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忠
(福建省菌草开发工程协会,福州 350002)
秋冬季平菇开放式栽培技术
吴振忠
(福建省菌草开发工程协会,福州 350002)
根据多年实践经验,从栽培季节,品种选择,生产原料与场地准备,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与冷却,开放式接种(套环盖报纸法),发菌培育,出菇管理,转潮期管理等9个方面详细总结陈述秋冬季平菇开放式栽培技术。
平菇;栽培;开放式;出菇;转潮
笔者栽培平菇多年,实践过多种栽培工艺,发现在秋冬季采用熟料开放式栽培工艺具有高产、高效、成本低的优势,现总结介绍如下。
闽西北山区和长江三角洲一带,9~11月为广温偏低型和中低温型平菇的最佳播种期,以此为基础来调控生产计划,包括各级菌种的扩繁期等。
深灰色、浅灰色、灰黑色的平菇深受消费者青睐,引种时应选择有灰、黑色泽品系的广温偏低型和中低温型的菌种。这类菌种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虫害少,肉质厚,菇形好,菇质佳。
3.1 培养料的选择与加工 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农林生产加工过程的废弃物。笔者曾利用莲籽壳、稻草、棉籽壳、高梁秆、玉米秆、玉米芯、豆秆、甘蔗渣、皇竹草、象草、橡胶木屑等栽培。发现以棉籽壳为主料栽培具有高产优势;以菌草及农作物秸秆为主料栽培具有菇品鲜美、细嫩、口感好的特点。
棉籽壳选用细壳、绒多、仁多的利于高产。巨菌草、象草、芦苇等禾本科菌草须用专用菌草粉碎机粉碎后应用,鲜草和干草均可,如量多需贮藏,可晒干后粉碎或粉碎后晒干备用。麸皮要求新鲜、无霉变,只需提前数天购进。过磷酸钙、磷酸二胺、尿素、石膏粉、石灰粉等辅料按计划提前备足。
3.2 生产材料的准备 选用折径21~24×40~45(厘米),厚0.002厘米的低压聚乙烯袋作栽培袋。出菇套环规格为内径6厘米,可直接向专业厂家定购。用于接种后封口的报纸须裁成12×12(厘米)大小的方块,用量大的需预先找印刷厂裁切加工。橡皮筋、消毒药剂(硫磺、酒精、新洁尔灭、克霉灵等)、杀虫剂等需按计划备足。
3.3 栽培场地的选择与准备 培养场所要求干净、干燥、通风、阴凉。出菇场最好是南北走向,以利于通风和采光。
(1)接种室(菇棚)。接种室可利用现有房间,或在室外用竹木、水泥柱或钢管搭建塑料大棚,规格一般为宽6米,长20米,棚外加盖塑料薄膜和毛毡或草帘,棚四周挖排水沟,棚内地面夯实后用水泥砂浆抹平,厚2厘米,以便于以后复耕。通过支开或放下大棚南北向两头的薄膜来调节通风。
(2)场地准备。菇棚在使用前7~10天用硫磺熏蒸,熏前须先把菇房场地用水喷湿并密闭,每立方米空间点燃15克硫磺薰蒸24小时以上,后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液喷雾、在地面撒布石灰粉灭菌杀虫。须注意:①料袋进房棚前5天停止消毒;②禁止使用敌敌畏,以防平菇菌丝中毒;③地面要干净、干燥。
平菇培养料配方原则上掌握:①碳氮比控制在20~30∶1;②原料要粗细搭配适宜,使持水性强又不影响菌丝生长;③含水量控制在65%~70%;④灭菌后料的pH为7.5左右。
配方:①棉籽壳90%,麸皮5%,过磷酸钙1.5%,石膏粉1.5%,石灰2%;②棉籽壳95.2%,磷酸二胺0.8%,石灰4%;③菌草粉80%,麸皮18%,石灰2%;④棉籽壳62%,玉米芯20%,麸皮15%,石灰3%;⑤棉籽壳42%,菌草粉40%,麸皮15%,石灰3%。
