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
——汤普森的“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及其当代评价

2013-04-06 13:10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张亮汤普森斯大林

刘 焱

(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 南京 210009)

1957年,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发表《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致非利士人书》,对斯大林主义的教条主义错误进行集中清算,提出在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过渡的乌托邦议程——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该思想一经提出,很快成为新左派运动的组织原则。可是,它也随即引发了长期的激烈争论,从而成为推动新左派运动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相关研究的陆续出现,学术界已经比较充分地认识到,汤普森“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理解以及对基于新道德观的社会主义战略的构想,对新左派运动的发展、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形成与嬗变,都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过,我们注意到,由于各种原因,英语世界的研究成果对“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阐述和分析都比较简略,而国内学界对此的专门分析更是阙如。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英国新左派研究和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斯大林主义是一种怎样的意识形态?

英国共产党自1920年成立以来,长期以苏联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缺乏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30年代中后期,随着知识分子党员的逐渐增多,一些党内知识分子开始尝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英国问题,并形成了一批有创见的理论成果。它们的出现不自觉地突破了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框架,开创了一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英国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优良风气。[注]张亮:《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兴起》,《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7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左派知识分子沿着战前开辟的道路继续致力于英国本土问题的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而他们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差异、分歧乃至对立也就不断积累,只不过由于政治原因,在新左派运动兴起之前,没有人愿意公开表明这一点罢了。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所揭露的苏联社会主义的另一面,在英国共产党内部引起了严重的思想震荡。英国共产党在同年10月苏联武装干涉匈牙利的“匈牙利事件” 以及英法联军为争夺苏伊士运河控制权而入侵埃及的“苏伊士事件”中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使包括汤普森在内的大批党员对斯大林主义的正统观点与东欧新形态社会主义感到失望。危机迫使英共同意进行有限度的民主化改革,提供必要的党内自由讨论的空间。以汤普森为主编的内部争鸣性刊物《理性者》得以刊行,但不久即因批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而被迫停刊,汤普森等人退出英共,创办《新理性者》。正是在该刊的创刊号上,汤普森分两部分刊发《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一文,系统阐明了自己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性理解。

关于斯大林主义,当时有一种流俗之见,认为它就是一种虚假错误的意识形态。汤普森坚决反对这种看法。他认为,斯大林主义的本质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官僚化的革命精英主义的世界观,是与俄国官僚阶层维护与扩张自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官僚制是这种世界观退化的表现,并试图将这种意识形态永久化。如将斯大林主义与官僚制相互割裂,则容易出现四种错误:一是低估斯大林主义这种成熟的意识形态的理论力量[注]张亮、熊婴编:《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英国新左派早期思想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因而无法进行严肃的理论批判,从而滑向人身攻击,或是对“人格”的辱骂。二是将斯大林主义的特征简单等同于斯大林的特征,把教条主义归咎于斯大林本人以及俄国官僚体制,而无视滋生教条主义的反理性主义形成于斯大林时代之前这一事实。三是无法解释官僚制何以能产生斯大林主义(革命精英主义)的观念与实践。四是忽视人的道德观念对于创造历史的作用,而这与斯大林主义的经济还原论并无本质差异。其致命缺陷表现在:“试图直接根据并用一种由经济因果性而来的过于简单化的方法对所有政治事实进行分析,从而忽略人的思想和道德态度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注]张亮、熊婴编:《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英国新左派早期思想读本》,第6页。

