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曼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略论德里克·博克的现代大学观
张 曼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德里克·博克是著名的美国高等教育家,在他所处的时代,美国的社会环境和大学的发展都经历着新的变化并且面临着新的挑战,也就是在这特殊的外部环境下,才凸显了博克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独到见解与杰出才能。博克对现代大学的见地既吸取了传统大学的精华,又紧密地联系了当时社会的客观实际,在美国乃至世界都极具影响力。主要从大学的学术原则、社会责任、现代使命三个方面阐释博克的现代大学观,以期领悟博克的现代大学观,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德里克·博克;学术原则;社会责任;现代使命
德里克·博克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界极具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专家。博克1951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到哈佛大学法学院学习,1954获法学学士学位;1958年受聘于母校,任哈佛大学法学教授;1968—1971年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1971—1991年任哈佛大学校长,缔造了哈佛大学的又一个辉煌时代。他一生励精图治,孜孜不倦地致力于高等教育理论的实践与探索,在大学受到纷繁复杂的内外部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他为美国乃至世界的高等教育的理性发展指明了方向。博克有关于现代大学的理论观点,有效地解决了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的许多问题,形成了较为系统开放的高等教育思想。“博克开放的高等教育观对美国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都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波。因此,他被公认为美国教育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1]他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方面的著述在当今仍旧颇具影响,如《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1982)、《美国高等教育》(1986)、《大学与美国的未来》(1990)、和《与哈佛学者的对话》(1991)等等。
在博克所处的时代,美国社会与大学教育均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博克始任校长之时,正值越战之末,民权、反战和学生运动此起彼伏,国内社会矛盾凸显,此时的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美国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在经历了二战后“黄金时期”快速大众化发展之后,在7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下,美国绝大多数大学在经费方面皆遇到危机;当时美国社会急剧的变革也引发了大学教师学术道德与大学生信仰的危机;同时,由于人口增长周期性等因素的影响,美国高校面临着严重的生源危机。据调查显示,1979年与1966年相比,高等教育在美国的信任度持续下降,“社会和职业界已经对高等教育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2]由此看来,博克接任校长之时,所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这也使他当仁不让地成为那个时代里的杰出人物。“博克曾指出,在过去的360年里,美国高等教育有过无数次地改变自己的计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经历,因此,美国高等教育始终处于变化之中”。[3]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博克依靠其出众的才能积极地进行实践、探索,形成了对现代大学的独到、深邃的理性认识。
学术自由、学术自治(academic autonomy)和学术中立(academic neutrality)是美国大学长期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学术原则。[4]这些学术原则,在协调社会、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方面长期以来发挥着制衡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大学本身“合法危机”的出现,以上三个方面的学术问题受到专家学者们乃至社会公众的激烈讨论。这对于刚刚接任哈佛校长的博克来说,更是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博克面对学术三个基本原则的争论,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博克认为大学应该跟上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但是,他坚决地反对大学“毫无原则的商业化”,大学无论怎么发展都不能摒弃学术自由、自治与中立的基本原则。
博克在学术自由的问题上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在他看来,学术自由的问题直接关乎大学的功能、价值,因此,学术自由理所当然的成为大学必须坚持的原则。他指出学术自由是大学不可缺少的环境氛围,只有这样“教授们才可以不受限制和干扰地从事他们的工作”。[5]博克在批判激进派与保守派,全面联系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学术自由实际是人在语言和文字上自由表达的权利,一方面,他有助于丰富和激励个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它对于一个民主国家和民主社会的发展具有同样大的作用”。[6]因此,学术自由无论对大学本身而言,还是对国家而言,都是必须要坚持的学术基本原则之一,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尊重与包容的态度使学术自由得以充分的实现。在对学术自治的问题上,博克立场坚定地指出: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大学自治,大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依靠国家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同时,大学对于社会的发展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面对社会各界对学术中立方面的争论时,博克折中了激进主义者与保守主义者的观点,从两种观点之间力求找出一种平衡,即大学“应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保持大学的中立性”。[7]
《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这一经典力作被誉为“美国二战以来试图全面考察美国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8]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现代大学的转向。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为了维护大学的学术研究与教学自由总是在一定程度上与外界社会保持距离,这正是之所以把大学比喻成“象牙塔”之内的缘故。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二战之后,大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愈发密切,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种关系的变化引发了美国学术界的一场激烈的论争。博克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与前瞻性的现代意识,对此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博克的大学观里流露着现代意识气息,他认为,“现代大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修道院式的封闭机构,而是变成沟通生活各界、身兼多种功能的超级复合社会组织”。[9]现代大学自身的发展使它本质的走出“象牙塔”之内,社会的发展必然地要求大学义不容辞的承担起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博克首先承认了大学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功能方面都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指出大学必须而且有能力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映,在完善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博克从各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的社会责任:从学术方式的角度出发,他全面地论证了大学对于解决国家种族问题、解决道德教育问题、满足技术创新需求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从非学术方式的角度出发,博克理性地论证了“大学的政治立场,大学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大学接受捐赠的道德责任”。