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留征 刘江宁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山东财经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沉寂多年的市场潜力得到完全释放,社会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然而,我们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遭遇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困境,那就是精神文明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文化认同危机已经在各个方面显现,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危机的出现是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形势下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不容忽视的是,当我们回顾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可以清晰地发现,文化认同危机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正视历史,我们才能拥有未来。认真梳理中国文化认同危机的历史成因,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无疑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从本体性的意义而言,文化可以看做是人类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梁漱溟说:“据我们看来,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注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文化蕴含着着每个人的情感寄托,代表着人类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在现实社会中,文化更意味着人类深层的身份认同,是每个人心灵的身份证。对于人类而言,文化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所说,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社会主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认可和接受的态度,同时也是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对于个体而言,文化认同可以使人们形成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民族乃至国家而言,“文化认同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因为民族文化及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来源和国民凝聚力之所在”。注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页。
中国目前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自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失衡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失范状态,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价值多元、信仰危机和文化焦虑问题同时显现。中国最大门户网站之一网易文化频道以“当代中国人面临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为专题进行网上调查和理论探讨,结果更是发人深省。注http://culture.163.com/special/00280030/whrtg.html各种事实证明,当代中国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文化认同危机。毋庸讳言,中国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同时面临着文化认同危机的严峻挑战。“一切迹象都指出, 发生了文化危机, 或者( 就其本质来说是) 价值危机。旧的道德秩序崩溃了, 新的道德秩序还没有能建立起来”。注李慎之、何家栋:《中国的道路》,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 页。
总的来说,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文化失范。全球化浪潮以及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文化变迁在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共同激荡着人们的文化选择。当人们对已经习以为常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规范开始动摇、怀疑或者背离,新的文化要素便逐渐占据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冲突由此不可避免,文化模式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人们在机制评价和行为选择上变得无所适从。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后果是主流价值观面临严峻挑战,进而出现文化认同危机。
(二)文化虚无。自清末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是曲折的,经历了“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传统文化的根基已经动摇,外来文化的思潮激流涌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受到冲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开始充斥中国人的大脑,尤其是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和商业领域的诚信缺失更加导致社会价值观混乱,中国人进入文化虚无状态,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开始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文化分化。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水平的差异同时也导致了文化的分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政治意识形态是国家的主流文化,专家学者以及一些商界人士逐渐形成了以高度的参与意识和批判意识为主要特征的精英文化,广大的基层民众则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影响下形成民间化的“草根文化”,也就是大众文化。在新的形势下,主流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被打破,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各自的领域内已经形成并不断巩固。文化分化一方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也带来了思想混乱、价值观模糊的问题,同时也不利于社会和谐。
(四)文化断层。“文化的人本规定性,是文化的最本质的规定性。”[注]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作为人类的本质活动对象化的文化,是在后人的传承与超越中不断得到发展的。“儿童读经班”、“愤青”与“哈外”现象在国内的大量出现揭示出我国的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凸显了中国人的不安全感与文化焦虑,狂热与悲凉背后都折射出中国人为了文化复兴所付出的努力与挣扎。青年一代肩负着中国伟大复兴的重任,也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下一代人的文化认同问题,中华民族的崛起只能是空中楼阁。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认同问题的解决与改革开放的最终成败休戚相关。
“所谓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注]秦宣:《关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点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6期。从本质上看,文化认同危机就是价值观危机。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特征。价值观决定了民族内大多数成员的思维方式、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是民族凝聚力的血脉源泉和精神纽带,因此文化认同关乎民族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日本学者堺屋太一在《历史的波澜》一书中分析苏东剧变时指出“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走向崩溃的其实是社会主义的文化,也就是人们不再相信社会主义的观念、理想和领导层的决策与人品”。[注]张江华:《政治认同与党的长期执政》,《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不由得不引起我们对文化认同危机的反思与重视,也给我们今后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虽然不断发生着王朝更迭和兴衰,也出现了多次民族冲突与融合,但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线的传统文化非但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反而更加稳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随着“西学东渐”,情况开始有了变化。中国人逐渐接触到西方发达的技术与思想,“天朝大国”的文化大厦开始有了松动的迹象。清朝末期,积贫积弱的中国在西方列强的炮舰面前不堪一击,有识之士对由来已久的传统文化的怀疑和不满也开始逐渐爆发,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由此拉开序幕,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历程。
