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董必武选择共产主义的历史原因

2013-04-06 07:20韩敬瑜
关键词:董必武辛亥革命共产主义

韩敬瑜

(黑龙江工业学院 文法系,黑龙江 鸡西 158100)

略论董必武选择共产主义的历史原因

韩敬瑜

(黑龙江工业学院 文法系,黑龙江 鸡西 158100)

董必武同志选择共产主义道路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树立了为人民的思想,科举考试的失败使他看透了封建王朝没落的本质,辛亥革命的失败也让他明白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不能救中国的,只有共产主义才是中国改变自己历史命运、独立自强的唯一正确选择。

董必武;共产主义;辛亥革命

董必武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出生于清朝末年,经历过封建科举考试,参加过辛亥革命,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上共产主义道路。为什么他会最终选择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呢?本文拟从他青少年时期所走过的历史进程探究其中的原因,以作为对他革命的伟大一生的纪念。

一 家庭环境的熏陶使董必武树立了为人民的思想

家庭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家庭中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影响自己的子女会对他们日后人生道路的选择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董必武的父母无疑为董必武的人生道路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为他以后人生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董必武的父亲董基文是清末的秀才,先后在黄安、麻城一带教书。董基文为人正直,虽然做了一辈子的私塾教师,但他从来都是认认真真勤勤恳恳,从不懈怠。由于他为人朴实,鄙视趋炎附势,颇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之风,因而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这样的性格使得董基文在教育董必武时,对董必武要求非常严格,一方面要求他多读书,董必武比同龄的孩子读书都要早,如《三字经》《论语》《增广贤文》等,使董必武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他告诫董必武“莫做坏事”,要与人为善,亲近别人。这些教诲使得董必武在性格形成方面,深受父亲影响。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董必武也养成了一种坚忍不拔,鄙视趋炎附势,内敛持重的品格。在董必武考中秀才后,按照乡里的习俗,是应该贴报单,放火炮的,而董必武却对此不以为然,他故意避开了正门,而绕道进了家门。[1]董必武的这一做法已经显示出了他与其他封建社会酸秀才们的不同,也预示着他将来的人生道路必是与众不同的。而对于董必武所走的人生道路,父亲也是始终如一的支持着他,即使后来董必武因为从事革命活动而被捕,董基文也始终抱着同情的态度,四处奔走,设法营救自己的儿子。[2]

董必武的母亲蔡氏,克勤克俭,操持家务,是一位典型的劳动妇女。母亲这种任劳任怨的品格,加上从小家庭生活的困苦,使得董必武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从董必武记事起,除了读书外,他还要经常到城外拾柴禾、挖野菜等。在劳动中,塑造出董必武朴实刚毅、正直勤俭等优秀品格,同时也使他了解了劳动人民的困苦,树立了为人民的思想。同时他也在思考,为什么人们一年到头不停地劳作,但是结果还是一样的贫困,答案究竟在哪里呢?这些为他后来矢志不渝地投身革命,为劳动人民翻身求解放事业而英勇现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科场的“意外”使董必武远离了封建社会名利场

学而优则仕是每一个封建社会读书人的人生目标,而这种仕途之路又会使得很多人自甘坠落,难已自拔。董必武在考中秀才后也将要踏上这条人生道路,进入封建社会的名利场,但是科场的“意外”却使他打消了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人生理想的念头。

1903年董必武在考中秀才后,到省城参加“乡试”,如果这次考中的话他便可以做举人了。由于在前面的考试中董必武的成绩一直都很优秀,因而人们都觉得他这次在“乡试”中也会有不俗的表现,但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由于是第一次来到省城,董必武觉得很多事情都很新鲜,当他经过县衙的时候正好里面升堂,他不知道清朝的县衙升堂是不能抬头张望的,而他却探头向里面看了一下,结果正好被衙役看到了,衙役当即冲了出来将董必武打翻在地,而且根本不允许他申说。这给了董必武的思想上一个很大的震动,随即决定弃考回家。[2]因为这次弃考,董必武失去了继续在科场上晋升的机会,也就是说,通过作文章走上仕途的道路对他来说已经行不通了,转而他又投向了以武报国的道路,但是,这次又会有什么意外发生呢?

在董必武弃考回家后,湖北省武普通学堂开始招收学员。武普通学堂由张之洞创办,这是一所中等陆军学校,主要的目的是为清王朝培养初级军官,招收的学员要求必须是秀才出身。董必武由于在科场上失意,遂转而想投考武普通学堂。他原本以为凭借自己的学识,加上自己的身体条件,完全可以进入武普通学堂深造,于是他再一次来到省城,准备投考武普通学堂。谁知招考人员在见到董必武后,以他的年龄太大为理由,不予录取。董必武见情急争辩说:“我今年刚18岁,正是你们要求的年龄。”[2]谁知对方根本不予理睬,连推带搡地把他推出了大门外,粗暴地取消了他的考试资格。董必武真是有口难辩,只得悻悻地回家了。

两次考试,一文一武,董必武都是抱着极大的热情参加,但是两次意外使他失去了进入封建社会名利场的机会。这样的结果一方面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莫大的打击,欲报国无门;另一方面,也使他看透了清朝的落后本质。没落的清王朝既不可能通过科举考试招贤纳才,也不可能通过类似于武普通学堂的机构找到巩固自己统治的支柱。董必武从这时起就树立了革命的志向——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这也是他后来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董必武放弃了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幻想

