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宋锋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亳州分校,安徽 亳州 236800)
福建永安方言的“行”
杨宋锋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亳州分校,安徽 亳州 236800)
永安方言的“行”,是一个比较活跃的词,它可以分为:动词“行”、名词“行”和介词“行”三类。永安方言中行字不仅保留了古义,还有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意义和用法,试就永安方言“行”词义及其与古代汉语动词“行”的演变发展的关系做浅要分析。
永安方言;行;古义
永安位于福建的中部,永安话至今仍保留着古语的特色。《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中明确地指出:“闽中方言,通行于福建中部的永安、三明、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即永安方言属闽语次方言。[1]永安方言中的“行”,和普通话一样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为[xum]相当于普通话的háng,另一个读为[ki]相当于普通话的xíng。前者有与普通话行(háng)相同的一些意义和用法,可以表示横列,排行,买卖交易的场所,行业和量词。现探析的是读为[ki]的“行”,在永安话中,它是一个比较活跃的词,它兼属动词、名词、介词三类词。永安方言中“行”的基本义仍然保留了古代汉语中表示“行走”的基本义,其中动词和名词行更多的保留了古义,介词行则有不同于普通话意义和用法。在语言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词义进一步引申,并逐步虚化为介词。下面分而述之。
“行”作为动词,这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首先,其基本义为“行走”。如《说文》:“行,人之步趋也。”[2]又《释名》:“两脚进曰行。”[3]又《诗》:“我独南行。”[4]又《诗》:“行彼周行”[4]又《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5]可见古代汉语中其基本义为“行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走”字。由于“行走”有一个起、过、结的过程,因而在古汉语中动词“行”,除了“行走”义外,由起始引申出了表示“出动、出行”义,如《左传》:“虞不猎矣,在此行也。”[6]又《国语》:“是行也…晋人败诸崤。”[7]又《晋书》:“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8]又《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9]等;表示“经历、经过”义,如《国语》:“对曰:‘郤觳可,行年五十矣。’”韦昭注:“行,历也”,[7]又《汉书》:“《禹贡》…过郡七,行二千六百六十里”等[10]。
另一方面,“行”由离开始点至于终点,引申出表示“离开”与“出嫁”义。表示“离开”如《广韵·庚韵》:“行,适也,去也。”[11]又《广雅》:“行,往也。”[12]又《左传》:“宫之奇以其族行。”杜预注:“行,去也。”[6]又《左传》:“为吾子之将行也。”[6]等。表示“出嫁”义。如《诗》:“女子其行。”又唐李善注引《襄阳耆旧传》:“赤帝女…末行而卒。”《华阳国志·后贤志》:“母何更行。”
另外“行”作为动词,在古汉语中还表示“狩猎”义。如《周礼》:“若国作民而师、田、行、役之事。”贾公彦疏:“行谓巡狩。”[13]又《左传》:“列居火道,行火所焮”[6]等。
永安方言中的动词“行”在基本义基础上也引申出了表示:经历、经过;离开;出动、出行;出嫁;狩猎;(亲友间的)走动、交往等意义。其表动词的“行”更多的是构成:“行+N”和“行+助词”结构形式在句中充当成分。
1.“行+N”结构形式。
“行+N”构成VP结构形式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行”作为谓语动词,或在句中作为谓语动词的状语,对谓语动词进行修饰。如:
(1)汝行道,晤达东西。(你走路,不要东看西看)
阿公行阶,养慢丝哦。(爷爷走台阶,要小心哦)
平时要行亲戚,晤达遘过年。(亲戚间要经常走动,不要等到过春节)
(2)渠行道去。(他走路去)
汝哥行道去,晤坐车去?(你哥怎么走路去,而不坐车呢?)
(3)行永安行遘厝,养行四部山哦。(从永安走到家,要经过四座山)
白日昼时节,去行肯定冇东西。(大白天的,去狩猎肯定没有东西。)
昨暝,去行寡下,行倒一头野猪。(昨天晚上,去打猎,狩到一只野猪)
虽然(1)(2)组“行”字都表示“行走、走动”义,然在句子结构中所充当的成份是不一样的,(1)组中行字构成VP结构后,在句子中均作为主语的谓语。(2)组中的行字构成VP结构后,在句中作为谓语动词的状语,对谓语动词进行动作上的修饰,表示谓语动词发生的一种状态或方式,此组VP结构相当“行+地”的结构形式,可以替换为:渠行地去。(他走着去)/汝哥行地去,晤坐车去?(你哥怎么走着去,而不坐车呢?)表示去的状态或方式是走。(3)组中第一例,第一个是行为介词,第二个是行为动词“走”,第三个“行”表示“经过”义,永安方言中,表示经过的“行”,可以是空间上经过了许多地方,也可以是时间上经历了许久。第二、三例的“行”虽没有构成“行+N”形式,然其本身已含有“狩猎”,形成“打猎物、狩猎物”的“V+N”构成的VP结构形式。
2.“行+助词”结构形式。
“行+助词”结构形式中的“行”是由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如:经历、经过;离开;出动、出行;出嫁;狩猎等;并较多的与语气助词“吧、了、啦、噢、啊”等连用构成“行+助词”结构形式。
(1)“行+吧”结构形式。
如,行吧好侪当场哦。(经过了好多地方)
晤达等了,车都行吧了。(不要等了,车都离开了。)
船行吧了,汝去逐。(船离岸了,你去追。)
汝娘囡行吧啦?(你女儿出嫁了没有?)
