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茹
(大同市林业工作站)
仁用杏分布极为广泛,山区、丘陵、平原、川滩地都能很好地生长结实。仁用杏是以利用杏仁为主,按习惯将其划分为甜杏仁和苦杏仁两大类。甜仁的俗称大扁杏或扁杏,属园艺栽培品种;苦仁的则是以西伯利亚杏或山杏为主的野生或半野生种类。本文根据生产实践对大同市甜仁杏的良种和丰产栽培技术进行介绍。
目前,适合大同市栽培的仁用杏有龙王帽、“优一”两个品种,这两个品种均系抗旱、耐瘠薄,且高产、稳产的良种。
龙王帽:树体比较高大,树势强健,树冠呈较开张的自然圆头形。目前我国主栽的仁用杏品种中,仅有龙王帽这一个品种为一级,国际上称之为“龙皇大杏仁”。果实扁圆形,平均单果重18 g,最大可达24 g。果皮橙黄色,果肉薄,离核,出核率17.5%,干核重 2.3 g。出仁率 37.6%,干仁平均重 0.8-0.84 g。杏仁扁平肥大,呈圆锥形,基部平整。仁皮棉黄色,仁肉乳白色,味香而脆,略有苦味。5-6年生平均株产杏仁3.2 kg。自花不结实。
“优一”:树势中强,呈自然半圆形。开花期为4月中下旬,果实成熟期7月中下旬,均比龙王帽晚2-3 d。果实圆球形,单果重9.6 g,离核。平均单核重1.7 g,出核率 17.9%。单仁平均重0.759 g,出仁率43.8%。杏仁长圆形,味香甜。花期可短期耐-6℃的低温,丰产性好,有大小年结果现象。该品种是大同市近几年来栽培最多的一个品种。
整地方式主要有:隔坡带状、鱼鳞坑、梯田等形式。在坡度较大、土层深厚的较规整地块栽植仁用杏采用隔坡带状整地,沿等高线进行,带宽120-150 cm,深度70-80 cm;在坡度较大、坡面不整齐的地方采用鱼鳞坑整地,沿等高线布大鱼鳞坑,坑长150-200 cm,宽100-150 cm,深70-80 cm,外高里低;在坡度较缓的地方采用梯田整地,梯田的长短宽窄依地形而定,修梯田时保护表土,用生土打埂。
整地完成后,可在栽植前一年的雨季前,按株行距确定种植点,挖80 cm见方栽植穴,熟土、生土分开,拣净石块、杂草,然后将熟土与肥料、腐熟的秸草等混合均匀,回填到坑内并踏实。经过一年的时间,坑内土壤充分熟化,肥力提高,墒情增加,土壤疏松,栽植后幼树成活率高,生长较快。
栽植时间在春、秋两季均可。春季栽植以土壤解冻后杏树花芽露红时成活率最高,秋季栽植在苗木落叶至封冻前进行。
栽植密度由土质、气候、栽培水平等多种因素决定,一般株行距为3 m×4 m或4 m×5 m。
栽植时将苗根放入坑中,分层埋根,埋土一半时向上稍提苗木,使根系舒展。每坑灌水15-30 kg,水渗后,填土至与地面平立即用地膜覆盖整个坑面。造林后立即定干,有浇灌条件的地方定干高度50-60 cm,干旱地带定干高度40 cm左右。定干后用细长的农用薄膜袋将主干套住,上部挽一个死结,基部用土压紧,以防止水分蒸发,提高造林成活率。
苗木定植后,在树的周围修成树盘,树盘的大小依树冠而定,新植幼树的树盘直径为l.0-1.5 m,以后随着树冠的增大而逐年扩大。每年要结合施肥、浇水、除草,于春、夏、秋各刨1次树盘,深度10-20 cm,以提高地温,抗旱保墒,储蓄雨水。
仁用杏虽然是耐瘠薄的树种,但它对肥料非常敏感。施肥可以明显地增加树体生长量,减少败育花率,提高产量和杏仁品质。杏树喜钾,对钾肥要求较高。据研究资料,适宜的N∶P∶K比例为6.3-8.1∶1∶8.7 -10.2。黄土高原地区土质中富含钾元素,不必单独增施钾肥。
基肥一般在秋季落叶后至土壤冻结前施入,大同市宜在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基肥以有机肥料为主,也可混合适量的化肥施入。成龄杏园每亩于初秋施优质粪肥5000 kg左右。在花前半月施氮肥,可明显提高座果率。根外追肥常用的是尿素0.2% -0.4%、过磷酸钙 0.5% - 1.0%、磷酸二氢钾0.3% -0.5%、硼砂0.1% -0.3%等。