在汤普森看来,斯大林主义当然是一种意识形态,但却是一种具有内在的历史根基或合法性的意识形态,这种根基就是俄国的相当落后的社会现实。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遭受经济、文化剥削的工农阶级的思想观念为斯大林主义提供了观念基础;国内落后的经济状况、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形成了内忧外患的局面。“十月革命”后,尚未完成自我觉醒的俄国工农阶级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指导他们的政治经济斗争,突破列强的经济封锁,同时呼唤精英式的革命理论传播者、“灌输者”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大众化,以战胜国内各种宗教神学、唯心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禁锢与麻痹。在这种具体历史背景下,集权的官僚制应运而生并显现出其集中经济资源完成特定建设目标的优势。由普列汉诺夫开创、经由列宁中介、斯大林时代通过行政手段强行推广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解模式(“教科书体系”的直接起源)获得了意识形态合法性,成为向工农大众灌输革命理论的有效手段,斯大林主义即是对工农理论需要的反映。[注]张亮:《应当如何正确对待教科书体系》,《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斯大林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相对落后的俄国的具体呈现,因而具有本土内在的历史根基或合法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自从完成了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土化的目标,苏联的集权官僚便无视“教科书体系”本身存在的庸俗化倾向,强调历史规律的必然性而忽视乃至否认人的历史主体作用,将人视为经济规律自发发挥作用过程中被动的执行者,并试图将其永久化。这在理论层面犯了马克思恩格斯坚决批判的旧唯物主义的错误[注]张亮:《应当如何正确对待教科书体系》,《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在实践层面则产生了阻碍俄国经济建设、与工农群众日益疏离的恶果。因此,脱离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抽象理论发展而成的斯大林主义,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退化为官僚制,严重阻碍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汤普森指出,斯大林主义具有三个意识形态特征:反智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否认人类的历史主体作用,这些都是有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反智主义的思想源头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政党和组织的忠诚,二是革命者对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敌意,三是集体主义价值观与个人主义价值观之间的固有冲突。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将从内外两个方面催生“一种现实功利的科学”——为让多数人发挥创造性作用,而从外部限制少数人的生活潜能;“被控制的思想生活势所必然地诞生出了教条主义的正统观念”[注]张亮、熊婴编:《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英国新左派早期思想读本》,第8页。。对“基础——上层建筑”模型的静态、僵化理解,是导致道德虚无主义和否认人类的历史主体作用的根源。斯大林主义“绕过社会生活过程”[注]张亮、熊婴编:《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英国新左派早期思想读本》,第22-23页。来揭示“经济必然性”,实质是一种“自我异化”的形式,消解了人的历史主体作用。这一方面导致了其不道德性(抽象地看待人)、无道德原则(用目的来为手段辩护),对共产主义道德进行扭曲,将共产主义的美德转化成了毁灭的工具,把人当成历史必然性的工具,否认个体的道德作用;[注]张亮、熊婴编:《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英国新左派早期思想读本》,第20页。另一方面,则是置换了人类主体的概念,使“反映”活动失去能动性。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具有了实在论意义上的独立性,并且将道德主体的活动限定在上层建筑领域,从而否认了人类主体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创造性角色。

二、应该怎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汤普森认为,斯大林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征及其对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负面影响,归根结底是由僵化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导致的,只有澄清、校正这种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扭曲认识,坚持辩证、发展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在引领英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避免重走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弯路,摆脱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双重困境。

首先,在马克思那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并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两个部分,经典作家创立“基础——上层建筑”模型,是为了帮助人们理解社会现实——“行动——经历——思考——再行动的人”——而采取的隐喻。[注]张亮、熊婴编:《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英国新左派早期思想读本》,第13页。这种区分是为了论证需要而设计的,本身并没有实在论意义上的独立性。在“专属于人的劳动”过程中,都必须有智力的、道德的主体参与其间,“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页。。道德主体改造自身自然的活动,并不能静态、僵化地分割为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思想、制度等)两部分,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这个模型在原初的表述上具有含混性,经过斯大林主义的扭曲,成为“独立于有意识的人类主体之外、半自动地发挥作用的机械模型”[注]张亮、熊婴编:《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英国新左派早期思想读本》,第13页。。斯大林主义的“理论问题”之一,就在于把“基础——上层建筑”视为静态模型,赋予该模型实在论意义上的独立性,将基础——上层建筑区分,抽象地与具体社会生活相对应,将文化等划入上层建筑领域,只能通过生产关系而间接地同生产力发生联系,其活动范围是狭隘、有限的。[注]《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5页。将这一教条用于指导尚未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英国工人阶级,就会得出荒谬的结论:工人阶级无法自发形成阶级意识,需要外部灌输,从而工人阶级必须依靠由外部灌输的阶级觉悟,才能最终形成自身;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不可能产生工人阶级的文化,工人阶级的斗争只能局限于经济和政治领域,而无法形成新的上层建筑,从而无法帮助新的制度消灭旧的经济基础和旧的阶级。而这与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阐述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原理是矛盾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斯大林主义在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过程中适用于已经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苏联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模式上升为普遍真理,[注]张亮:《“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学说》,《哲学研究》2013年第3期。将两者的辩证关系理解为物理学意义上的作用力、反作用力关系,将上层建筑理解为由经济基础机械决定的因素,从而消解了历史主体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其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通过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互动的,而非单向的决定被决定关系。这首先是因为反映活动具有能动性,它使人部分地成为历史主体。人并非被动反映经历,而是借由思考这种创造性活动,干预行动,部分地成为历史的主体。其次,在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结构决定了他的社会意识。这种意识并非对社会存在的自动(机械)反映,是受制于影响人的实践活动(经历)的文化模式的,意识形态由此而形成。人既在实践中形成意识,又通过思考自身的经历而改变经历。借助主体的实践活动,文化成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有机结合的综合体,可以发挥一定的决定作用,而非单纯的被决定。[注]张亮:《从苏联马克思主义到文化马克思主义——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战后形成》,《人文杂志》2009年第2期。关于文化的客观决定作用,为文化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汤普森和威廉斯所共有。在此后的论述中,他们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文化”定义,其中汤普森的定义为“整体的斗争方式”。对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机械理解,可以追溯至“基础——上层建筑”模型的含混性以及马克思恩格斯赋予“反映”的消极含义。

