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浅论“君子”

2013-04-06 03:04郭宁月段朝阳
关键词:论语君子儒家

郭宁月,段朝阳

(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读《论语》浅论“君子”

郭宁月,段朝阳

(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文献之一,“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君子人格的内涵、或者标准,大致说来,应该是仁、义、礼、智、忠信、勇和中庸等。通过对“君子”词义的梳理,探讨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所具有的标准,进一步把握《论语》中“君子之道”的内涵与实质,这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深邃的意义。

论语;孔子;君子;内涵;意义

“君子”一词在先秦文献中被广泛应用。在宗法和等级制度下,“君子”是对处于尊贵地位的国君与卿大夫等贵族的通称,是尊贵地位的象征。在《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春秋时期,正是社会道德滑坡,时局混乱之时,生产力的发展和旧有的宗法等级制度的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必然要求一定的社会地位,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君子由指代地位尊贵的人向指代道德高尚的人转变。同时,伴随着“春秋无义战”的混乱局面,孔子通过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和分析,将各种道德因素引入“君子”概念,希望统治阶层能够注重个人内在修养,进而构建一个合理的理想社会秩序。因此,孔子在《论语》中反复提到了“君子”作为他阐释理想人格及其社会理想的载体,对《论语》中的“君子”人格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地发掘和利用,对于中国及世界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

一、君子的内涵

孔子在《论语》中关于人格形象描绘的词语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圣人、君子和小人。孔子认为“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同时,“若圣与仁,则吾岂敢”。[1]可见,在孔子眼中“圣人”是虚悬一格的超现实的最高人格,在当时现实中不存在的理想境界。对于“小人”,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小人是指那些在思想境界、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达不到“周礼”要求,且行为举止有违背周礼的人。[2]因此,唯有“君子”才是孔子极力倡导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它是能够实现的完美人格,同时也是成为“圣人”的准备阶段。

《论语》中的“君子”有着地位及道德的双重含义。孔子在论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这一层面时,所引入的“君子”词义可以集中理解为君主。如“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孔子循着历史的发展,重拾德行之风,指出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不难看出此时“君子”则主要是指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或者是象征着“齐之以礼”、“修身克己”等等的完美人格。

二、君子的内在要求

君子作为一种人格的典范是孔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具有特殊的人格魅力。同时,君子的德行全面的反映出孔子的道德标准。

“仁”是孔子的“道”。孔子认为,“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是内在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是人的道德义务。它强调“仁”是君子的内在道德自觉,并且时时刻刻离不开它。孔子的“仁”既是一种主观的内在修养,也是一种客观的实践活动,是一种责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3]君子作为一个完整的道德价值体系,其全部人格内容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仁”。“仁”是在君子人格核心规定,是其他一切道德品质的基础。没有仁德,君子就不成其为君子。

君子的“仁”体现在道德上是“爱人”。孔子曾说过:“仁者,爱人。”“人一定要仁义道德”这是孔子所标榜的。[4]“爱人”是仁的核心,孔子视孝悌为“仁之本”,进而把这种爱从血缘亲情中外化出来,提出爱人的主张。但这种爱是一种差等之爱,差等的标准就是礼。另外,“忠”、“恕”都是仁的重要内容,是孔子的行仁方法。孔子把“仁”作为君子立名的基础,同时认为君子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如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就是说忠恕之道既是对彼此人格的尊重,又是“为仁由己”的道德自律的体现。

“礼”是君子人格的又一组成部分。孔子认为仁的另一层含义即克己复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仪规范是仁德基本性质之一。具体说,仁是礼的基本要求,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礼是衡量君子言行举止的标尺。具有仁德的君子往往能够自觉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然而“礼”并不仅仅指外在的礼仪形式,更重要的是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内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5]“文”是指各种礼节仪文,“质”则指内在的仁义道德。在仁义礼乐等各方面的修养都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够成为君子。“克己复礼”的具体做法则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6]体现在社会关系上,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7]

孔子将君子作为他道德哲学的理想人格,对君子的德行自然有其他许多具体要求,例如,信。信指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讲究信用,是君子的基本道德之一。在政治上,孔子还认为“民信之矣”是治国最重要的条件。另外,孔子还认为“君子义以为上”。他认为衡量义与不义的最高标准是仁,并把义看作是做人和处世的基本道理,认为“行义以达其道”是君子塑造其人格的必经途径。

孔子还指出了君子的其他德行,如宽、恭、敏、惠等,强调了君子德行的全面。君子的德行涵盖“仁、义、礼、智、信”五常。总而言之,在德行方面,君子可谓是几乎无可挑剔的“成人”。

三、君子的处事态度

(一)“学”

“学”是君子修德、行礼的方法,也是二者在实践中结合与升华的重要途径。君子为学,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求知,是一种实践状态,即学习外在的知识,如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二是学识,是一种认识内涵,也就是在这些外在规范中升华内在修养——“仁”作为人内在本质的自觉及追求仁德的道德自觉,进而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扩展,达到个人道德发展的高峰。

