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本科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2013-04-07 08:28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年12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外语人文

宋 畅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英语本科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宋 畅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通过对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反思,分析了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及顺应社会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英语专业真正培养的应该是英语技能熟练全面、人文素养深厚、知识面宽广、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复合;创新

2000 年《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旗帜鲜明的提出了本学科人才培养的方向,即“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1]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即由培养专业高级英语人才转向了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2]从此有关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论题开始在各高校广泛展开,并且由此带来了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系列改变。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即在原有的专业技能课和专业知识课之外增加了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及市场需求所决定的跨学科课程。汪家树、孙玉华都从一定程度上支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他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达到了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可否认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但同时也给英语专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如“人文缺失”和“专业不入流”等问题的负面影响。[3]外语教育专家们开始抛开盲目追随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向,转而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反思和探讨。如王守仁和刘毅都曾明确提出他们的忧虑,即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会模糊英语专业的定位,从而忽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倾向,而造成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人文缺失。[4]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求是》杂志上,明确提出教育的发展要靠改革,要大胆突破,勇于创新,要对教学的各方面进行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温总理的发言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人才培养要重素质教育,要勇于创新。至此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清晰,单一的复合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英语专业建设的需要,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才是当今社会对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正确定位。本文就英语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培养目标的设定及为达到设定目标可采取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 英语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由于英语专业单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新的需求,制定新的可行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单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糊了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

1998年,外国语言文学被正式授予了一级学科的地位,其下的相关外语专业被列为该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近年来,由于学生的就业压力和过于强调对社会和市场的适应性,外语教学开始更多倾向于技能的传授。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再次让英语专业的地位下降,沦为其他学科的辅助学科。视外语为“工具”的方式践踏了外语专业的学科地位。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本科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国际型、通识型英语精英人才,而这种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人文知识和出色的思辨创新、合作精神。胡文仲认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应该回归到人文学科的定位上来, 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英语人才。这种人文通识型人才主要体现在具有深厚的专业人文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创新和思辨能力。[5]可见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又要重视英语专业的学科地位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思辨能力的精英人才。

2.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自身的不合理。

不同于理科类专业,语言类专业对专业课程的设置有着更为系统性的要求,但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人文课程明显偏低,主要是注重英语的基本技能的培训,如口语、听力、综合英语等。这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语言学、文学、翻译、中西方文化等相关知识的摄入和实践未能达到英语专业人才的水平。其次目前各高校基本都把专业课程与技能课程的传授割裂开来,注重了语言技能的训练,但却忽视和破坏了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即语言学习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割裂语言和文化的做法只会导致英语专业学生在知识结构的深度上,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在创新和思辨能力上发展不足,结果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专业性不明显,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竞争上不存在明显的优势。这种状况会直接威胁到了英语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3.过分强调市场适应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加,就业开始压倒一切。为了提高就业率,各大学纷纷削减英语专业本科课程,四年的本科课程培养计划基本在三年内就草草完成。大四基本就是论文写作与就业,学校为学生打开方便之门只为了能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的就业率,但实际情况是,这种过分强调市场适应性,过分偏向学生的做法往往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报。学生论文质量下降,抄袭严重,根本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积累知识、独立思考和分析创新、学习严谨的一个较为集中的表现, 是一次启发学生进行独创尝试的机会。毕业论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的严谨的学术规范,还要独立地面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批判分析,甚至提出一些创新性的理解和探讨。孙有中认为这种顺应社会需求的英语专业改革不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英语专业学科建设上自身存在的问题,反而进一步加深了外语“工具”的倾向,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的长期发展。[6]过于强调和趋附社会市场的的即时需要,会使英语专业的建设出现偏差,从而忽视了教育对社会潮流的引导作用。

二 英语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英语专业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首先是目标的培养。那些试图把英语专业办成语言技能培训的做法,会模糊了英语专业的学科地位,将英语专业的教学引入歧途,造成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知识和创新思辨能力的缺失。对英语专业学生而言,他们首先是需要熟练地掌握这一基本语言技能载体,其次更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具有鲜明专业特征的语言知识、相关文化知识、相关专业知识。英语专业就是要培养英语技能熟练全面、人文知识素养深厚,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文学有相当的了解,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创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一般具有扎实的语言、人文知识基础;能够在自己从事的领域改革创新;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根据社会的发展应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变化。

