或仅凭汤头开方子一成不变,给患者治病疗效甚微。这不是中医不行,而是他自己没有信心。他可能会认为中医药没有作用,后悔自己不应该学这个专业,其实还是他没有走进去。这些人一旦给别人治病没有疗效,就没有成就感,然后就很有可能反叛中医,改行。这样的人,不管他做什么,都不会好到哪儿去,因为他下不了苦功。
过去中医有老师带领,现在更要靠自己去学习、去掌握。学生不能光背书本上的中药学、方剂学,不是简简单单地学习学习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一个好的中医,要经历非常漫长的临床过程,临床接触病例要非常广泛。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还要有一个专门认识草药、饮片的过程。你要熟悉中药的性质、形状、产地等影响药物质量的很多因素,甚至还要会通过品尝药的味道来辨别药的质量和真假。不但要知道药性,还要会区别所有草药的不同之处,还要了解饮片的炮制过程。以上这些,现在的中医医生都熟悉吗?现在的情况是,学了五六年中医的大学生,连个甘草都不认识,就是买了假药自己都不知道,也找不到没有疗效的原因。
培养医生好比培养指挥员,你不给高标准训练的机会,你怎么让他上战场指挥打仗!
有些 “为人师表”的中医老师,从讲师到博导,讲课和写文章都是振振有词。可自己或家人一旦生病,不管大病小病,病轻病重,首选的就是西药治疗,打点滴成了他们惯用的伎俩。这种“高手”还真不少,至少占相当的比例。选药治病是他们的自由,但是为人师表,这种表现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极其严重的,小到影响一个班的学生,中到影响一个年级的学生,大到影响一届的学生。学生们会感觉:你说中医治病神奇有效,可现在我的老师、教授有病却用西药,看来中医中药治病值得怀疑。
缺乏自信的师长犹如不信佛的和尚,念经不拜佛的假和尚,留在庙里虚度光阴也就罢了,可是长此下去却严重损害了中医形象,更有害于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岂不误人子弟,毁我中医吗?
导师与保姆
研究生、博士生绝大多数是奋发图强的好学者,表面上看很轻松,实际上他们也很辛苦:一是不想虚度年华,要千方百计地找教材。他们勤学习,旨在获得真才实学,可惜教材质量如何,有些导师肚里有多少料就说不准了;二是他们想按时完成学业,为了顺利获得学位,只能顺服地跟在导师身后。
针对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同仁给我讲了一个公开的秘密:“你只要尽力充当导师的勤务兵、办事员,甚至当保姆,那你就能百分之百地按时顺利毕业。”你看这些学生多不容易。
另外,我有一位相识的同行,他原来毕业于某县卫生学校,业务水平很一般,但是社交能力很强。三年前的夏天我们相见时,他说:“兰大夫,我虽然工作忙一些,但忙得比较值。你看我现在既是院长又拿国务院的津贴,既是省里的政协委员,又是博士生导师。别嫌我多嘴,你不能闷着头光忙专业,在这个社会里充满着…”他很自豪地对我说。
在如此的教育体制下,中医还有未来吗?
有些中医医院的住院三部曲:
床位紧张,住院患者住进来马上做与疾病相关的检验(这当然是对的,也是名正言顺的),该不该做的各种检查都要做,该不该用的西药三下五除二都输上,努力争取在5~7天内将你的住院押金先洗白了,然后请你赶快出院。患者不愿出院再补充押金,医院就会拒绝。拒绝的理由很充分:已经给你确诊了,也给你开好了一堆西药和中成药,带回家服用治疗就可以了,医院床位紧张,你没有必要占用紧张的床位,让给下一位需要住院的病人吧。
我想医院说得很“在理”,应该尽快让你出院。因为你已经把大宗的检验费、治疗费、药费全花了,继续住下去只能收取可怜的床位费,留你住下去那会影响人家的任务量和经济收入。
医生不用再提高医疗水平了,也用不着提高,因为大多数医生用的是西药。西医院的方式方法,不待辨证,拿来就用。这样下去,中医的救死扶伤传统精神遗失殆尽,中医不让人骂死,也是在自掘坟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