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探析

2013-04-07 07:01张义成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思想

刘 芳,张义成

(1.徐州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江苏徐州 221000;2.空军勤务学院社科部,江苏 徐州 22100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能够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妥善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方面有很多理论建树。今天重新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有关党群关系的论述不仅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来源

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有两个重要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深刻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又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邦本”“仁爱”等民本、人本思想是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的重要本土资源。毛泽东在1919年提出“民众大联合”的观点,在抗日战争期间形成的“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战争”等思想理论,正是他能够熟练掌握与运用以上理论与思想的生动体现。不仅如此,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还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实践经验的提炼。因为毛泽东不仅深谙中国的历史文化,他还亲身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参与领导土地革命,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是农家子弟,他从七岁起就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对中国民众有深刻的理解与同情,正如斯诺所说,毛泽东“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敢于造反的人们——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1]所有这些为他能够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形成科学的党群关系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正是由于毛泽东在党群关系方面既有理论与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在实践方面又有深刻的体悟,还能把它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所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化”群众与群众“化”中国共产党方面,有很多远见卓识。

二 中国共产党化群众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利益的实践者和捍卫者。中国共产党在阶级、理论方面的先进性以及她的最广泛代表性,使她能够充分重视群众的力量,同时能提出实现群众利益的可行性政策,并坚决维护群众的利益,在这些方面,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

1.党群关系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

对党群关系的重要性,毛泽东有深刻的见解。1942年3月19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发言中他指出:“我党没有人民,便等于鱼没有水,便没有生存的必要条件。”[2]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间的关系比作鱼儿和水的关系,深刻揭示了她一刻也离不开人民群众,必须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否则,她有可能丧失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论述是振聋发聩的,但又被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因此,中国共产党不能脱离群众,脱离群众是在犯罪。1939年11月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中央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草案时指出:“党有很大的发展,党与群众有好的联系,但党内也有脱离群众的现象。许多共产党员不知道脱离群众是一种罪恶。”[2]在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更深刻指出如果中共能够正确处理好与占群众主体的农民之间的关系,就能使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反之,中国共产党有可能灭亡。他指出:“如果中国共产党在十年至二十年之内,同农民有正确关系,那就可以保证中国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胜利,如若不然,我们就要忍受二十至四十年的白色恐怖。无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如果同农民关系搞不好,那就会灭亡。”[3]

2.宣传党的政策,加强与群众的联系。

既然正确处理党群关系是事关中国共产党兴衰的大事,因此,必须让群众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为穷苦大众谋利益的党,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主张。只有这样,群众才能了解、拥护中国共产党,愿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开始注意用实现党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来宣传党的政策,以取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他为红军规定的三大任务中就有一项是做群众工作,即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把他们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去斗争。为了让红军能够成为宣传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有力抓手,毛泽东还为红军制定了严明的纪律,即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改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使红军成为一支能够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意志的队伍。具有严格的纪律性是红军区别于一切旧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的一个重要标志。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还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正是依靠不断完善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扎下了根,取得农民的支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建立了巩固的农村根据地,逐步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高潮。

3.重视群众力量、尊重劳动的思想。

既然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么人民群众及其劳动理应得到充分的尊重。1944年,毛泽东在审阅《解放日报》社论《衡阳失守后国民党将如何》时深刻指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要民众,虽危险也有出路;不要民众,一切必然是漆黑一团。”[3]1945年,毛泽东在给郑位三等人的信中指出,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困难关键要靠群众的力量。他对他们说:“总之,一切依靠最广大群众力量去解决问题,放手将解决问题的责任交给各分区,交给广大群众”。[2]1922年“五一”劳动纪念日,毛泽东提出要“注意劳工的三件事,即生存权、劳动权和劳动全收权”。[4]充分重视人民群众中蕴含的革命热情与创造性是毛泽东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使日寇和国民党当局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覆亡。当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历史的惯性,急于建成社会主义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毛泽东又利用群众运动这一革命年代的成功做法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运动,留下一些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

4.积极为群众谋利益、坚决捍卫群众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她应是群众利益的实践者,同时也应当是群众利益的忠实捍卫者。毛泽东在总结四次“反围剿”胜利的经验时说:“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5]毛泽东更深刻地指出,如果中国共产党能够坚持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不做有损人民利益的事,那她将会无敌于天下。他说:“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相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这样我们就能无敌于天下。”[3]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要纠正土地改革中的“左”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特别要注意纠“左”,因为这两种倾向都会损害群众利益。他指出:“凡在土地斗争尚未深入的地方,发生右倾观点,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深入土地斗争;凡在土地斗争已经深入的地方,则发生‘左’倾观点,给许多中农甚至贫农胡乱带上地主、富农等帽子,损害群众利益。”[6]因此,在毛泽东看来,只有坚决维护群众的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敢于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做斗争,中国共产党才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以,群众利益无小事,它是一个政治问题,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年代也是这样,概莫能外。

