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与海南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考

2013-04-07 07:55:04陈焕镜许德胜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乡土海南旅游

陈焕镜,邢 鸰,许德胜

(1.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海南 海口 571127;2.海南广播电视大学思政教研室,海南 海口 570105;3.海南职业技术学院 人事处,海南 海口 570216)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旅游业在海南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和发展,如今已成蓬勃态势。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海南乡村旅游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乡村旅游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过于重视旅游的经济功能而忽视旅游文化规律,从而影响海南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难以达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本文以乡土文化为切入点,探索如何加强乡土文化资源利用和开发,以促进海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 乡土文化在乡村旅游业中地位和价值

(一)乡土文化的含义

乡土文化是指与旅游地相关的历史地理、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名人传记、古建遗存、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相关方面一种物质或非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简而言之,乡土文化就是一个地区土生土长的物质或非物质民间文化。

(二)乡土文化在乡村旅游业中地位和价值

乡村旅游既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感悟乡土文化活动的过程。一次难忘的乡村旅游,必定是一次令人心旷神怡的乡土文化之旅。乡土文化在乡村旅游中体现了重要价值,也具有积极意义。

1.乡土文化需求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动因,乡村旅游过程实际上是乡土文化的体验和享受

在乡村旅游活动中,人们融入田间地头,体察风土人情,时刻都在触摸着乡土脉搏、汲取乡土文化营养。游人来到乡下,就能品味民俗文化的悠久与醇厚,回味天人合一的心灵感悟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在纯朴的绿色中,游人将满足为了获得审美情趣和精神愉悦而出行的动机,因此乡土文化在乡村旅游中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2.乡土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且多样,但决定其品质的是乡土文化。乡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将为乡村旅游增添无限魅力。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的就是乡土文化与自然的辉映和升华。文化赋予了世界生机和灵气。从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看,乡土文化资源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第一资源,凡是乡村旅游吸引力、竞争力强的地方,都是具有独特乡土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的地方。

3.乡土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乡村旅游品质提升需要文明素养的支撑和保障

乡村旅游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灵动,旅游地人的文明素养、社会文明程度,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情绪,关系和影响到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在旅游观光过程中,有时往往是文化环境、乡土文化、社会秩序和服务质量给游人留下的印象比秀丽的风光还要深刻。一个民风不正、治安混乱、环境脏乱的地方,很难成为吸引人的旅游地。因此,提高乡村旅游地人群文明素养,建设良好乡土人文环境已势在必行,同时也是提升乡村旅游水准的基本条件和旅游地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二 海南乡村旅游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分析

(一)海南乡村旅游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初显成效

近年来,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不断深入,海南乡村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通过文明生态村旅游化改造,打造文明生态村和农家乐旅游精品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海南乡村旅游文化含“金”量越来越高,不断注入了特色文化内涵和先进文化理念,出现了一批批现代农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通过编制规划,引导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环境比较好的文明生态村,规范开发“农家乐”生态旅游,培育“农家乐”景区(点)132个。

二是整合资源,提升文明生态村品质,打造文明、生态、富裕、平安、幸福的乡村旅游示范片区初显成效。如三亚的崖州古越文化旅游区建设一个黎族生态文明旅游村的构思,将全村现有600多亩土地、村落纳入景区总体规划,打造一个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参与、体验黎族同胞文化为一体的文明生态村庄。海口琼山区整合“百里千村文明生态村长廊”资源,提升文明生态村品质,打造文明、生态、富裕、平安、幸福的长廊示范片区,于2012年初立项建设“九龙戏水”生态文化休闲区(九龙片区)。该片位于三门坡镇北部、红旗镇南部,距海口城区48公里,因规划片区有龙门村、龙鳞村等9个以龙字命名的村庄而得名,规划定位为海南省乡村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综合示范区。规划片区共有27个村庄,土地面积36.6平方公里。规划按“一区两片”进行空间布局,“一区”指规划的整个生态文化休闲区;“两片”分别为:红旗片,即以龙门村为核心点,围绕“村润游龙”主题,建设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片区;三门坡片,即以龙鳞村为核心点,围绕“文化寻幽”主题,建设汇集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为内容的人文、休闲度假片区。“九龙戏水”生态文化休闲区分两期建设,第一期为龙门村等5个村庄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定安县重点打造“百里百村”乡村休闲游也受到了热捧,四个别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公园——龙门冷泉乡村公园、皇坡王子爱情乡村公园、翰林森林氧吧乡村公园、天池富硒农产品乡村公园吸引着四方来客。另外,文昌八门湾休闲项目、儋州光村风情小镇项目和白沙县启动美丽乡村游计划项目等都呈现喜人新气象。

三是透过海南传统的节庆活动,让游客更真切地感受和体验旅游地的文化和魅力。2002年,海南省旅游局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将“闹军坡”策划和提升为冼夫人文化节,剔除活动中的迷信色彩,发掘其中文化内涵。2001年,儋州推出首届调声艺术节,使儋州调声艺术节成为展示地方文化、民俗的窗口等。

(二)海南乡村旅游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主要问题

如今,海南乡村旅游业有良好发展势头,但是,旅游开发状况仍处于起步阶段,乡土文化开发和利用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多数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对生态环境及乡土文化元素保护和挖掘意识相对淡薄,通常忽略了乡村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资源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对具有本地乡土特色的产品开发不够。在开发过程中,往往注重设施建设忽视文化环境营造、注重文化载体轻文化内涵建设。

