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长青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文化育校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维系学校文化历史发展的有效积淀方式,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的产物——文化的子系统,新建本科院校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特色究竟是什么?如何体现如何提升?值得探讨。
严格来讲,大学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文化是指涵盖一切大学文化活动的总称,主要体现为以大学为载体,以师生为主体,以传承和创新为媒介的各种行为关系之和。广义的大学文化还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血脉,是大学的灵魂。本文所要论及的是狭义的大学文化。笔者认为,狭义的大学文化具体指大学的校园文化,即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既受社会大文化系统影响,又具有相对特立性的自身文化。
狭义的大学文化,体现的是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方针、办学特色,反映出的是学校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认可并以遵循,展现出的是作为一个文化系统的应该状态。具体来讲,笔者认为,狭义的大学文化内涵主要包括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大学政治文化、大学行为文化五个方面。
大学物质文化是一种实在文化。它是其他四种文化的承载平台,是其他文化的具体体现方式,是一种固态化的文化,是一种可感知的文化。
大学制度文化是一种规范文化。其核心要求其他四种文化以有序状态维持运行,互不妨害。它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守则、校训校风等,是保证组织和队伍建设的关键。
大学精神文化是一种内化文化。它的构建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关键所在,是反映一种力量的源泉所在。
大学政治文化是一种保证文化。尽管目前的高等学校仍然在加快“去行政化”的建设,但是不可否认,大学的政治文化绝对不能消灭,最为简单的原因在于,它符合高校组织建设要求,是高校组织文化中不可被替代的需要。
大学行为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实践文化。作为行为文化,大学文化体现的是全体师生员工的观念、思想、习惯、精神等的统一,是此特殊社会群体所拥有的共同期待和行为评价。
大学文化的五要素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灵魂,政治文化是前提,行为文化是表现。五种文化共同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进程的大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的形成往往是以某专科学校独立升格或者由某几所学校合并重组而成,其共性特点是由专科向本科的教育过渡,呈现出多学科性和综合性,地域特色浓厚,服务地方经济愿望强烈,对外债务积累较深,底子薄,基础差,尤其缺乏本科办学理念和经验等。上述因素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文化基础薄弱,难以形成文化特色。所以,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正因为其基础薄,底子差,好似一张白纸,适合于大视野、大气魄、大手笔的发挥。
谈及此,笔者想到个人治校格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释为“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其言包含也广(李周翰注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积跬步以至千里之外,聚细流以成江河浩瀚,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恪守管理者应当具有的境界、责任和作为,兼听为明,兼容并包,可以保障黑龙江工业学院事业发展大纛不靡,顾全学校百年大计旷日弥久而有益于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也需要以大开放、大担当、大含蓄的气度,相互借鉴,积极进取,形成一种支撑学校发展的特立独行之大学文化,并通过此文化延绵“文化基因”,裂变式发展本校文化。
从地域分布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分布在距离省会城市较远的次级文化城市之中,而且大多数为这些城市里仅有的一所高等学府,地缘优势不甚明显,文化冲击程度也不够强烈。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却往往成为了其所在城市的唯一文化名片,成为该区域文化引领者,与先前所论述的“劣势论点”完全对立,转而成为“文化优势”占据者。客观分析,新建本科院校所谓的“文化优势”仅是其地缘优势,而并非真正意义之文化优势。若要真正讲求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特色,笔者认为,需要构建“文化兴校”战略。
1.全面构建“大人文”校园。通过提出“观念文化”构建思路,以新建本科院校“大人文”建设为主线,着力加强人文教育,形成人文氛围,塑造人文精神,创造“人文校园”,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文教育不仅局限于专门的人文课程的教育,同样也包括凸出专业教育的人文意义等;新建本科院校要以完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文品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应该从优化组织结构,培养民主管理意识等方面下足功夫,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制度,创立一种与本校文化精神相契合的制度文化;发挥人文资源、地域文化的作用,培育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文特色”。
2.全面构建“大和谐”文化校园。纵观多种学说观点,笔者接受宋延生教授的观点,认为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新建本科院校在全面构建大和谐文化校园过程中,一定要将“人”作为核心,“情”作为基础、“景”作为窗口,“物”作为保障,以“具体事务”为核心。具体做法是以人为统筹,五个要素联动,相互促进、全面推进,力求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大学文化的理性之光。
3.全面构建“大担当”文化校园。新建本科院校以校训精神构筑校园文化理念,将校训作为构建校园文化的突破口,以整合校风、教风和学风为途径,从总体上反映新建本科院校的价值取向。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自身的自觉文化,在对待地域文化资源方面,其自觉性不仅表现在自觉地充当地域文化的践行者,更应该是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的历史、人文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自觉地将地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新建本科院校要鼓励学术自由、鼓励学术开放,鼓励向权威挑战,其不仅是履行自己文化使命,而且也充分发掘地域文化资源,以弥补学校发展过程中所欠缺的资源,间接推动学校文化发展。
4.全面构建“大文明”文化校园。通过提升全校师生员工的“大包容”建设思想觉悟,带动他们的精神向往;通过学校“文化品牌”建设提升全员的精神品味;通过礼仪教育,提升全员的“羞耻”感,即做到让师生员工正常地工作和学习,实现他人约束到自我约束的大跃升,鼓励他们讲文明、懂礼仪,同时还要将礼仪规范上升到课堂,要求在校学生掌握,为将来工作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的公德风貌,通过丰富学生日常活动来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文化氛围,形成文明有序的育人校园。
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校园建设,即大学文化建设,是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结合的产物,是依靠“大人文、大和谐、大担当、大文明”方式形成的。新建本科院校的价值追求与品牌特色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文化自觉和社会担当,体现出新建本科院校的精神面貌与和谐包容。新建本科院校要通过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来提升文化品味和核心竞争力。
[1]庄严.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分析范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宋延生.和谐校园[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