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勇
(盐城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译者主体性影响下的古诗翻译
——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翻译为例
姜 勇
(盐城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寓情于景,赋景予情而产生隐义来表达思想是中国古诗创作的特色之一,这样的创作必然会给后来的阅读者以解读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完成从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向单一性和确定性的转换,并用合适的译入语表达出来。这样的转换过程和表达过程在译者的主体性缺席的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更是不可能实现的。
译者主体性;隐义;强化
曹操在《观沧海》中这样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句结尾其实把中国古诗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给以了凸显:诗歌的创作,是必须要表达某一种诗人的某一种想法、情操、审美、性情的。没有一首诗歌是可以独立于作者本人当时的状态的。当然,这样的想法、情操、审美、性情在讲求含蓄和委婉的中国古诗中一般是不会也不允许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隐喻、借代、隐语、异读(即为非正常的阅读方式,如藏头诗)方式来表现的。因而,在对中国古诗进行翻译之前,首先必须吃透这样的含蓄或者委婉后面所表达的真实含义,从而选择合适的方式加以再现。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取自李商隐的《乐游原》。该诗是千古流传的名篇。但是,对于它的主旨所在,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该首五绝表达了诗人对夕阳余辉的留恋之意,写得颇有情趣,想象力也很丰富。
但也有人认为本诗表达诗人的迟暮之感。李商隐是晚唐牛李党争的牺牲品。早年他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后来却又当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婿。因此牛党骂他背恩。以后牛党执政,李商隐屡遭排挤,一生郁郁不得志。所以“意不适”,为了排遣这样的情绪,去“登古原”,看到了夕阳,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甚至也有人认为此诗隐喻大唐帝国日薄西山的命运。因为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统治集团日益腐朽,朝廷内宦官专权, 朋党倾轧。地方上藩镇割剧, 对抗中央。如果说盛唐时代是旭日中天的话, 晚唐的确是 “近黄昏”的夕阳了。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研究开始重视对这个活动的主体——译者的研究,因为无论是对原文的阅读理解,还是对原文的阐释和表达,译者始终起着最为主要的作用。翻译者的主观因素,其个性、气质、心理禀赋、知识面、语言应用能力,乃至译者的立场、道德因素,无不对翻译活动起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André Lefevere是译者主体性观点的代表人物,他指出,翻译是一种对原文本的改写;译者作为源语文本的操控者,无疑是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主体性即译者的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译者对于源语文本的主观阐释;(2)译者对译语文本的积极构建。在阐释源语文本方面,译者与普通读者的显著区别在于,前者始终牢记译语读者的阅读需求并努力予以满足。译者的翻译行为不同于其他翻译主体的创造性活动也在于,译者必须将自己的翻译活动置于源语文本的监控之下,其阐释是合理、适度的,不能对源语文本进行随意的增删或改编。这种翻译活动的双重性决定了译者主体性的双重性:译者必须根据需要选择其翻译策略,同时在译本的生产过程中又必须接受其诗学、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制约。有鉴于此,译者主体性可作如下理解:译者主体性是指为实现特定翻译目的而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主体作用,其主要特征包括译者的文化意识、审美倾向、创造性与价值判断标准等。
具体到诗歌的翻译,翻译过程中译者至少需要表现出三种文学身份,即读者、阐释者和作者(文学再创造者)。首先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激活想象力和审美力,将作品中的模糊要素具体化,不确定因素确定化,然后调整自己的思维安排,使作品达到形神一体,从而实现文本意义的完整构建。其次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最后进人到语言转换阶段时,译者主要集中于如何再现原作的思想信息、审美信息和语言风格特征;同时还需要调动作为读者和阐释者所获得的对作品的理解和审美感悟,使之有机地融人到语言转换中。
在《乐游原》的翻译中,由于各个译者在能动地理解原文的时候对此发生了差异,因而他们的能动地表达也出现了差异。
1.What a glorious sunset! It would be perfect if twilight were not to follow!
2.The setting sun is magnificently dear,/Only the evening is now drawing near.
3.The sun going down is truly beautiful,/How sad the night comes so quickly after.
4. Fallen sun is illimitably beautiful thin,/Except ‘tis now too close to the twilight.
5.It’s now nearing the dusk,/When the setting sun is infinitely fine, which is a must.
Note: Dictionary says “只是” means”正是” (It’s exactly the time when)
6.How wondrous looks the sun down/What a pity ‘tis nearing dusk.
7.The setting sun seems so sublime,/O but ‘tis nearing its dying time.
8.The setting sun has boundless beauty,/Only the yellow dust is so near.
9.The setting sun appears sublime,/But oh!,‘tis near its dying time.
10.The setting sun seems so sublime,/O but ‘tis near its twilight time!
11.The sinking sun displays its sweetest glory,/Yet it is but a moment’s sun set glow.
在以上的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对于“只是”的理解。译5把“只是”理解为“正是”。现在许多学者也都持这样的一个观点,认为这里的“只是”不是“但是”的意思。可惜的是,除了译5以外的译文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但是”的味道。其次是众译文对于隐义的理解的选择上。译本1、2、5、8、10是从积极的角度来处理了原始的隐义:美好的东西虽然短暂,,但我们也需要珍惜。同时,即使过去也不必太惋惜,后面的东西也未必就不美好。事实上,正是因为译5的译者比其他的译者更能动的选择了对“只是”的理解,从而使原文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一个脚本:在黄昏的时候,夕阳才无限的美好。暗喻了诗人对自己的人生总结,认为自己现在有才干、学识和经验,正是自己放手一搏、扬名立万的时候。从而使自己的译本比译本1,2,8,10更强烈的传递了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另一方面,译文3、4、6、7、9、11却给了我们虽然美好,但是短暂而又无可奈何的感觉。特别是sad, dying这样的明显的带有消极意义色彩的词的运用以及close, a moment等一类表明时间短暂的词的显性化使用,更是增强了那种悲短、悲秋的效果。没有译者从大厦将倾,山河不再的角度去理解原文的隐义
译者的的主体性存在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人语文化意识、译作与原作和译人语文学的互文关系、翻译主体间性等诸多方面。主体性的存在在客观上决定了对原文理解的单一性,但在同时也保证了译文的一致性,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顺畅性。从这个角度上讲,译者的主体性正是文本和文化意义得以转换表达传递的有效保证。
[1]Lefevere André Translation, Rewriting amp;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age, 1992.
[2]査明建,田雨.论译者的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
[3]王大濂.英译唐诗绝句百首[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4]王守义,诺弗尔.唐宋诗词英译[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5]林健民.中国古诗英译[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5.
[6]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7]孙大雨.古诗文英译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许渊冲.汉英对照---唐宋诗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9]郭著章,江安,鲁文忠.唐诗精品百首英译[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10]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唐诗三百首新译(英汉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8.
[11]许渊冲,唐自东.唐宋名家千古绝句100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12]朱丽云.中国古诗一百首[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
ClassNo.:H059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OnTranslationofAncientChinesePoemsUndertheInfluenceofTranslator’sSubjectivity
Jiang Y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Jiangsu 224002,China)
The entrusting of intention and meaning into the description of scenes in ancient Chinese poems brings forth variety and uncertainty when interpreted. Hence it means much trouble when they are to be translated in to other languages. Thus, it requires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decoding, understanding and rewriting in proper way, without which the translation would be an impossible mission. The study of the versions of one famous ancient song serves as a case in point to reveals this.
ancient Chinese poems;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onnotation
姜勇,硕士,讲师,盐城师范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1672-6758(2013)07-0107-2
H0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