以下介绍以棉籽壳为主料的培养料配制方法。先将棉籽壳平铺在水泥地面上,厚35~40厘米,再均匀地撒上石灰粉,用四齿耙将石灰粉混入棉籽壳中,而后往料面上灌水,接着用翻料机,顺着料边往外翻拌一道,翻后若感到水分不足,则补充水分,再用翻料机将料往内翻。加水量若偏多,可添加干料,或延长堆料时间使水分从地面渗出,或通过摊晾来蒸发多余的水分。规模栽培者一般凭经验掌握含水量: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紧捏培养料可见水渍即为适宜。
在装袋前,须将袋筒的一端用塑料绳扎上活结。装袋时用专制的铁勺将培养料铲入筒袋内,边装边压实,用力均匀,使袋壁无空隙,装毕,把袋口收拢,紧贴料面用塑料绳扎上活结。21×43(厘米)的筒袋一般装料后料袋长度在30~31厘米,湿料重2.3~2.4千克。按常规方法进行常压蒸汽灭菌,料袋连同预先装入筒袋的方块报纸一起进锅。
停火后,料袋继续在锅内堆闷一夜,当料温自然降至60~70 ℃时,抢温出锅,将料袋运往接种场所,摆放在经过预先杀菌杀虫的干净地面上,予以冷却。
6.1 准备工作 ①关闭接种场所的门窗、棚膜,使房(棚)内空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防止对流;②将报纸、套环、橡皮筋置于专用的筐中;③将待用菌种浸入5%新洁尔灭水溶液中进行袋表消毒后摆放在料堆上;④接种人员的卫生要求同常规接种。
6.2 接种 用刀片划开菌种袋膜,取出菌种,丢弃袋口老菌块,剥离外表长有的子实体原基后,捏碎菌种于脸盆中。接种时,把料袋一端的袋口解开,用手抓一把菌种,铺满料面,收拢袋口薄膜,套上出菇套环,将袋口薄膜往套环外翻转,箍上橡皮筋,再盖一层报纸箍上橡皮筋封口。接好一端再接另一端。
6.3 注意事项 ①接种环境要求干净,室内相对湿度在60%左右,温度在20 ℃以下;②早秋接种往往会遇高温天气,所以最好安排在夜晚或清晨温度低时操作;③培养料中麸皮含量超过15%,早秋季节制袋的,宜采用半开放式接种工艺;④只能开背风方向的门窗。
采用一场制的可就地接种排放,采用二场制的,将接好菌种的栽培袋,立即搬进出菇棚排放。10月上旬前接的菌袋堆叠排放3层,每排间距30~40厘米;若白天最高气温不超过26 ℃,可堆叠5层,每排间距70厘米。堆叠前,须先在堆叠的位置铺一层编织袋,以防后期喷水时地面泥土溅到菇体上。
播种后1~3天菌丝开始萌发定植,气温在15~20 ℃时可关门发菌,超过26 ℃时开门窗通风。第4~8天菌丝进入生长期,每天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至1小时;9~15天菌丝进入旺盛生长期,16~20天菌丝分枝浓密,基本长满料面。发菌过程管理要点:①保持房(棚)干燥,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5%以下;②防止高温烧菌,尤其是发菌进入第8天以后,随着菌丝生长加快,袋温会随之上升,此时要及时翻堆调换菌袋位置;③平时加强巡查,发现杂菌污染的菌袋应及时捡出处理;④加强日夜通风管理工作;⑤菌丝走满袋之前门窗须遮阳,防止阳光照射菌袋;⑥在发菌后期,去掉门窗遮盖物,加大散射光照,增大昼夜温差;⑦11月份发菌会常遇冷空气,须在料堆上覆盖草帘、毛毡、编织袋等保温。