1905年董必武进入了文普通学堂学习,在这里他认识了刘静庵,接触到了革命团体日知会。通过这些革命人士,董必武学习到了新的革命理论,特别是通过《民报》的一些革命言论宣传,使得他对清廷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白了自己是不可能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1910年10月,董必武从文普通学堂毕业,经过四年校内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学习,特别是在人生的关键阶段董必武得到了刘静庵的指点,他在思想上接受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认为中国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2]

辛亥革命暴发后,董必武在三日后赶到了武昌,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秘书。他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了这场资产阶级革命当中。但是不久,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随后董必武也离开了湖北军政府,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就这样失败了。正如革命志士蔡济民所写的诗一样:“风云变幻感沧桑,拒虎谁知又进狼。无量金钞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但是董必武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追随孙中山先生干革命,并于1914年7月8日在日本加入了中华革命党,并且宣誓打了手模。[3]而后,他又回国参加革命斗争。但是在实际的斗争中,有两件事情使得他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产生了怀疑。一是詹大悲在董必武等国民党人的积极努力下当选了湖北省议会的议长,但是由于湖北督军王占元(此人是袁世凯称帝的积极劝进者)的阻挠不得上任,在湖北上演了一出有议会而无议长的滑稽闹剧。[1]另一件事情是当时的革命者蔡济民被同样以革命者自居的军阀方化南所杀,而孙中山却对此无能为力。所有这些使董必武看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历史局限性,正如他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在西方行得通,拿到中国就行不通了呢?因为时代不同了。”[3]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作为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新的伟大起点,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之前的一次最重要的革命,仍然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4]那么究竟什么是解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良药呢?董必武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这一救世良方,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

四 历史的选择——走共产主义道路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失败使董必武认识到解救中国必不能走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另辟奚径。俄国十月革命的暴发,这一震惊世界的大事给了董必武以很大的影响,使他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所在,就是走俄国人的道路。对此,他在《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一文中写道:“辛亥革命,虽然颠覆了清王朝的统治,而民众的势力太薄弱,民众的组织太不完备,不能够拥护革命政府而铲除反革命势力,所以不久便与反革命派妥协了而终于失败。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被压迫民众自由解放的先声,也是世界民众势力表现发展的起点。……所以十月革命,在方向上,在方法上,都予中国革命以深厚的影响。”[3]

1919年春董必武来到一上海,不久五四运动爆发。5月6日,董必武从上海《民国日报》、《申报》等报纸上了解到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镇压的消息,对学生在集会游行中所提的口号深感佩服。[2]董必武后来回忆道:“不久五四运动暴发了,我和张(国恩)、詹(大悲)、李(汉俊)在这种形势下,估计中国还是要革命,要打倒列强,要除军阀,要建立民主制度(当然当时还不知道新民主主义),要唤醒民众。”[3]董必武的挚友潘怡如在去湖南搞兵运时曾劝董必武与其同去,董必武对他说:“老办法看来失败了,中国革命成功必待新兴革命势力参与,徒知利用军阀无济于事。”[5]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时董必武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旧方法是不合时宜了,要改用新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救中国。

董必武在上海期间与张国恩共同主持湖北善后会,善后会的会址就在上海霞飞路的一处房子当中,正好在李汉俊与詹大悲住处的对面。李汉俊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者之一,长于理论思考,且从日本带回很多共产主义书籍。他们四个人在一起,志趣相投,免不了互相走动,且时常聚到董必武的住处一起讨论时局,讨论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而在这期间,李汉俊从日本所带回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刊物,如《共产主义ABC》《马克思lt;资本论gt;入门》《政治经济学入门》,还有李汉俊等人创办的《星期评论》,李大钊和陈独秀主办的《每周评论》等书刊就成为渴求真理的董必武等人的读物。通过这些书籍,董必武初步了解共产主义知识,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懂得了中国积贫疾弱的深层原因,也使他感到要实现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富强,一定要用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从此就确定了他要走共产主义道路的决心。在这之后,董必武回到了武汉,创办了武汉中学,通过这所学校培养了很多的革命志士。他还和陈潭秋一起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员发展到了二十多人,施洋也是会员之一。董必武组织了妇女读书会,青年读书会,传播新思想、马克思主义,把一些进步刊物介绍给会员。他还支持恽代英等筹备《武汉星期评论》。[2]1921年,董必武作为武汉代表之一参加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表明他已经把共产主义事来作为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了。

从董必武最终走上共产主义之路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这条共产主义之路是艰辛的、曲折的,但同时又是历史的必然。一方面,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与人生的特殊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个人不懈追求真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精神密不可分。

[1]《董必武传记》编写组.董必武传略[M].法律出版社,1985,4:4-17.

[2]《董必武传》撰写组.董必武传1986-1975[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4-100.

[3]董必武.董必武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5,3:38-504.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9:21.

[5]董觉生.潘怡如先生墓表[A].转引自《董必武传》:79.

ClassNo.:D23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DiscussionoftheReasonsforDongBiwutoSelectCommunismasHisRevolutionaryGoal

Han Jingyu

(Department of Law and Chinese Languag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xi, Heilongjiang 158100,China)

Taking the communism as a revolutionary goal is a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for Biwu-Dong . Good family environment made him to serve for the people, The failur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made him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e feudal system ,and the Revolution of 1911 made him understand the fact that the ideal republic can not save China from the backward situation . He got to know it is the communism that is the only correct choice for China to change her historical destiny.

DongBiwu; communism;the Revolution of 1911

韩敬瑜,硕士,助教,黑龙江工业学院文法系。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1672-6758(2013)08-0035-2

D231

A

猜你喜欢
董必武辛亥革命共产主义
董必武严律教子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董必武清廉为政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董必武家训:跑龙套的人生也很精彩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