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症状阅读”与叙事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影响

2013-04-06 19:32:10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叙事学弗洛伊德深层

李 帆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陕西 西安 710068)

前苏联文艺学家巴赫金说过:“任何一个人,只要想深入了解当代欧洲的精神面貌,就不能回避弗洛伊德。”[1](P376)奥地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给20世纪西方的思想文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一代代批评家都试图把精神分析看成一种分析作品的有效方法,试图找出他们所分析对象文本的所谓性欲望压抑过程、俄狄浦斯情结、阉割情结、自恋情结等诸如此类的“元文本话语”或“元心理结构”。对弗洛伊德研究结果的发现导致对弗洛伊德的发现过程的忽视。弗洛伊德在临床实验和文本阐释中运用的重要分析方法——“症状阅读”法却甚少进入批评家的视野。弗洛依德也曾说过:“精神分析之为科学,其特点在于所用的方法,而不在于所要研究的题材”[2](P311)。“症状阅读”是弗洛伊德的文本解释法,是弗洛伊德研究工作中贯穿始终的方法,对西方20世纪文论的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精神分析心理学研究与文艺理论相互阐释和相互证明是现当代批评话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因此,从“症状阅读”法着手整理现当代文论具有更大的认知活力。与研究上重要意义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方面的研究论文还很稀见。本文旨在通过阐释“症状阅读”,研究其对叙事学的影响。

一、“症状阅读”与叙事学理论根源上的相互联系

1、“症状阅读”的概念。

“症状阅读”来自弗洛伊德分析病人还没有说完全的话的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在日常生活的议论和梦呓的荒唐状态中,可以发现无意识的复杂的隐蔽潜在结构的症状。因此,在阅读梦念和一些文学作品时,先分析梦和文本意义缺失的部分,然后以弥补意义空白、叙述整合、象征还原等形式“重新”建构成为一个连续的、有逻辑性的、具有意义的故事,来发现深层心理中隐匿的无意识结构。斯洛文尼亚哲学高级研究员齐泽克曾对“症状阅读”做了阐释:“症候被设想为白点 (white spots),设想为主体历史的非符号化的想象性因素,而分析的过程就是将其予以符号化的过程,就是将其融入主体的符号世界的过程:分析将为一开始表现为无意识的踪迹的事物,回溯性的提供意义”。[3](P80)

2、“症状阅读”与叙事学看待对象角度的一致性。

“症状阅读”和叙事学所研究的对象尽管不同,但他们看待对象的角度却是一致的。“症状阅读”的研究对象最初是精神病患者。弗洛伊德期望通过“症状阅读”法能够指出人的行为本身的复杂性,向我们说明一切行为都有着绝对不能被完全理解的动机和根源 (即存在着无意识)这一事实。在“症状阅读”中,人已经完全不是那个在我们一贯的视野中定型了的人本身,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有待于不断挖掘、不断开拓、不断说明的对象,人仅仅变成了“对象”,除了这个定位,“人”什么也不是。受“症状阅读”的启示,法国拉康试图通过语义的精神分析,找出在语言中没有说出来的东西。认为“没有直接显现出来的东西”和看得见的东西一样重要,甚至比表层现象更重要。法国阿尔都塞从结构主义方法论出发,把已写出的见之于文字的马克思著作,只当作表层结构,强调阅读时要从这些文字后面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未明说出来的深层结构。阿尔都塞认为,从弗洛伊德开始,人们方才注意到清白的听说 (或者无语)背后还压抑着极为复杂的无意识的真实欲求和基始动力。可见,人们过去一直认定的意识层面上的听与说所具有的直接性和完整性,实际上是虚幻的。[3](P67)症状阅读指出症状本身是不可穷尽的,没有尽头的东西。

而叙事学所要做的事情实际上是将“症状阅读”中“人”的问题,变成一个“文本”的问题。人的症状与文本的症状实际上是一回事,文本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这种关于主体问题的各种表征。叙事学看待文本的角度,恰如“症状阅读”,他们把文本不是看成某种固定下来的框架,而是将框架变成文本的一切,这一框架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动和重组。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将会随着这样的审视而逐渐变化,文本变得捉摸不定,模糊多义。