目前大同市主要是在干旱地带栽植仁用杏,一般没有灌溉条件,主要靠整地拦截降水,以提高土壤含水量。也可采用储存肥水的方法,即在树的周围,沿树盘边沿挖深30-40 cm、直径20 cm左右的小坑6-10个,将作物秸秆或干草捆成一束,用尿液浸透后塞入挖好的穴中,上面用薄膜覆盖好,在薄膜中间扎孔后用土压住。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按杏树的需水规律每年灌水4次,第一次在开花前7-10 d,第二次在花后20 d左右,第三次在果实采收后结合施肥灌一次水,第四次在土壤封冻前。特别是冬灌,可以有效提高花芽的抗寒力,利于下年的丰产。
自然圆头形无明显主干,定干后选留5-6个错落着生的主枝,除最上一个主枝向上延伸外,其余全部向斜上方伸展。当主枝长达50-60 cm时将其剪截或摘心,促其生成侧枝,以后每隔40-50 cm选留一个侧枝。所有侧枝要互相错开且分布均匀,避免相互重叠。以后每年要剪截主、侧枝的延长枝,不断扩大树冠。延长枝长势减弱后,即可将其甩放不剪而形成结果枝。
疏散分层形有明显的中心主干,主干比自然圆头形稍矮一点。定干高度60 cm左右。主枝分层着生在中心干上,第一层3-4个主枝,第二层2-3个主枝,第三层1-2个主枝,构成三层主枝分层形树冠。树高控制在3-4 m,层间距60 cm左右,层内主枝距离20-30 cm,侧枝间距为50-60 cm,结果枝着生于侧枝和层间中心干上。
修剪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骨干枝,平衡树势,调节枝条生长,迅速形成树冠,提早结果。
延长枝如果是主枝,一般应剪去1/3左右,留外侧芽,以剪后能抽生3个长枝为宜。为保证侧枝及串状果枝的合理距离和密度,空间小的地方轻截,空间大的地方重截。侧枝截留长度稍短些,以剪口下能抽生2个长枝为宜,一个作为延长枝,一个培养成串状果枝。各级延长枝连续延伸几年后,随着结果量增加而长势减弱,若剪后抽生长枝能力减弱时,可甩放不剪,将枝头培养成结果枝。
树势太强壮时,应以培养串状结果枝为主。延长枝以下的长枝和顶端饱满的中等枝条尽量甩放不剪,以形成串状结果枝。在空间大的地方也可重剪1年生强壮长枝,促生2-3个分枝后再甩放,以增多串状果枝数量。串状果枝以背上斜生为主,直立生长的枝条要加大角度,以免影响主枝生长。
在生长季节用摘心的方法控制徒长枝和竞争枝,用抹芽的方法疏除过密枝和徒长枝。对生长过旺的延长枝可于6月中旬摘心,促生二次枝。
盛果期修剪除继续短截延长枝头,适当抬高延长枝头和加强长势外,要把注意力转到结果枝组上来,特别是内膛的结果枝组容易枯死,修剪时要打开光路,让阳光能射进内膛。对结果3-5年的小枝组,要逐年短截更新,保持健壮,疏除膛内的徒长枝,控制大枝上的直立竞争枝,保持树形的完整。对连续结果多年的长缓枝,要及时回缩。保持全树新梢生长量在30 cm左右。对长果枝要在1/3处短截,中、短果枝群要适当短截,刺激更新生长,保持健壮。
衰老树修剪要适当加重,对小枝要多短截少缓放,衰老的大枝要回缩更新。对徒长枝和竞争枝要加以利用,以恢复树势和树冠。
放任树修剪时首先要从大枝着眼,根据树的现状,坚持随枝做形的原则,将过多的、交叉的、重叠的大枝和层间的直立枝逐年去掉,加大层间距离,使阳光射入内膛,诱使内膛发枝,培养结果枝组。
[1]马耀先.杏树栽培实用技术[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2.
[2]吕增仁.杏树栽培与加工[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3]王树杞.大杏扁—甜仁杏栽培与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