三 英语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1.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

英语专业学科认识模糊不清,本质是由于忽视了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把语言视为“工具”的人一般只看到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交际功能而忽视了语言的另一属性,即语言的认知和社会文化的阐释属性。事实上,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一套符号系统。因此,学习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要理解和认识它的一整套文化内涵,并形成对世界的新的认识。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来看,英语学科隶属于人文学科。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外语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文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精神,重视对学生心智训练和情感陶冶。[7]语言技能的培养是外语专业的基础但不是最终目标。英语专业的培养应该是通过外语的学习进而理解它所承载的历史、政治、文学、社会、文化和精神。外语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工具,还应该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课题和对象。只把外语看做工具或手段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人文素质培养会严重影响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突出英语专业的人文专业学科属性,强调人文教育。

2.构建体现专业内涵的课程体系。

蓝仁哲在谈到学科建设时强调, 技能课程的训练是英语专业必备的基础, 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8]作为英语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作为培养目标和原则的具体体现,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成为了一个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目前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比重失调的现状,调高专业知识课在实际外语教学中的比重变得越来越重要。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两方面,首先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其次要有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此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专业学生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主要区别)。不同于把语言作为工具的一般语言培训机构,高校英语专业应该更注重文学、文化、语言学等专业学科的建设。在提高专业课程比例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积极向人文学科的相关领域拓展,如开设一些高质量的人文学科课程,内容涉及到中华文化史的介绍、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赏析等,并试图在每一个研究方向下,系统地设置一定数量的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样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即明确了英语专业的科学定位,又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

3.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近年来,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已从技能型、复合型逐渐向通识型、创新型人才过渡,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已成为外语界讨论的热门话题。[9]针对目前教学中英语语言的基本技能的培训形式单一的问题,我们需在讲授中将技能课与人文知识课结合起来,即把人文知识加载到技能课的讲授中,这样一方面能增加语言技能课的知识性,另一方面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这种把“内容贯穿于教学”的方法能让语言技能的训练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得到延续和发展,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培训中自然融合入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能扩大了知识面和文化视野,最终从整体上提高了英语水平。

此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的提高。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这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简单而言就是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教师在课堂中更多的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给学生提供理解和阐述抽象概念的语言和方法。学生在课堂上能更积极主动参与,自己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查资料,进行论证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倡鼓励学生质疑,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在适当时候还可以效仿大学英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适当的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打下一定的基础。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不能靠简单的记忆获得,而是必须通过打破传统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增加学生实践和自身操练的比重并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的,是在理解、实践、再理解、再实践和提高的循环中实现的。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

[2]蓝仁哲.改革开发时代的外语专业:回顾与反思[C].//庄智象.外语教育名家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40-149.

[3]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2007(4):4.

[4]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45.

[5]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45.

[6]孙有中.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24-27.

[7]张冲.关于英语专业定位的思考,外语界[J].2003(4):11.

[8]蓝仁哲.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培养目标[J].中国外语,2009(6):4-8.

[9]江晓红.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范式的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39.

ClassNo.:H319.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AnalysisoftheInterdisciplinaryandCreativeEnglishPersonnelCultivation

Song Cha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China)

With a brief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and reform of English major at tertiary level, this article analyzes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bout profession-oriented specialty education, curriculum arrangement and adaptation to society. In line with the some reasons, it puts forward the framework of English personnel cultivation is to cultivate a kind of person who is flexible in English skills, profound in humanistic quality, rich in knowledge, and qualified by critical and creative ability.

English major;cultivation of English personnel;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creative education

宋畅,硕士, 讲师,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英语专业本科复合创新型人培养之“平台+模块” 模式探索”, 课题编号:A2013064。

1672-6758(2013)12-0116-2

H319.1

A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外语人文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人文绍兴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人文社科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