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丽华
(海南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0)
新闻娱乐化是指媒体选择输出信息时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的一种现象和行为。其有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着力挖掘硬新闻中娱乐性因素;三是在形式上强调吸引力。知名电视节目《壹周立波秀》就是这样一档致力于从时事热点新闻中发掘出娱乐性价值的脱口秀节目。
《壹周立波秀》早期节目由脱口秀表演及嘉宾现场访谈两部分组成,改编后的《壹周立波秀》除在“立波梦话”板块邀请美女共同主持外,其余板块均以周立波本人脱口秀表演为主。周立波会像在剧场里演出一样,挑出最近发生的时政大事及敏感话题,以自己独有的幽默方式进行点评。
该节目能以海派方言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力,是由其新闻娱乐化特性导致的。其中,主持人新闻娱乐化是重要元素。
据称周立波是海派清口创始人,他师从上海曲艺界暨滑稽界元老周柏春,成名于80年代末。公众对其是“久闻其声不见其人”。他本人经历丰富,下过海、坐过牢、离过婚、出过国等,作为话题人物,其生活经历一直是媒体津津乐道的素材。他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舞台地位却弃艺从商;他曾经身价过亿,又在顷刻之间成为穷光蛋;他因与女朋友谈恋爱招致反对而误伤女友父亲被判刑;出狱后女友成了他的妻,他们一起照顾老丈人的生活;离婚后,他与温州身价过亿的富商女子结婚,等等,这些传奇经历让他在众人眼里成了“不可思议的人”。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他的招牌节目《壹周立波秀》带来了知名度和神秘感,甚至使其在金融危机时出现了“一票难求”景象。
经历过“高低起伏”的周立波,面对生活有一种特别从容的心态。这使他做节目时更有“娱乐精神”。深知受众喜好的他,经常拿自己的私人生活调侃,比如“周立波现任妻子的前夫潜逃8年归国被捕”一事被媒体曝光后,周立波和胡洁的处境受到了外界各种猜测。而周立波直接在节目中拿这件事开涮,既满足了受众好奇心,又间接暗示了此事与他们夫妇无关。他的“自嘲自讽”是观众颇为喜欢的噱头之一。
周立波语言犀利,直言不讳。他经常在微博上引发各种骂战,比如与《泰囧》的导演徐峥和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骂战,一度让外界怀疑他是借当红名人炒作自己。他发表的言论常常引来各路媒体围观,如“公厕论”、“方舟子应直送精神病院”、“中国足球没前途”等。通过不断发表出位言论,周立波与其节目《壹周立波秀》遥相呼应,相互促进,形成了互动链,既使周立波知名度直线上升,又为《壹周立波秀》推广起到了很好作用。现在,周立波微博已拥有三千多万粉丝,就是很好的证明。
节目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其本身知名度会给节目带来不小影响力。时下很多新闻栏目在进行“娱乐化包装”时,常用手法是“启用一位或几位在当地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戏曲、曲艺、小品、滑稽演员等娱乐人物做新闻节目主持人,使其成为节目核心人物、象征性人物,让节目人格化。”《壹周立波秀》从一开始就是为主持人周立波量身打造的,因此,节目从开始就具有鲜明个人风格。不过要使节目赢得长久生命力,仅靠主持人影响力支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节目制作班子整体策划和部署。一台优秀的节目,一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壹周立波秀》一经播出就能抓住观众眼球,除了周立波本身的知名度和热衷于言论炒作外,更重要原因是周立波在节目中对新闻信息的娱乐化解读,很好地满足了大众心理情感需求。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在这一改革期的社会,暴露了很多问题、激化了许多矛盾,社会在观念、体制、利益分配方式上都进行着深刻变革,很多人因此感到困惑,在精神思想上产生认知焦虑。这种社会的极具变动和巨大的生存压力,使人们希望在大众传媒中找到宣泄出路,将快节奏生活产生的紧张与焦虑释放出来,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感[1]。
《壹周立波秀》大部分内容都在评论社会热点,调侃现实生活,这些调侃往往都是针砭时弊、一阵见血,既帮助观众发泄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焦虑,又很好地指出了这些社会问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比如针对白酒的“塑化剂超标”问题,“酒鬼”酒称自家的酒没有超过国家相关标准。周立波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原因是我们国家没有制定酒类中塑化剂的限量标准。并调侃建议“酒鬼酒老板和相关负责人每天必须自己先喝一斤酒鬼酒。不喝完不准吃饭。身先士卒。”让观众拍手称快!狠狠发泄了受众长久以来对白酒行业相关标准缺乏知情权的不满情绪。
