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伟峰,王 丽,商植桐
(河北工业大学 社会科学部,天津 300401)
关于时代精神概念的界定,是进行时代精神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目前学术界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对时代精神的概念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但并未达成共识。从广义上来说,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是在社会发展的创造性实践中孕育和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前进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从狭义上来说,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特指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邓小平在时代精神的培育和弘扬过程中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经受了各种风险的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本文旨在通过析理邓小平对时代精神的论述及理论构建方面的贡献,进一步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一种特有的时代精神,都需要科学把握能够反映这个时代主题和要求的时代精神。邓小平同志把时代精神放到当今人类发展大趋势和文明大潮流中加以把握和定位,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英明论断,显示出了他非凡的洞察时代精神的能力。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受左倾教条主义思想和阶级斗争思维惯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形势判断错误,导致国内外政策制定失误。邓小平个人的政治命运也被革命与战争的历史洪流裹挟着,在阶级斗争不断,政治运动频繁的十年文革期间,他经历了政治生涯中的两落两起。邓小平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民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1]正当中国在误区中徘徊迷茫的时候,一场以世界新技术革命为核心,涉及各领域的社会变迁正迅速改变着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本国经济快速发展,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邓小平以敏锐的眼光关注世界发展的新变化,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新进展,不无感慨地说:“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这一二十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这十多年,正是世界蓬勃发展的时期,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不是按年来计算,甚至于不是按月来计算,而是按天来计算。”[2]他高瞻远瞩地观察分析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变化,突破了革命与战争是时代主题的传统观念,对时代主题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判断,认为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二十年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3]并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4]的新论断。
“真正的革命者,不但要善于在实践中改正错误,而且要在客观事物发生变化的时候,使自己的主观意识也跟着推移转变,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获得新的认识”。[5]中国经济落后、社会发展裹足不前与世界现代化运动蓬勃发展的强烈对比使邓小平更加深沉地思考着时代精神。邓小平从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规律和时代变化的要求出发,要求人们打破旧有的僵化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与时代进步潮流同行,他强调:“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6]他站在时代高度,运用世界眼光,把我国的经济建设与世界的现代化潮流统一起来,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7]的战略方针,明确指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8]这种以全球为参照系的广角思维,实现了由革命与战争向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思维的历史性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思维空间前所未有的大转换。这种开放意识与世界理念为拓展认识视野,站在现代人类文明大趋势的高起点上建构时代精神提供了现实支点。
弘扬时代精神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时间是不断变动的,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精神也要不停地变革。马克思早就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9]但是受农业封建社会保守落后的价值观念以及半殖民地时代形成的奴性思想的影响,保守、消极、落后的思维定势长期积淀在中国人的头脑里,广泛渗透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之建国后相当长时间内,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神圣化,僵化思想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压抑着人们的创造精神。这种思想的束缚,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拦路虎、绊脚石,几乎把中国引入经济崩溃、社会停滞的泥潭。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关键因素就是能不能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精神枷锁,突破思想禁区,实现思想解放。为此,邓小平深刻总结历史的沉疴,大声疾呼:“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0]他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坚决支持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突破了以“两个凡是”为代表的思想禁锢,使人们的思想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确立了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在1992年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他深刻回答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要求人们的思想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时代进步、不合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种种羁绊中解放出来,从而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进。
如果没有超越“本本”的理论勇气,没有结合世情和中国国情的主动探索,没有解放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就不可能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也不可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更不可能引领中国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邓小平倡导和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精神状态,为我们党提供了前瞻性、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为我们党弘扬时代精神提供了思维基点,成为全党全国人民思维、行动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邓小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敢于承认和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本来面目。他认为中国经济文化落后,中国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这反映了邓小平勇于承认现状、改变现状的气魄和敢于解决问题的决心。但他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宏大事业,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他说:“中国是这么大的国家,我们做的事是前人没有做过的”,[11]他认为要解决社会发展和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就需要不断突破陈规,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创新。他鼓励改革者们要从封闭保守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大胆创新,敢为天下先,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邓小平讲“走自己的路”,这本身就意味着探索性。邓小平还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本身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需要探索,需要试验。改革就是一场试验,是一个“大胆的”、“重大的”、“伟大的”实验。特别是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2]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开拓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革命胆略和探索精神。邓小平改革创新精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迷信任何既成的东西,同时能够在实践中创造出更富有生命力的新事物。但这种开拓,不是蛮干;这种创新,也不可能一开始就是成熟的。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13]摸着石头过河,“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稳妥,就赶快改”。[14]改革创新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做到了“稳妥”,还得靠实践来检验。邓小平早在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就指出:“由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只有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它‘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15]那么什么样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呢?邓小平曾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也就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概括的,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6]通过实践标准,邓小平把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正是立足于改革创新精神,邓小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大胆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改革开放理论等科学理论。
改革创新是邓小平在他一生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正是在这种革命精神的鼓舞下,我们党始终保持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住了各种风险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胜利。
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造性实践中孕育和激发出来的,已经内化为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和接受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取向,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精神的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作为引领时代进步潮流、反映社会进步方向的时代精神,必然要外化为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成果和行为方式,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从奋斗目标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主义现代化;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赶超世界发达国家,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直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愿望。邓小平深刻洞察世界现代化大潮,带领着人民弘扬奋勇争先、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凝聚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根本利益,体现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精神特质。这样一种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增添了崭新的内涵,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是当代中国跻身世界文明强国之列的根本希望。
从理论内容看,邓小平理论是时代精神的创造性结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旗帜。每个特定的时代,都有代表这个时代主流的特定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制定从“反思历史到转换思路、从酝酿命题到明确内容、从尝试论证到准确表述”,[17]无处不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辉。邓小平理论从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和世界的紧密联系,适应了当今时代和平、改革、竞争、发展的世界历史潮流和发展趋势,蕴含着极其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着鲜明、崇高的时代精神。
从实践效果看,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开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的密码就蕴藏于时代精神之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邓小平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毅然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之中奋起;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程,与其以与时俱进的努力不断革故鼎新,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完善自己是分不开的。离开时代精神这一密码就无法把握蕴藏在“中国传奇”背后的力量,就无法读懂邓小平“为什么能”的奥秘。
[1][4][6][7][8][11][12][13][14][1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104,274,35,373,229,272,113,113,372.
[2][10][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2,143,11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52.
[5]许庆朴.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3:274.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17]聂锦芳,刘秀萍.超越后发展困境——现代化理论图景中的邓小平社会发展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