(一)“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化启蒙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其所产生的影响之深远恐怕是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文化人士所始料未及的。辛亥革命的胜利曾经让中国人看到了希望,但是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以及由此而导演的“尊孔复古”活动终于点燃了广大民众的怒火。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基本上都曾接受过西方教育或者有过留学的经历,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他们共同的目标,因此,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次文化启蒙。
近代以来,中国的有识之士为了挽救中国命运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与抗争,但基本都以失败而告终。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积弊和国民性的堕落,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初衷就是廓清蒙昧、启发理智的思想启蒙。在这个过程中,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围绕着“民主与科学”、“文学革命”、“国民性改造”、“伦理解放”等内容奋笔疾书,讲演论辩。1918年李大钊第一个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思想。由此,新文化运动逐渐分化成两个主要派别,“新文化运动是由两个革命势力发动起来的, 所以在一开始, 内部就有两个主要派别。”[注]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一是以李大钊和陈独秀“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二是以胡适“全盘西化”思想为代表的自由主义。
时至今日,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一直存在着争议。我们认为,对于历史事件的把握需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客观的分析。从共时性的角度考察,首先,新文化运动是在民族危亡时刻反对封建主义的现代性思想文化启蒙,对破除封建文化思想的禁锢,改造国民性,引进先进思想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其次,受制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和实际状况,出现了思想激进的倾向。最后,“人们知道, 新文化运动初起时, 只限于一部分教育界、学术界和报刊界中人,到五四运动之后, 广大的青年学生、识字的职员,甚至略能读书的学徒、店员乃至家庭妇女, 都通过报纸、刊物多少吸收到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注]耿云志:《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激进主义》,《史学月刊》2009年第5期。由于运动是由文化教育界发起,主要集中在文化领域,因此缺乏足够的群众基础,思想启蒙很不彻底。从历时性的角度考察,一方面,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上的宣传和动员,传播了西方现代性思想,引入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新文化运动中思想的激进性和启蒙的不彻底性,也造成了中国人对文化选择和文化认同的怀疑和迷茫。“通过技术、制度到观念层面的深层变革, 中国人对历史和文化价值认同的共同基础便不复存在。更为严重的是, 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启蒙主义的结合, 导致了人们对于制度移植的热情, 与此同时, 遮蔽了现代性必然会提出的文化认同的严峻问题。”[注]赵剑英、干春松:《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学术月刊》2005年第1期。这种文化思想的冲突和碰撞伴随着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中国文化认同危机的萌芽。
(二)从”新民主主义论“到“文化大革命”
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一直探索中国出路的早期革命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更是为中国的前途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先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共不仅在积极寻求政治解放的道路,对“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探索也一直给予了高度重视。[注]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 页。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的原则下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主张,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并视之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和文化认同的根基。在文化建设上,毛泽东一方面主张“洋为中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主张“古为今用”,提倡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解决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使中国的文化建设与文化认同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文化大革命”的出现,中断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并滑向错误的深渊。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希望以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来取代“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但是逐渐演变成了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文化破坏。从后果上看,“文革”对文化的破坏不仅仅是对知识分子的肉体迫害,更为严重的是对思想的钳制和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大革命”用暴力的手段人为割裂了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与文化传统,造成了文化传承的断裂。由此可见,“文革”对中国人的文化认同造成了难以弥补的重创,不仅摧毁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并且动摇了执政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根基。“文革对文明的摧残,文革的苦难和文革后遗症造成的影响和代价,怎么估计恐怕也不过分。……现在中国的很多矛盾和困难,都与文革脱不了干系。……它的影响绝不是十年,而是几代人……”[注]郭建宁:《当代中国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3页。就此而论,十年动乱是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危机的关键成因之一。
(三)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都处于崩溃的边缘,但更为紧迫的是解决思想混乱问题。1978年中国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讨论极大地促进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改革开放是中国人经历了十年苦难后的又一次“救亡图存”,是痛定思痛后的必然选择,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
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党的领导人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文化建设,战略地位也越来越得以凸显。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胡锦涛进而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国内接连出现了“国学热”和“文化热”,同样显示出文化在人民生活中的关注度日益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和样板,必须“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去探索和追寻。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我们也必须及时进行深刻的反思。第一,忽视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统一协调发展,缺乏系统规划。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相比于经济建设,其他方面明显落后,尤其是文化建设。经济增长至上的发展方式,制约了国家在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全面发展。这种错误的导向直接导致了各级政府“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在中国经济总量进入世界前列的时候,文化认同危机形势却更加严峻。第二,忽视了社会转型时期丑恶现象对文化建设带来的不良影响,缺乏有效措施。改革开放以来,形形色色的国外思潮蜂拥而入,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糟粕也改头换面粉墨登场,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贫富差距的拉大,拜金主义的盛行,利己享乐主义的泛滥,颠覆了人们的传统价值观。法制的不健全和道德的弱化,不仅导致经济领域出现大量触目惊心的违法案件,更为严重的是侵蚀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贪污腐败、道德沦丧、品格低下的各级官员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导致了信仰危机和文化认同危机。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内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决定性作用。透过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清晰地了解我国文化建设的得失,系统地把握文化认同问题的成因。以史为鉴,我们可以对中国当前的文化认同危机采取更具现实性的对策。