三 群众化中国共产党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古往今来,伟大的历史人物无不注意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以成就他们的伟业。中国共产党是唯物史观的信奉者和实践者,没有理由不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只有真心实意和群众交朋友、虚心倾听群众的意见、在符合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做决策、让群众监督党员干部,中国共产党才能少犯乃至不犯错误,才能获得群众的衷心拥护,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这些方面都做了表率,并把它们上升到理论高度。

1.了解群众的诉求、引导和组织群众的思想。

毛泽东认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基于农民问题对国民革命的重要性,毛泽东号召大家:“要立刻下了决心,向党里到要命令,跑到你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夏天晒着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挽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什么,问他们要些什么。从他们的痛苦与需要中,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向土豪劣绅争斗,引导他们与城市的工人、学生、中小商人合作建立起联合战线,引导他们参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 了解群众的诉求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夺取革命的胜利。

2.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中国共产党在遭遇挫折乃至失败后之所以能够重新奋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在人民群众帮助下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即她有很强的纠错能力,从而重新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戴。

毛泽东在这方面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杰出代表。1944年9月8日,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上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她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因此,“不管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8]毛泽东还用他的亲身体会告诉党的领导干部,倾听群众的意见是改进工作,团结群众的好方法。他说:“我就有个经验,许多话是从闲话中听到的……说什么雷公为什么不打死毛泽东?这些都是闲话,对这些话我怎么看呢?为什么有人希望雷公打死我呢?当时我听到这个话是很吃惊的。说这个话的时间是一九四一年,地方是边区,那年边区公粮征收二十万石,还要运公盐六万驮,这一下把老百姓搞得相当苦,怨声载道,天怒人怨,这些事是毛泽东搞的?因为我也主张征收二十万石公粮,主张去运盐。当时不运盐也不行,但是运得久了就不好。这就迫使我们研究财政经济问题,下决心搞大生产运动,一九四二年公粮减少了,一九四三年公粮也减少了,这样就解决了问题。”[3]

3.做调查,了解国情民意做决策。

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开始关注农民问题,并做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后来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又做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等调查,也正是在这些调查的基础上,才能不断修正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最终形成一条比较适合中国实际的土地革命路线。因此,毛泽东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他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没有正确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他还认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他把调查比作“十月怀胎”,而解决问题就是“一朝分娩”。1928年6月下旬,毛泽东率红三十一团一营到永新县塘边一带发动群众打土豪,进行土地革命,深入群众作调查研究,就土地革命中的一些政策问题征求农民的意见。做调查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反映,也是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途径,每当前进道路上遇到困难或遭遇挫折时,中国共产党习惯的做法是整顿、总结经验教训与调查研究。1961年,当中国的经济社会遭遇困境时,毛泽东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才形成了比较适当的政策,从而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是在大家对改革的方式、方法、思路等感到迷惑时提出的,也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深入思考的结果。

4.让民众监督党员干部,严惩危害民众利益的干部。

为了使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为人民服务的本色不变质,毛泽东非常注意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初期党员干部多是农民出身的实际情况,他提出让他们在思想上入党的建党原则,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重要特点。毛泽东不仅注意从内部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如主张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形式,以保持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同时,毛泽东还强调从外部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监督。1945年7月,在同民主人士黄炎培的交谈过程中,就如何走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毛泽东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他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对损害人民生命财产的党员干部的处置,毛泽东主张决不姑息,要依法严惩。如对黄克功的罪行,毛泽东认为:“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因此对他必须处以极刑,否则:“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9]最终,黄克功被处以极刑。

总地看来,党群关系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化”群众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群众“化”中国共产党的过程,同时也是这二者不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前一方面是从中国共产党深入群众、影响群众层面说的,后一方面是从群众影响中国共产党层面讲的。历史证明,只有两者间产生良性互动,形成合力,党群关系才会比较融洽,中国共产党才能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反之,前进的道路上则会遭遇挫折乃至失败。当然,良好局面的形成是有一定条件的,即双方互动的渠道必须是畅通的,否则,无法实现良性互动。

总之,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中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如把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间的关系比作鱼儿和水的关系、脱离群众是在犯罪、坚决维护群众利益等观点,这对处理当今存在的一些比较紧张的党群关系局面无疑是有警示与借鉴意义的,不要将鱼水关系变为水油关系、水火关系。再有,让民众来监督党员干部的思想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已不再是个问题了,如网络监督就可实现。当然,如何规范这一监督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不可否认,由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在比较长的时期内,都是在进行革命战争或民族解放战争,为了能够迅速整合资源、统一行动,往往偏重政策的指导与思想的统一,不可能特别重视民主法制建设,这在毛泽东的思想中也有所体现,这方面的偏颇也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因此,对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正确的做法是继承和弘扬其中的合理内核,把它偏颇的地方纠正过来,需要完善的方面要继续完善,以适应世情、党情、国情变化的需要。

[1][美]斯诺.毛泽东自传[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11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70,142,590,610.

[3]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0 -401,202,210,403 -40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94.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139.

[6]毛泽东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2.

[7]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

[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9]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群众思想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思想与“剑”
多让群众咧嘴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