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露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移位规则是转换生成语言学中一条重要转换规则。在乔姆斯基标准理论中,移位是5条转换规则之一,而在管辖与约束理论中,原有的5条转换规则只保留了2条:移位和删除。汉语语法具有很大灵活性,在移位方面,一些违反普遍规则的例外现象吸引了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移位是指某些词语从原来位置移动到新位置。移位可以分为句法性移位和语用性移位,句法性移位又可以分为强制性移位和可选性移位,句法性移位结果是造成句法结构改变,而语用性移位结构不造成句法结构改变,如主语、定语、状语后置,本文所讨论的是语用性移位。
连动句是汉语中一种特殊句式,其特点是两个动词结构连用,连动句是用连动短语充当谓语句子,或者是由连动短语直接构成的句子。两个动词短语,互不作成分,而是共同作谓语,但在语义上有目的和方式、原因和结果、先和后关系。吕叔湘(1953)认为:连动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连用格式,两个动词结构必须共用同一个主语,两个动词结构在意义关系上不是“联立的”,两个动词结构在意义上无主次、轻重之分,两个动词结构之间也不能有语音停顿,句中也不能使用“就”、“才”一类有关联的副词。朱德熙先生在《语法答问》一书中说:“连动式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主谓关系,也不是述宾、述补、偏正等等关系,归不到任何一种已有的一种句法结构里。”
在说话过程中,人们或多或少都含有说话人“自我”表现成分,说话人在表达言语同时表明自我对这段言语的立场、态度和感情,由此在话语中留下自我印记,这就是语言的主观性。人类的认知域分为三个,包括现实世界域、逻辑推理域和言语行为域。现实世界域反映语言的客观世界,逻辑推理域反应语言的主观世界,言语行为域反应语言的语言世界。现实世界域所表现的是客观实际情况,属于客观域,逻辑推理域和言语行为域都表现说话者对所表述事情的主观态度和认识,因此具有主观性。在现代汉语日常交际中,存在大量连动成分移位现象,这体现了说话者鲜明的主观性,在话语中留下了自我印记。
连动句基本结构是:主语+谓语1+(宾语1)+谓语2+(宾语2)。连动句是由两个及两个以上动词或动词词组构成谓语,几个动词结构之间没有停顿,没有关联词语,也没有分句间逻辑关系,书面上没有逗号、顿号,并且这几个动词结构共用一个主语,它们共同叙述、描写、说明这个主语,这样的动词谓语句叫连动句。从意义上来看,连动句两个动词短语之间不存在着并列、主谓、动宾、动补、状动等关系,而是事理上或自然的先后关系。也就是说汉语句子中连动成分的排列大部分按照动作发生先后顺序或者事理上因果顺序,一般认为动词顺序是不能随意改变的,但是在实际交际过程中,根据不同交际者说话内容不同,所要强调信息不同,有时候可以打乱这种排列顺序,由此产生了许多连动成分语用性移位现象,而且这种移位带有主观性。
在此对连动句进行分类讨论,根据前后两个动词(短语)之间意义关系,分为以下几类:
后一个动词(短语)表示的动作行为是前一个动词表示的动作目的,并且两个谓语动词都可以带宾语。例如:
1.a.他去超市买零食了。
b.他去买零食了,去超市。
2.a.他去菜市场买菜了。
b.他去买菜了,去菜市场。
以上a组是正常语序,后一个动作行为是前一个动作行为目的;b组是移位句,在日常交际中大量存在,说话者先说目的,后补充地点,意在强调地点,说话者也许是在告知对方去“超市”、“菜市场”去找他,具体情况根据语境不同而不同。
前一个动词(短语)表示后一个动词(短语)所表示的动作方式(或手段、工具)。
3.a.他骑着自行车出去了。
b.他出去了,骑着自行车。
4.a.用烙铁烫他。
b.烫他用烙铁。
5.a.我们用英语谈话。
b.我们谈话,用英语。
以上a组是正常语序,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动作方式(或者手段、工具);b组是移位句,说话者后说动作方式,意在强调方式。跟a组比较起来,b组突出强调了“自行车”“烙铁”“英语”这几种方式或者工具,放在具体语境中,说话者意在引起听话人对所述方式注意,比如是“自行车”而不是“步行”,是“英语”,而不是“中文”,或许在暗指“他骑着自行车出去了,不是步行,你可能追不上他了”,“我们用英语谈话,不是中文,我的英语水平还不错。”具体情况根据语境不同而不同,根据说话者所要表达意图不同而不同。
在这样的连动句中,后一个动作是前一个动作结果。
6.a.他看了那封信高兴极了。
b.他高兴极了,看了那封信。
以上a组是正常的先因后果顺序,而b组是把结果提前,原因后置,发生了语用性移位,说话者意在强调动作结果原因,而不是结果,即在强调“他高兴极了的原因是因为看了那封信。”意在突出“那封信”的重要性。