因此,应重视作为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承载者的有意识的道德主体的历史主体作用。在对斯大林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抗过程中,应特别强调个体的历史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受阶级环境制约的“现实的人”,只存在于无阶级的社会主义阶段。在阶级社会,由于“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不存在抽象的“人的本质”,个体只能在实现“人的潜能”过程中逐步接近“人的本质”;只有在无阶级社会人才能充分发挥潜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注]张亮、熊婴编:《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英国新左派早期思想读本》,第25-26页。

三、如何在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汤普森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历史分析而得出的具有普遍性的结论,经典作家所处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初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苏联所处的现代性前夜时期[注]张亮:《应当如何正确对待“教科书体系”?》,《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同20世纪50年代已经跻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列的英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是有着本质差异的。在坚信经典作家“两个必然性”论断真理性的前提下,要引导英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就应根据英国的具体国情,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将道德置于英国社会主义革命战略的核心地位。

汤普森认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出一种更高的道德标准,即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它是在反抗斯大林主义的非人道主义特征的过程中诞生的,具有人道主义的内涵。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表达过这样的道德观,同时也由于他们在反对乌托邦理论的论著中所采用的特殊论调,如在《反杜林论》中对阶级社会中道德与阶级利益关系的阐述等,使得这种道德观被斯大林主义简单化约为阶级利益,从而忽略了经典作家在其自身的道德评价中一贯坚持的对道德虚无主义的彻底拒绝。[注]张亮、熊婴编:《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英国新左派早期思想读本》,第24页。恩格斯相关论述,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5页。在汤普森看来,《反杜林论》中的有关论述是进行历史观察之后得出的结论,其本身并非关于道德是什么或应是什么,也并不意味着道德可以简单化约为阶级利益。首先,道德判断不能屈从于政治判断,将道德判断简单归结于阶级利益,就无法解释在阶级利益一致的工人阶级内部,何以会出现片面强调仇恨、忠诚而忽视人道主义内涵的扭曲现象。其次,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判断的形成取决于现实的人对具体社会现实所秉持的态度,是与现实的人相联系的。道德判断中的一部分有可能具有普遍性,但只有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相结合,才能产生现实的意义。这与经典作家的观点是一致的。

针对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片面强调经济基础改造的做法及其所造成的与工农群众的日渐疏离现象,汤普森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人的更大程度的解放,而不仅仅是实现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之所以能引领人类历史的发展,首先因为人是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理想的核心。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人人为他人做好事,从而丰富自己。斯大林主义试图将这种“辩证法”凝固为一种教条的、强迫的集体主义,其导致的实践困境表明: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的解放。其次,苏联的重工业崇拜的教训和英国的教训从反面印证了片面追求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的后果:束缚了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既不利于人的解放,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英国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危害在于:始终将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作为“新社会”的目标,而忽视了人的更大发展。对现实社会主义中新的压迫形式的揭露,使得“一些人会放弃社会主义,或不再想积极参与任何为新社会奋斗的活动。另一些人会对社会主义的革命前途丧失信心”[注]张亮、熊婴编:《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英国新左派早期思想读本》,第4页。。

在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上,汤普森并不赞同暴力革命模式,认为应该因地制宜,选择非暴力的合法斗争形式,说服工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观中具有人道主义内涵,这种革命性的道德观并不排斥缓和阶级冲突、和平过渡的可能性。在阶级社会中,这种革命性的道德观会对行为产生影响,能够深刻影响社会对抗所采取的形式,加剧或缓和冲突,从而影响历史进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102页。社会主义表达了人对其同伴的需求,表明他的社会存在不可分割,因此它必须在爱中得到表达,即使必须经过阶级仇恨和阶级冲突的苦难才能获得爱。[注]张亮、熊婴编:《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英国新左派早期思想读本》,第30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暴力手段是历史偶发事件,对偶发事件的判断是道德判断,而不是政治判断,对由道德判断判定为错误的思想,只能通过思想的交锋来完成。更为重要的是,英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可以采取马克思恩格斯鼓励的合法斗争形式,按照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式,运用国家机器。英国社会主义运动之所以止步不前,其原因恰恰在于英国工人阶级对社会主义理论采用了实用主义和敌视的态度,“堕入道德冷漠”,让拥有资产阶级思想的领导人掌握了权力,让物凌驾于人之上,对革命前景丧失了信心。英国本土贫瘠、沉默的非利士主义和斯大林主义好战的非利士主义,都是对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价值观的背离。[注]张亮、熊婴编:《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英国新左派早期思想读本》,第46页。