周立波还擅长以一种老漫画式幽默惹人深思。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农村有很多学校墙上写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抬头一看,学校没房顶……还有的学校墙上写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再一看,墙上一个大大的‘拆’字。”这些段子在收获观众笑声的同时令闻者不自觉地产生思考。周立波自己也曾说过,他希望以娱乐方式让观众去思考这些社会问题。
在《立波梦话》板块,周立波更是用一种虚构新闻方式来讽刺现实社会。如针对各地官员纷纷表态自己的名表、名包、名车都是山寨的,“立波梦话”则虚构“中国山寨协会发言人严正声明,中国山寨产品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决不允许仿冒。请群众们擦亮眼睛,仔细辨别。”这虽是一则虚构新闻,却寓意深刻,让人拍手称绝。他将老百姓对各地名表、名包、名车官员的“山寨论”怀疑抒发得淋漓尽致。
看似普通的一则社会新闻,由于周立波的娱乐解读,便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和深意,常常令观众在开怀大笑同时对生活和社会又有了一种全新认识。因此,有人将《壹周立波秀》定位为精英文化,它很符合中国文学的传统审美观——语带双关,含蓄智慧。这是海派文化的精髓。
当然,作为“政治模仿秀“,《壹周立波秀》敢于挑起社会敏感话题,敢于拿政治开玩笑,而不被“封杀”,是中国舆论监督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一种成就。
《壹周立波秀》节目设置现场是剧场布置,舞台设计颇有20世纪30年代大上海歌舞剧院舞台的感觉:木质地板的舞台宽大且敞亮,舞台正面后侧是空中树立的电子屏幕,没有舞台道具,舞台一侧有一个宣讲桌,桌上有底稿和一条白毛巾。
周立波梳着小分头,穿着得体西装,时而上海话、时而普通话、时而温州话,再加几瓶矿泉水,不换装,不休息,跳舞、唱歌、讲笑话,播新闻、议时事,一个人,一张嘴,一个提示夹,撑起了一台海派清口表演。
这一节目形式,颇有“怀旧”意味,一下子让大家仿佛置身于十里洋场的大上海,风云变幻、时事热点,均浓缩在这小小舞台。它淡化了录制节目的操纵感,更像一场剧场版的脱口秀。这一与众不同的舞台表现形式让观众感觉颇为新鲜。
周立波表现幽默的方式与赵本山有根本区别,赵本山代表的是广大农民阶层。对受众基本没有要求,因此,赵的幽默是一种“俗趣”。而周立波的幽默,则是一种“雅趣”,他开创了属于中产阶级的幽默。股票,民生,政治玩笑,这些符号不光属于周立波,也属于可以消费它的一个社会群体——“中产阶层”。有别于赵式包袱的严密组织,周常常在看似不经意间抖出一个个“包袱”,这些包袱之间一般没有特别严密的逻辑关系,重在语言谐趣的滑稽性运用和夸张的肢体动作,强化戏剧化效果。周立波在吸收香港“栋笃笑”表演艺术精华基础上,进行创新,更注重“临场发挥”。因此,其中很多包袱都是周立波信手拈来的,而观众,显然更享受这种“临时发挥”的艺术。有人做过统计,看《壹周立波秀》,观众平均15秒笑一次,这是一种艺术上的成功。当然,这种成功要求表演者本身拥有敏捷的思维、广阔的视野和即兴发挥的胆识。
作为政治模仿秀,《壹周立波秀》打破了“新闻”与“娱乐”的常规界限。节目最大价值在于,周立波不仅仅是纯娱乐,他在娱乐大众的同时还能针砭时弊,让人们了解“非主流”新闻时事和社会百态,他以幽默调侃方式引起大家共鸣,信口开河地反讽时事。这类杂交节目丰富了我国电视节目样式,颇受观众欢迎,比如《铿锵三人行》《实话实说》等节目,都采用了这样“杂交”方式。但唯独《壹周立波秀》成了不可复制的典范,究其原因有四点:其一,节目从开创之初就打上了个人标签,拥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其二;节目对新闻事件二次发掘和另类解读触及了时代脉搏,与受众产生了强烈共鸣;其三,舞台表演形式别具一格,在集百家之所长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让受众耳目一新;其四,定位中产市场,讲述精英文化,针对性强。
很多人将中国电视节目的生存视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确,在我国现有政策体制和国民习惯情感接受程度条件下,做出满意程度、认可程度很高的节目并非易事。很多学者表示,《壹周立波秀》能走多远,其实也在考验着中国式脱口秀到底能走多远。
虽然《壹周立波秀》一经播出就成了不可复制的成功典范。然而,在大红大紫一把后,现在也不得不面临着过气的尴尬处境。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
1.周立波“锋利”的性格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其赚取名利之时,也让他丢失不少观众缘