[10]在笔者看来,其论断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在尊重传统与现代的基础之上对大学的社会责任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周全的利弊权衡,他用其敏锐的眼光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辩证地指出了二战之后大学与社会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博克的抉择是双赢和中庸的:既要紧跟时代步伐,坚决拥护传统大学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和探索的部分,同时也不能忘记用这些知识来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哪些大学做到了这些,就能在现代社会中受到尊重。”[11]
在极具敏锐洞察力的博克看来,现代大学相对于过去而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已不仅仅是“学院回廊”“研究组织”,而是一个身兼多职的“复合型社会组织”,同时,现代大学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也逐渐地从社会边缘走向了社会中心,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博克指出,现代大学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已经呈现出自治、竞争与创新的鲜明特点,在这些新特点的基础之上,现代大学的使命随之应运而生。
谈及大学的使命,几乎每位高等教育家都有着自己的阐释,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个人看来,他们的观点又各不相同。这并不否认大学的使命有着时代的传承性,只是在不同时代、不同个人看来大学使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博克生活的时代,大学所处的外界环境已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学本身也变得多元化,又加上博克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其对大学的现代使命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博克初任哈佛校长时,就有人建议取消本科教育,这遭到了博克的坚决反对,在他看来,向本科学生提供智力训练是大学的优点之一,这不论对于教授的发展来说,还是对于培养社会人才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开展本科教学,培养社会人才仍旧是大学的现代使命。博克十分重视大学的科学研究,他曾指出“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新的发现、训练有素的人员和专业知识”。[12]博克认为,在这三个要素中新的发现对美国社会的进步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所以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开展科研、获得新发现都是大学义不容辞的现代使命。在博克时代,大学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三大职能已经得到完整意义上的确立,博克对大学的社会责任有着深刻的领悟,他认为服务社会是大学理所应当的现代使命,这种使命是大学立足于社会的真正使命。博克以上所指的大学的三种现代使命,是对大学产生以来不同社会阶段大学使命的继承与发扬,但是他还结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是现代大学所应具有的时代使命;他又结合了当时美国社会所出现的道德水准有所下降的实际情况,指出了提高社会公民的普遍道德水平也应成为大学的现代使命之一。总之,博克对现代大学使命的认识,是全面的又是有所侧重的,既不失传统大学的精要之所在,又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至今仍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德里克·博克创造了一个传奇的“博克时代”,对于他的评价也存在着较多的争议,正是有争议才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地研究他,无论是是学者们把他归于“自由派”的典型代表,亦或是“工具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所阐释的“现实主义与折中主义”的现代大学观都备受学者们的推崇。博克从历史与现实的纬度对现代大学内涵的进一步发展,在当时美国社会与高等教育危机重重的境遇下,不但“为美国现代大学的转向奠定了理论基础”,[13]而且对当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具有不可泯灭的现实意义。
[1]李成明.德里克·博克的高等教育思想述评[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8(2):28.
[2][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
[3][4][7]张斌贤,刘慧珍.西方高等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93,313,322.
[5]Derek Bok. Beyond the Ivory Tower[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20.
[6][13]施小光.德里克·美国大学思想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7,211.
[8]沈国经,邬大光.中外著名教育家事典[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715.
[9]赵一凡.美国文化批评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34.
[10]徐小洲.博克论大学的社会责任[J].比较教育研究,2002(8):25-26.
[11]韩银环.现代大学·象牙塔·社会责任[J].扬州大学学报,2011(3):26.
[12]Derek Bok. University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M].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0:10.
ClassNo.:G640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OnDerekBok'sViewofModernUniversity
Zhang Man
(School of Education,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Anhui, Huaibei 235000,China)
Derek Bok is a well-known higher educator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university are undergoing new changes and challenges. It is this special environment that highlights Bok`s insights in term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outstanding ability. Derek Bok's view of modern university not only absorbs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university, but also touched the reality of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 F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academic principl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mission of university ,the paper explains Bok’s concept of modern university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problem.
Derek Bork;academic principle;social responsibility;mission of university
张曼,硕士,淮北师范大学。
1672-6758(2013)12-0013-3
G64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