循跤印去,行吧好侪地方,才寻到。(顺着脚印,经过了好多地方才找到。)
渠行吧这几年,变吧好侪哦。(他经历了这几年,变了好多。)
“行+吧”结构形式更多的是表示已经或将要既成事实的情况,表示的是一种完成时态。
(2)“行+了/啦”结构形式。
此种结构形式更多的是表示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表示的是一种将来发生或正在进行的时态。
如,晤达等寡下了,阿嬷讨行了。(不要等lt;一下gt;了,外婆要走了lt;回家了gt;。)
渠娘囡讨行啦。(她女儿要出嫁了。)
要上山去行啦,晤都冇东西哦。(要到山里去狩猎,要不然打不到东西。)
(3)“行+噢/啊”结构形式。
如,寡起去放牛哦,啥时节行噢?(一起去放牛,什么时候动身?)
行噢,来去永安哦。(出动哦,去永安哦。)
讨开学了,汝啥时节行啊?(要开学了,你什么时间出行lt;上学gt;?)
一般情况下,“行+噢”结构形式用在疑问结构形式中,表示出动、动身义,放在语句的后面,也可以放在前面,但应注意,如果“行”后跟着趋向动词,且行字后面没有停顿,则行作为趋向动词的状语,表示趋向动词所进行方式是行走,如:“行来去永安。”表示走着去永安,表示去永安的方式是走着去;“行,来去永安。”中的“行”则表示出动,而到达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不一定是走着去。“行+啊”结构形式则更多的是表示疑问形式。
在永安方言中,表示名词的行只有一个义项,即表示“行程”义。“行”古义中也有表示行程义,如:《老子》:“千里之行。”又《论衡·感虚》:“三度亦三日行也。”又《穆天子传·卷四》:“各行兼数三方有五千里。”永安方言表示行程义,如:
遘曹远养半工人行。(到达曹远行程要半天)
行有一暝一日。(行程有一天一夜)。
表示行程,在普通话中“行”只作为语素,如“行程”等,而不能独立的作词,在永安方言中则作为一个词,可以在句子中充当成份。
永安方言的介词“行”相当于普通话“从”,表示动作行为的始点,或表示动作行为方式和动作行为所产生的凭依等。以上分析,可见介词“行”是从动词虚化而来。行由本义行走,引申为离开,去等义,离开或去有一个起始点,而行虚化为介词正是指明了事物的始点;行由本义引申为经过,经历义,而经过或经历可以选择相应的时空方式,因而动词行又虚化为表行为方式的介词,或表示凭依的介词。
1.表始点。即表示行为动作或某个时间的起始点,这里介词“行”表示所要发生的行为动作的起始点,表示空间、时间的起始点,或某个事件的起始点。如:
行鼎地舀出来。(从锅里舀出来)
行永安去三明,再行三明去南昌。(从永安去三明,再从三明去南昌。)
行明朝起,书斋放假了。(从明天起,学校放假了。)
鱼行篓里走去巴。(鱼从鱼篓里逃跑了。)
2.表行为的方式。如:
行大道有丝悬,行细道去啰。(从大路去有点儿远,从小路去吧。)
行田圪去,近得丝。(从田里穿过去,会近一点儿。)
3.表凭依。如:
说渠歹,是行何地来说哦?(说他坏,是从什么来说的哦?)
行声音听得出是渠。(从声音可以听出是你。)
总之,永安方言的“行”作为动词和名词,可以看作是古代汉语词汇用法的遗存,这些用法在普通话中基本已消失。而“行”虚化为介词,则是语言地域性发展的结果。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永安方言有比较典型的古语遗存现象,在词汇上永安方言的单音节词汇比例较大,其语法也较为简洁。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6.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8.
[3]刘熙.释名[M].台北:商务印书馆,1939:35.
[4]陈子展,杜月村.诗经[M].成都:巴蜀书社,1996:91-93,272-277.
[5](宋)朱熹.论语集注(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3:98.
[6](日)竹添光鸿.左传会笺[M].成都:巴蜀书社.2008:420,650,1921.
[7]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1,382-385.
[8](唐)房玄龄.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4:2073.
[9](南朝)刘义庆撰,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153.
[10](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1550.
[11]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87.
[12]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8.
[13](清)阮元,校刻.周礼注疏(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0:717.
ClassNo.:H17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OntheChineseWord“Xing”inYong’anDialectinFujianProvince
Yang Songfeng
(Bozhou Branch of Anhui Radio amp;TV University, Bozhou, Anhui 236800,China)
The Chinese word “Xing” in Yong’an dialect in Fujian province in China is an active word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 verb, noun and preposition . There are some special meanings of the word in Yong’an dialect other than the meaning in ancient times .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Xing” in Yong’an dialect a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Xing” used as a verb in ancient Chinese.
Yong’an dialect; Chinese word “Xing” ; ancient meaning
杨宋锋,硕士,副教授,安徽广播电视大学亳州分校。
1672-6758(2013)08-0143-2
H1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