周立波个性锋芒毕露,语言犀利又不留情面,对于公众形象,他始终保持随性态度,并不刻意去维护。在他与名人展开骂战的同时,虽然知名度提升了,但同时也失去一部分原先拥护他的受众。如:其与徐峥、郭德纲甚至是同济大学教授张生的骂战。据相关媒体资料显示,周立波在与张生教授就教养问题展开骂战后,“挺周派”寥寥无几,“倒周派”骂声一片。与《泰囧》导演徐峥的骂战更让他有炒作嫌疑。其与恩人关栋天的“分道扬镳”则让本来就饱受争论的他更置身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从而使其形象大打折扣,拥趸者渐趋减少。
2.节目内容渐趋“平庸”,缺乏深意和新意
该节目素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话题的深度,又绝不过线”著称。然而,在几易其主之后,《壹周立波秀》话题的社会敏感度也相对降低,对比最初的六期节目,转入浙江卫视的《壹周立波秀》在话题选择上明显缓和了许多,时效性也相对减弱。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首先,播出平台不同,相比凤凰卫视播出平台,浙江卫视显然在话语权方面要稍弱于凤凰卫视,这就直接影响到该节目的题材选择。其次,时间积累不够。最初的《壹周立波秀》只是在春节期间播出,有足够的时间对国内近一年的时事进行积累,并进行深入分析,而后以“深入浅出”方式呈现。而改版后的《壹周立波秀》播出周期缩短,材料积累不充实,难免有粗制滥造之嫌。
3.节目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该节目改版后,去掉了“嘉宾访谈”环节,形式较为单一。周立波的单人表演虽然有其独特魅力之处,但也同时显得单调乏味,底气不足。受众在习惯了立波秀的语言和幽默的同时也出现了审美疲劳。这使《壹周立波秀》有再创新必要,否则会自然衰落。
笔者以为,要在现有体制下,使这样一档新闻讽刺节目保持足够生命力,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细化市场,准确定位,培养固定收视群
《壹周立波秀》既然定位于“海派精英文化”,其受众群就是中产阶级,时下中国中产阶级需要什么、担心什么、困惑什么,这是《壹周立波秀》要设身处地考虑挖掘的题材。如果能使《壹周立波秀》像美国的《奥普拉温夫瑞秀》那样抓住固定受众群,那么节目就会长盛不衰。在美国屹立25载的《奥普拉温夫瑞秀》对受众群有着非常明确定位——白天在家干活有时无事可做的主妇。因此,该节目在话题选择上,总是关注性、虐待儿童、减肥困难、缺乏自信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问题,此外,家庭生活也是《奥普拉温夫瑞秀》的关注点之一。而这些话题无疑是主妇们最感兴趣的。在节目表达方式上,奥普拉邀请的嘉宾一般都是当事人,主持人采取感性诉说,有时候辅以自己亲身经历,颇能引起主妇们感情共鸣。《壹周立波秀》定位是“海派精英文化”,因此,节目的选题应吻合中产阶级兴趣点,唯有这样,才能使节目人气久盛不衰。另外,在节目播出时间上,应充分考虑中产阶级作息规律,比如,一般晚上七点半至九点半是中产阶级休闲时间,如果这个时间段能够顺利推出节目,也会赢来固定收视群。《奥普拉温夫瑞秀》播出时间一般在下午四到五点,这个时间段正是主妇们有闲的时间。这也是节目取胜的关键原因。
第二,适度减少播出周期,养精蓄锐,力求每期节目以精品态度示人,在受众中形成品牌效应
《壹周立波秀》特点是盘点当年社会热点问题。然而,当年社会热点中能够符合中产阶级口味的毕竟有限,《壹周立波秀》改为周期性播放后,对话题需求量增大,当近期社会热点用完后,就只能炒“冷饭”,以怀旧话题挽留受众,比如《壹周立波秀》曾在一期节目中谈到“大人说谎骗小孩”问题,虽然这个话题能够引起众人共鸣,但是话题时效性和精品性明显减弱。当一个话题任何节目都能做时,《壹周立波秀》的独特性也就丧失了。因此,此类精评性节目,宜减少播出周期,利用充裕时间积累、准备材料,把每期节目都打造成独一无二的精品,这样节目在受众中才有独特地位。《壹周立波秀》最初能一炮打响,就是因为该节目最初只是在春节期间播出,而且只有六期。六期节目对2009年一年的热点进行盘点,其话题的充实和精辟可想而知。而现在《壹周立波秀》显然更接近“快餐文化”,这些与节目最初的宗旨应该是背道而驰的。
第三,对节目形式进行适度包装,可以嘉宾配合、真人秀甚至影像播出等形式为节目增加看点及娱乐效果
长期以来,周立波都是以其个人表演支撑该节目“秀”的功能。周立波本人独特的表演才华确实对受众群造成了影响力,让大家觉得这不是一个纯粹演员,还是一个思想者、演讲者、商人等等。但是时间久了,这种新鲜感慢慢丧失,取而代之的是视觉疲劳。笔者建议,为增加看点还是应该在节目中邀请嘉宾。但是这个嘉宾就不是《壹周立波秀》最初期邀请的那些“名人嘉宾”,而是与节目热点问题紧密相关的当事人,比如,《壹周立波秀》一期节目中谈到酒鬼酒“塑化剂”超标问题,如果节目能够请出酒鬼酒负责人,与周立波进行犀利的语言对话,形成张力,那么节目可能会增加很多看点,氛围也会热烈很多。另外,随着每期节目选题的更换,当事人也在不断更换,这样也有利于保持节目新鲜感。同时,节目组对节目形式进行包装时,还可以穿插真人秀、影像播出等环节内容,以增加看点。如果该节目能长期在视觉和题材上满足固定受众群需求,那么电视节目的“江湖市场”总会为其留有“一席之地”的。
[1]曹孟君.《壹周立波秀》热播的原因探析[J].青年记者,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