(一)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高度融合,建设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国特色文化。首先,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基与土壤。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就是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历代领导人都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照抄照搬和僵化对待已经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只有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才有生命的活力并不断创新发展。其次,文化认同危机的实质就是价值观危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把握,体现着社会主义价值的灵魂和导向”[注]夏文斌:《当代中国的发展哲学——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解读》,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4页。。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本身就是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层面来看,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等党的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因此,我们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高度融合,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要建设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国特色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扭转当前中国文化认同危机的严峻局面,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二)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提升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值得反思的经验教训就是“唯GDP论”, 在政治改革明显滞后、思想文化建设同样滞后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至上的思想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贪污腐败、道德滑坡等大量问题,尤其是文化认同危机的出现,是对我国前期发展道路的一个严重警告。即使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参议院、社会学家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对文化的重要性也是推崇备至:“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注]塞缪尔·亨廷顿等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当今世界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经济或军事竞争转向综合国力竞争,其中软实力的作用日益得到凸显。美国哈弗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其著作《软实力——国际政治制胜之道》中认为政治、文化和外交都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软实力理论的核心是文化魅力,基本要义是靠自身的吸引力发挥作用,而不是通过强制力发挥作用。基本特点是同化的力量和感化的作用,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其最高境界。”[注]郭建宁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41页。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历史的教训已经使我国已经意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度,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推动文化传播,创新文化教育和文化宣传,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文化认同是价值认同内化的结果,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认为:“虽然认同也可以由支配的制度产生,但是只有在社会行动者将之内化,且将他们的意义环绕着这内化过程建构时,它才会成为认同。”[注]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夏铸九、黄丽玲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在价值内化的过程中,文化的教育和宣传至关重要。首先,文化的教育和宣传要改变以往刻板僵化的模式。“说教式”、“灌输式”、“官话套话”、“脸谱化”是以往我国文化宣传教育中的普遍弊病,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媒体宣传,一成不变的传播方式不仅让受众接受度降低,甚至还会有一定的反面效果。其次,要善于利用、严格管理网络新媒体。信息化浪潮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可以说有利有弊,利的方面是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通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传播效率,扩大了传播范围,弊的方面是文化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无论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还是封建迷信、暴力色情等腐朽文化在通过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不但毒害了广大青少年和一些意志不坚定者的心灵,也给我们优秀文化的传播造成了很大障碍。因此,对于网络新媒体不但要创新利用,更要严格监管,趋利避害,扬长补短,真正发挥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功能。当前,国际和国内环境都比较复杂,我们只有在反思的基础上创新文化教育和宣传,切实推动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华文化深入人心,才能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保证在未来的国际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推动法制建设,打击违法犯罪,净化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文化的实质是思想,也就是是“人化”,那么文化认同问题的研究应当从人自身开始,从个体对文化的认知开始。个体对文化的认知会凝聚成整个社会对文化的认知,文化认知的过程就是文化选择和取舍的过程。文化认同问题根源于文化认知问题,文化认同是文化认知的必然结果。根据现代认知科学以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个体的认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认知过程和认知环境等方面,其中认知环境对认知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日益滞后逐渐导致了权力寻租、权贵资本、商业犯罪等社会丑恶现象,各种西方腐朽的价值观乃至各种封建迷信也开始以各种面目蛊惑人心。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传统价值观日益受到挑战乃至颠覆,“反崇高”、“反主流”的文化反而大行其道,受到不少青少年的盲目追捧。“笑贫不笑娼”是对中国传统价值的一次文化反动,外黄里白的“香蕉人”现象则表明了部分中国人与中华文明的渐行渐远。社会风气状况是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风向标。社会风气既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对文化的传承有反作用。当前中国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文化虚无乃至文化反叛苗头,是当前最核心的文化认同危机。失去了下一代,我们就失去了未来。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青少年的成长也需要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我们只有推动法制建设,打击各种违法犯罪,震慑丑恶,褒扬先进,不遗余力地净化社会风气,才能创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只有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我们才能拥有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