8.1 催蕾 当菌丝长满发透,手按菌袋坚挺结实、富有弹性且菌丝表面有淡黄色水珠分泌物时进行催蕾。方法是:连续3天于白天淋几次重水,对菌袋应自上而下淋透,以降低袋温,墙壁、地面同时用水浇湿,使菇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0%~95%。淋水时要开窗并敞开拉高大棚两头的薄膜,加大温差刺激,促使原基形成。当发现菌袋两头出现大量白灰或灰色瘤状原基时,应及时揭掉袋口报纸,保留套环,此时的管理以保湿为主。喷水宜轻喷、勤喷,少量多次,每天喷2~3次,使空间相对湿度稳定在90%~95%。喷水采用移动式加湿器或安装微喷带喷雾状水。喷水要与通风换气相结合,不喷关门水。喷水后应至少通风1小时再关闭门窗或棚膜,或昼夜敞开背风一面的窗。
8.2 出菇 子实体生长发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水分管理不相同。原基形成后,在适宜条件下,会继续分化成白色或灰色的小颗粒,其外形似桑椹,故称之为桑椹期,此时只喷雾状水,喷水时喷头朝上,让水雾自然落下,不损伤幼小的菇蕾。而后进入珊瑚期,此阶段仍以保湿管理为主,应少喷勤喷,少量多次,通风不宜过强,防止风力太强,气流过大,导致小菇干枯。当幼菇菌盖直径长到3厘米以上时即进入成形期,此阶段菇体新陈代谢旺盛,个体膨大,需要大量的水分和氧气。可在下午14时左右向菇体上喷雾水(雨天及雾天不喷水),昼夜通风,若遇刮风天气,应关闭迎风方向的通风口,防菇体失水干枯。
8.3 采收 当平菇菌盖边缘由内卷转向平展,表面平滑,未弹射孢子,达七八成熟时,就要及时采收。采下的菇,削去菇根,菌盖表面向下,菌柄朝上,一层一层装筐。
第一潮菇作为姬菇方式培育的,可将幼菇整丛采下,用剪刀剪去菇脚后将小菇一个个撕开,装入塑料袋上市,一般一袋装2.5千克。剪下的大量菇脚,可削去培养料后另行加工处理。
第一潮菇产后,敞开薄膜或门窗,让料面自然风干2~3天,然后让菌丝体休养生息并积累营养8~10天后,予以催蕾,方法同第一潮菇。二潮菇后,水分大量消耗,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水。进入冬季低温期,出菇少,菇长得慢,补水应少些。补水工具采用750瓦以上潜水泵、大塑料管、菌袋注水器。补水时将潜水泵沉入营养液中,大塑料管一头连接潜水泵出水口,另一头连接菌袋注水器,将注水器的插管插入菌筒内,开机注水,数秒钟后,关闭龙头开关,拔出插管,再插入另一袋,如此顺序进行,依次补完。营养液的配方:①水50千克,尿素0.5千克;②水50千克,尿素0.3千克,硫酸镁0.05千克,磷酸二氢钾0.05千克;③水50千克,糖0.5千克,尿素0.3千克;④三十烷醇0.1 毫克/升;⑤黄豆0.5千克,磨豆浆兑水50千克(只能冬季使用)。以上配方随配随用,不同潮次时应交叉使用。
转潮期管理应视天气变化,若遇低温寒潮,大风降温等天气,要注意压紧薄膜,关闭门窗,保温保湿;春末夏初,要防止干热风直吹菇棚,造成幼菇死亡;气温较高时的无风雨天气夜晚要揭摸通风;阴雨天,空气相对湿度高,应延长通风时间,使房棚内温度、湿度与外界平衡。
总之,平菇秋冬开放式栽培获得优质高效的关键在于:选择并扩繁生产优质的菌种;创造适宜的栽培环境;不误菌时季节,适时播种;在不同生育期、不同季节灵活调控温、湿、水、气。
食用菌农艺师,长期从事食药用菌栽培生产与技术指导及企业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