表示先后或连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动作或情况,强调按照一定动作顺序进行。
7.a.我下了课之后去找你。
b.我去找你,下了课之后。
8.a.他喝了一杯茶之后走了。
b.他走了,喝了一杯茶之后。
以上a组是连动成分按照动作顺序排列的,即动作发生有先后顺序;而b组是颠倒顺序,先说后者,再说前者。一般说话者都是按照动作顺序组织语言的,但是当说话者意在强调前一个动作的时候或者对动作进行补充说明的时候,就会发生移位情况。第7组中说话者意在强调“我去找你的时间是下了课之后”。
前一个动词为“有”(或“没有”)的连动句,动词“有”常常同名词相结合,用在连动句谓语当前部分,表示后一动作发生原因或条件。
9.a.我有几个问题要问你。
b.我要问你,有几个问题。
10.a.他有事没有参加今天的晚会。
b.他没有参加今天的晚会,有事。
以上两组在意义上,第二个动词短语对第一个动词短语有补充说明作用。其中a组是正常语序,b组是移位后情况,说话者为了突出强调所要表达内容,于是发生了移位,比如第10组“他没有参加今天的晚会的原因是因为有事”,说话者为了突出事情发生原因,把“有事”移到了后面,意在引起听话人注意,是因为有事而没有参加晚会的,并不是不想来。
在语言交际中,语言意义解析和理解与语境密切相关,说话者在具体语境中所要表达内容不同,采用言语形式也会不同,以上面讨论的第1组为例,假如问:他干什么去了?回答说:他去超市买零食了;假如问:他到哪里去了?什么时候回来?回答说:他去买零食了,去超市。具体语境不同,语序就会不一样,前者是正常语序,后者移位之后更能准确传达信息,保证交际顺畅。语言的产生是为了表达人类心理感受和交际需求。人类首先有了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才有了用来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语言意义的理解也与说话者自我对这段言语态度或者立场有关。以上面讨论的第10组为例,b句带有“是因为有事没有参加晚会,并不是不想来”的意思,着重强调了事情原由。
在说话者表达一段言语之前,在自我大脑中会构建出所要表达的信息焦点,说话者为了突出连动成分中信息焦点,就会采用移位手段来突出焦点,突出的信息大多是移位之后逗号之后部分,比如强调动作方式,事情原因等等,具体如上面讨论到的“去超市”、“骑着自行车”、“下了课之后”、“去菜市场”等等。但是当说话者认为没有必要突显焦点的时候,按照正常语序表达就行了。
连动句中连动成分移位与否在于说话人所要表达内容,自我对这段言语的立场、态度、感情,和语用推理运用。语用推理产生是因为说话者总是想用有限言语形式传达尽量多的信息。传统语义学把句子意义分为字面意义和语境意义。字面意义是句子中各组成部分的相加,而语境意义是句子在实际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但是,要区别字面意义和语用意义并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因为即使是一个简单句子,其组合意义有时也必须通过语境才能推断。
语用性移位不造成句法结构改变,在日常交际中,在具体语境背景下,多发生语用性移位,连动成分移位就属于这种情况,动作的先后顺序由于说话者所要强调内容而被打乱了。这种移位促进了交际表达,使得信息更加准确地传达给听话者,但说话者要根据具体情况主观选择是否要移位。连动成分语用性移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发生,本文简单讨论了连动句语用性移位,更深层次动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3]高增霞.连动结构的隐喻层面[J].世界汉语教学,1996(2).
[4]萧璋.论连动式和兼语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56(1).
[5]刘瑾.近十年国内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的进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2).
[6]刘瑾.语言主观性的哲学考察[J].外语学刊,2009(3).
[7]周芸.句法成分移位的语用层面透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8]陈建民.论兼语式和一些有关句子分析法的问题[J].中国语文,1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