二是全省各地乡村旅游业普遍存在“变异迎合性”。海南乡村旅游行业经营者刻意跟风,追求一些与本地区自身文化内涵不相符并带有过度模仿性的旅游消费或产品,导致一些乡村旅游主题不能充分体现,乡村乡土特色不能充分彰显,从而影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是乡土文化资源总体上开发和利用较为缺乏。根据海南省文体厅《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统计,海南乡土文化可归纳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体育、传统技术、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涵盖黎族民间故事、海螺姑娘传说、海南谚语、海南八音器乐、儋州调声、黎族打柴舞、琼剧、海南公仔戏、临高人偶戏、海南斋戏、黎族传统体育与游艺、传统炭画像工艺、海南贝雕、海南椰雕、黎族传统染织绣技艺、海南粉烹制技艺(文昌抱罗粉、陵水酸粉烹制技艺、海口海南粉烹制技艺)、沉香造香技艺、军坡节、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节等72个主要元素。如今融入乡村旅游项目相对较多的是民俗的军坡节、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节、儋州调声;传统美术的海南贝雕、海南椰雕;传统技术的黎族传统染织绣技艺、海南粉烹制技艺(文昌抱罗粉、陵水酸粉烹制技艺、海口海南粉烹制技艺)等少部分乡土文化元素。其他乡土文化元素还需进一步提炼融入。

三 关于开发海南乡土文化资源,促进海南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近郊旅游休闲形式,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和经营模式。发掘乡土文化特色,进行科学规范管理、营造精良品牌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今后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目标和方向。结合三亚崖州古越文化旅游区和文昌八门湾旅游项目等建设实践活动,对海南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如下几方面思考。

(一)展示乡土文化精华,营造鲜明乡村印象

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自由自在的休闲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旅游者深入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如何保持乡村旅游项目浓厚和真实的乡土文化气息,将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动因。通过场馆建设,将原有乡土风情浓缩、提炼,使其展示出乡土文化精华。为此,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乡村旅游地人文历史发展过程,把握乡村旅游发展乡土文脉、生活习俗演变、民俗风情沿革,挖掘其特色魅力,观察其表现形式,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使海南农村自然、朴实、绿色的环境氛围实现天然乐趣、休闲乐趣、乡野乐趣相互融合,使乡村旅游产品更具乡土独特魅力,为中外游客营造一个优良的海南国际旅游岛乡村旅游印象。

(二)植入非物质文化,丰富乡村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海南岛乡村资源文化内涵丰富,有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反映我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南洋理念、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乡土谚语、乡村节庆、农耕方式、生活习惯、传说趣闻。海南乡村旅游地应加强乡土体验、休闲娱乐、民俗风情及“绿色产品”等特色产品开发。例如结合南海问题,三亚崖州古越文化旅游区以“南海航行更路经”古船作为载体,通过影、声结合,更加立体地演绎海南渔民千百年来出海打鱼、以海为生的生产生活故事等。这样做有利于改变海南乡村旅游流于粗浅层次的观光游览表象,发掘具有海南乡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增强海南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三)提高产品教育性,注重开发参与性和知识性旅游生态产品

提高旅游活动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的最佳办法。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农家风情及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更贴近农村生活,开创人们喜闻乐见的“农家乐”。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推出具有知识性和乐趣性的农家旅游项目。例如,针对有些村落空房、空地较多情况,开发农耕知识和劳作体验、定点定期租房和租地种菜等旅游教育项目;也可以吸引旅游者到海边乡村与渔民一起随船撒网捕鱼,到黎家村落和农民一起纺线织布,到乡下参与制作工艺品和绿色食品,参加民族节庆活动等。“通过提炼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让旅游者体验返璞归真和乡野的乐趣;通过收获劳动成果使旅游者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满足旅游者寓教于乐的需要。”[6]

(四)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精心设计,打造国际旅游岛农家品牌

海南乡村旅游要将宝岛独特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须以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打造独特品牌。如海南文昌八门湾旅游项目就是结合旅游地区位条件、乡土文化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实际,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的典型。该项目通过开发沿湾生态休闲绿道、红树林景观绿道、农家人文休闲绿道、史迹文化体验绿道、乡村郊野景观绿道、渔村风情体验绿道、椰海风情绿道,打造具有区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国际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地,具有较好品牌效益。

(五)坚持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道路

绿色生态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生命线,也是海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要求。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海南乡村旅游道路,要保证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海南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前提;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是海南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动力和手段;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海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根基和保障。

[1]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Z].2013.

[2]王晓丽,宋书巧.对广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6).

[3]兰宗宝,韦莉萍,陆宇明.生态文明理念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1).

[4]邱云美.乡村生态旅游刍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7(7).

[5]刘云山.文化是旅游的灵魂[N].光明日报,2010-03-21.

[6]吴建华,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7]田径.关于乡土历史文化与遵义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1(6).

[8]黄景贵,武亚楠,李建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丰富海南国际旅游岛内涵建设[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乡土海南旅游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乡土中国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南方周末(2018-05-03)2018-05-03 17:02:13
为海南停留
旅游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08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