3、“症状阅读”是一种文本解释学。

事实上,弗洛伊德用“症状阅读”对患者梦的解析就可视为一种文本分析。美国文艺理论家布鲁克斯指出:“现代文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及其内涵意义的基本聚合点与这种相互启发的话语关系在于叙述情节的研究”。布鲁克斯在精神分析与文学研究的结合点上,他发现弗洛伊德对阐释的理解与对意义的建构最根本的基础是“故事”、是文学作品。因而,弗洛伊德首先是一位批评家,然后才是一位心理学家。[4](P245)弗洛伊德曾说过,梦是一个字谜。梦总是依附于语言文字的表示方式。无论分析者重新建构病人的故事,还是作为批评家重新构架作者的作品,他/她所面对的都是文本,都是以自己的叙述方式重新叙述一个新文本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分析者和批评家的分析或批评过程就是一个故事叙述过程,一个以自己视角重新叙述所分析文本的过程。虽然弗洛伊德对梦和文学作品的分析最终都是为了去证实他的结果,总结心理学的一些普遍规律。然而,叙事学家却可从中得到启示,用于叙事学的研究。

二、“症状阅读”揭示文本的多义性对叙事学的影响

1、“症状阅读”揭示了能指、所指间的关系并不一一对应。

“症状阅读”认为语义具有不确定性,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能指、所指概念在“症状阅读”中受到了挑战,这对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索绪尔发现了符号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稳定的对应关系,认为语言符号总是能固定地指代现实存在和意义。而在弗洛伊德那里,概念的可塑性和能指的多义性交互并存,因而所指和能指永远不能吻合,导致词义也变幻不定。美国批评家莱昂内尔·特里林在他的《弗洛伊德与文学》一文中证实道:“关于文学的丰富的含糊意义以及表面意义与潜在 (不是隐秘)意义的相互作用的整个观念,都被弗洛伊德的观念加强了,甚至这个观念之所以形成也许都是从后者得到了启发的结果。”[5](P40)弗洛伊德强调精神材料的可塑性,正是拉康所说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不确定的对应关系,使得文学作品的意义才不会被理解所穷尽。

在“症状阅读”中,对文章分析的越多、越透彻,文章的意义也就越多、越丰富,永远没有尽头。法国罗兰·巴特在分析《萨拉辛》时指出,读者在第一次阅读主人公亲吻了女歌星的描写时,可以有情感上的激荡,读者同主人公一样以为对方是一位姑娘;但如第二次阅读,读者已知主人公亲吻的对象是一个乔装女性的阉人,这时产生的是情感上的厌恶。可见,一个文本的能指虽是不变的,但所指却由于语境和心理结构的改变不断发生改变。巴特认为:“重复阅读同一个文本,是看到了文本的不同侧面,而不是在最初的印象上得到什么更深的体会”。[6](P171)拉康在分析《被窃的信》时指出能指链决定了所指们的秩序。在坡的小说中,每一位谈话者 (国王、王后、大臣),依次受人愚弄,可那封信却在他们毫不察觉的情形下流动着。每一位参与者都是依据能指 (那封信)的流通情形采取行动的,同时对所指 (即那封信的内容)一无所知。据此,拉康提出要“绕道索绪尔,回到弗洛伊德”。[7](P148)

2、“症状阅读”中象征的不确定性。

“症状阅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象征无处不在。在“症状阅读”中,象征是梦的工作方式,它将梦的隐意加以伪装,使得隐意难以辨析;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象征材料的确定与不确定的特性,对梦境的意义进行搜寻。弗洛伊德坚持梦的象征背后有确定的深层意义,他从许多在民间文学神话、传说和成语提取象征的意义,试图将一些象征固定下来。这是原型批判的雏形;但另一方面,弗洛伊德仍然无法否认梦象征的不确定性。在文艺审美活动中尤其如此,文学中象征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的、唯一的,每一象征都可能有多种意义的指向。作品中的象征,虽然一方面由于其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带来了理解上和释义上的困难,但另一方面,却增添了象征物象的魅力和咀嚼不尽的意味。