有鉴于此,汤普森指出,要引领英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借助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价值观纠正“自我异化”,从而“获得解放的人将不仅创造新的观念,而且创造极大涌流的物”。“人必须关注其他的东西——根本不是物,而是人的理性和‘意识’。”[注]张亮、熊婴编:《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英国新左派早期思想读本》,第48页。

四、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意义与缺陷评析

作为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教条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斯大林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的“修正”,汤普森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试图将本土伦理激进主义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起来,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内部寻找人道主义的因素,在现实政治中超越冷战中对立的两种意识形态、超越两大军事集团,实现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具有思想解放意义的。但其自身也存在着理论缺陷,在政治气候发生重大变化之后,便失去了实现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的新形态,发展出了文化唯物主义分析范式,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注]关于文化唯物主义范式,详见张亮:《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129页。虽然汤普森本人没有使用过“文化唯物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这样的术语,但这种范式确实是由汤普森通过非体系化的理论创新与研究实践首先创立的。将汤普森作为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名至实归。同时,汤普森也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适用性与现实相关性,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经典作家创立理论时未曾预见到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及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中,阐扬被斯大林主义扭曲遮蔽的现实的人的主体性作用,回复到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本真含义上。[注]张亮:《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第170页。二是具有国际视野,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是同向发展的。这一理论是与各国新左派运动的宏阔背景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国际主义视野。它与争论对手第二代新左派在对待外来理论传统的态度方面,采取了反向的操作,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互补性。[注][英]玛德琳·戴维斯:《英国新左派的马克思主义》,载张亮编,《英国新左派思想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6页。引文见第22页。汤普森的思想与第二代新左派所倚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采取了相似的人本主义论证逻辑,吸收了同时代的克拉科夫斯基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事实上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方向上保持了一致。三是关注本土问题,诉诸共同体的概念,以在合作的共同体内实现平等的社会为目标[注]E.P. Thompson,A Psessay in Ephology,The New Reasoner,1959,10:1-8.,从而克服苏东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再次确证,并完成了对斯大林主义“自我异化”的超越。正如第二代新左派思想家斯图亚特·霍尔指出的,以汤普森为代表的第一代新左派留下的重要遗产“是提什么问题,而不是哪个答案管用”[注]S. Hall,Life and Times of the First New Left,New Left Review ,2010,61:191.。换言之,汤普森的贡献在于:立足于本土,发现了有意义的本土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分析中丰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方法创新。尽管由汤普森、威廉斯和霍加特所开创的文化研究有明确的适用边界,对所有时代、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问题并不具有普适性,但它提供了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范例,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意义。

汤普森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一种“以新的道德观重构具有明确解放意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注[英]迈克尔·肯尼:《第一代英国新左派》,李永新、陈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2页。。它是在英国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英国左派运动遭遇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试图为英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可行的战略,然而存在着三方面不足:一是诉诸民众价值观的主动变革和改革压力来推动渐进、非暴力的革命,但对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如何在具体的社会组织及主体中滋生、传播,缺乏有说服力的论证,关于工人阶级通过社会体验自发接受新的伦理观念的论断也过于武断,削弱了理论分析的力量,对伦理选择的重要性有夸大的倾向。二是诉诸伦理观的主动变革来扭转社会发展道路,反映了汤普森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两难态度。这一方面使“革命”具有了乌托邦的色彩,另一方面也使“革命”战略实际演变为介于工党改良战略与经典暴力革命之间的无奈选择,把斗争的场域由政治领域转移到了意识形态领域。1961年工党左派单边核裁军议案被否决之后,社会主义者进入政治主流,把握社会发展方向的可能性已经逐步消失,这一战略不再具有现实意义。此外,即便出现了社会制度的变革这一结果,也不能由此直接推出手段具有道德性,这对于汤普森的手段——目的交互作用理论无疑也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三是这种战略同样是基于历史分析得出的,无法直接满足英国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实际斗争需要。在纠正机械决定论、经济还原论错误的过程中,这种理论存在一定程度的矫枉过正的问题,即过分强调文化的作用,强调个体道德主体的能动性,而忽视了物质生产的最终决定作用,忽视了对物质生产领域剥削现象的批判与斗争。注张亮:《“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学说》,《哲学研究》2013年第3期。社会历史条件发生变化,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文化政治丧失可能性之后,这种社会主义过渡战略实际上已经成为乌托邦想象了。

猜你喜欢
张亮汤普森斯大林
会做生意的汤普森
彩虹
因情绪失控而被毁的竞选
卷首语
Experimental study of hyd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full-scale horizontal axis tidal current turbine*
“60分汤普森”一战封神
张亮:扼住命运的结巴
张亮!你这个丑女人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斯大林猝死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