现代主义作家很多都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象征在现代主义叙事中被广泛地使用。如美国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英文题目是“A Farewell to Arms”,arm即可以表示武器,也可以表示怀抱。这个词的多义性可以表现出更深刻的含义,既是对战争的告别也是和爱情的永别。在美国小说作家霍桑的《红字》中,女主人公胸前佩带的红字“A”作为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语言学家对此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A”是英文“Adulteress(通奸)”的缩写,因为原小说中涉及到了罪的观念。还可以理解为“Adam”(亚当),它暗示着堕落的人和不完美的世界。甚至“A”字还被理解为“America(美国)”,引申为社会、法律即社会制约的象征等等。[5](P40)此外,《虹》,《毛猿》,《城堡》等现代主义小说也体现出象征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三、“症状阅读”追踪文本深层结构对叙事学的影响

1、弗洛伊德对文本深层结构的探索—— “三个匣子”的主题。

从梦和文本的表层结构追踪文本深层结构是“症状阅读”的一个突出特点。弗洛伊德阅读过大量的戏剧、民间传说和神话等文学作品,他用“症状阅读”法分析了“三个匣子的主题”。弗洛伊德解读了《威尼斯商人》中求婚者在三个匣子中进行选择的那场出现同一主题的几个民间故事,以及《李尔王》中年迈的李尔王决定在生前把王国分给三个女儿一幕。他发现这些故事存在着一个同样的主题:一个男人在三个女人间的选择①注:《威尼斯商人》是一个男人在三个匣子中做出选择。对此,弗洛伊德解释到匣子是女人本质的象征,因此也就是女人本身的象征。因此它的主题也是一个男人在三个女人间的选择。,而且结果都是选择了其中的第三个。弗洛伊德因此认定这是一个古老的主题,需要解读、解释并溯其根源。按前苏联民俗学家普洛普的叙事理论,这里存在着两个叙事功能:1.一个男人在三个女人间的选择。2.选择了其中的第三个。普洛普最大的功绩在于发现了叙事功能,但他的研究在这个层面上就到此为止了。然而,在“症状阅读”看来,这还只是文本的表层结构。弗洛伊德进一步解释第三个的共同特点是:沉默无言。巴萨尼奥在选择铅的匣子时,有一个很短的讲话:“你的质朴比雄辩更让我感动”。考狄利亚使自己像铅一样朴实无华,她一直保持沉默,她“爱却不表达”。精神分析的结论是:在梦中,缄默往往代表死亡,这第三个女人代表的是死亡女神。弗洛伊德由此推论出他的死亡本能理论,这是文本的深层结构。

2、对列维·斯特劳斯神话叙事学研究的启示。

法国社会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对神话学叙事的研究中受到了启发。列维·斯特劳斯把明显不同的神话看作是许多基本主题上的变化。在神话的巨大差异下面,存在着一些永恒的普遍结构,研究神话就是要揭示隐藏在神话表层结构之内的深层结构,以找到对全人类的心理都普遍有效的思维构成原则。以对《俄狄浦斯王》的分析为例,列维·斯特劳斯先去发现文本共时性结构,并进一步借助精神分析研究了这个神话的深层结构。从共时性结构关系存在的二元对立关系中,他推论出这两组对立项透露了俄狄浦斯神话的深层结构是人类生于大地还是人类生于男女血缘关系这两种对立观念的调解。这是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一个共同特点,即对文本的深层结构的探索。无论是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格雷马斯还是法国批评家托多洛夫,他们的文本切入点虽有不同,但都注重文本深层的研究,这无疑是受到了“症状阅读”的启示。

[1]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4]方成.精神分析与后现代批评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蒙长伦.象征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试论弗洛伊德的象征与文艺审美[J].三峡学院学报,1999,(6).

[6][法]罗兰·巴特.S/Z[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 (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叙事学弗洛伊德深层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考虑各向异性渗流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
SAM系统对TDCS数据的优化处理与深层应用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对“医患失去信任”的深层忧虑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8
电视节目低俗化的深层反思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名作欣赏(2014年29期)2014-02-28 11:24:30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