君子好学善思,展示出良好的风范,认真严谨的学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求知求学过程中应屈己下人,学而不厌。《论语》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体现了君子时时温习,敏而好学且乐在其中的学习态度。“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了君子在求知时谦虚谨慎,虚己下人的态度。君子自少年便立志向学,期间勤敏好学,乐以忘忧,至老仍学而不厌,屈己下人方成其为君子风范。

第二,求知求学应注重忠信,严谨学风。君子为学,要有诚实无欺,严谨扎实的学习态度。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另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四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8]

第三,求知求学过程中要虚化若谷,择善而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述而》亦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外,为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学与思相结合,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述而》,可见孔子强调应该把学习、思考、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见贤思齐,切问近思,触类旁通,将所学的知识不断积累并付诸于实践,同时,提高了内在能力。

(二)中庸

君子是社会中的存在,则需要保持恒常之态、维护事物平衡,这也就涉及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9]“中”即是时中,无过无不及,所谓“执其两端”以促进事物和谐发展,“庸”即是恒常,既要择善固执,又要变化发展,达到平衡的最佳状态。孔子鲜明反对“过”与“不及”这两种不合乎中道的行为,要求言行举止适中、适度,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然而“中庸”并不是不讲原则的时中主义,孔子讲“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但也有它的前提,即“义之与比”,也就是一个善守中庸的君子既要固守中正之道又要与时俱进敢于突破。

第一,“时中”,也就是要见机而动,依据不同的形势做出正确的选择。中庸之道虽然是天下的正道,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偕行的。这也就要求君子要根据事物不断变化、转移灵活的调整自己,选择合时、合适、合理的中道,从而立功、立德、立言。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第二,中庸还要求保持两端的平衡,做到“执其两端”并强调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互补使整体充满生机与活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达到中庸思想的最高境界,即和谐,圆融。

四、君子人格的意义

(一)“君子”人格对于儒家的意义

《论语》中所言之“君子”理想,不仅是一种道德的提升,也是一种才能的提升。这种人格理想使人能够在现世的生活中立足,因为现世的生活不仅需要高尚的人格,而且需要具体的才能,所以《论语》中所倡导的“君子”不能偏废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自孔子以后,这种人格理想深深的影响了后世的儒生,儒生们都以此为目标,以期自己能够不断进步。今天我们认真研究的《论语》,在其中发掘“君子”人格的原始涵义,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全面的理解儒家的人格理想,继承孔子所开示之人生智慧。儒家之所以为儒家,因其所追求之人格理想为“君子”,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净化。细读《论语》就会发现“君子”不仅要有高深的修养,而且要有担当的精神,失却后者,儒家就不成其为儒家了。

(二)“君子”人格对于道德观的意义

孔子“君子”理念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在后世的文化传承中,“君子”的名称尽管一直沿用至今,但君子追求的不只是个人的道德品性的提高,更是政治理想的实现。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内圣外王。“内圣”是指向内反省自我,做到为仁由己;“外王”则是兼济天下,实现安邦治国的社会理想。“内圣”与“外王”是统一的,内圣是基础。所以,人格的养成是德育研究的内容,除了教化百姓,培养格守礼义的顺民外,还要有一种关于心灵修行的学说来教化统治者,同时,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并提高自己治学、为政的能力,才能够做到外王。所以,传统道德观鼓励人们追求理想的道德人格,把道德修养作为一个由内向外的发散过程,将君子人格视为中华民族优良的道义传统。

同时,几千年来中国出现了不少爱国志士与民族英雄,他们具有很强的参政意识,希望通过手中的权利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为寻求治国之道,振兴中华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甚至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这个意义上,君子不仅要有高深的道德修养,还要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更要有经世治国的能力。也就是说,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观,它体现着这个时代的人生追求、人生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孔子君子理念的现代价值是多方面多方位的,同时,儒家君子人格是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不可或缺的传统道德资源。所以,我们应结合中国国情适当、合理的继承君子道德人格,积极运用君子理念的道德取向、价值理念、自我修养方法等思想精华,将儒家君子人格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为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可资利用的道德资源。

(三)“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

《论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语录绝大部分为孔子所言。故其中的“君子”人格追求,可视为儒家“君子”理想的源头。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是显学,乃各家各派之首,自汉以后更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所以其“君子”理想必然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国人,也将在后世继续发挥作用。人们所运用的生存智慧和生命信仰有大部分都是儒家的,他们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他们恪守孝悌忠信等道德原则,不自觉的成为儒生。儒家“君子”以“仁”为核心,“推己及人”,重义轻利,追求高尚人格的价值观。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面对区域贫富差距、道德滑坡等不良社会现象,君子的人格应作为人之为人的最起码的处世道德原则,来促进社会和个人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当今世界理性至上,道德衰微。人们在生活中的约束力绝大部分来源于法律、社会规范,而主要不是道德、不是信仰。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作用是从消极的层面上来讲的,因为任何一条规范的建立,都要预设一种违规的行为,所以法律和社会规范只能维持社会的基本稳定。而对于人心的提升、社会的和乐,则需从积极的方面入手,让人们主动地去追求一种高尚的境界,拥有奋斗拼搏的精神,乐观豁达的气度。让人们心甘情愿的去维护世界和谐发展就需要道德了。例如,当今全球贸易频繁往来,就需要大力弘扬君子诚信为本的伦理规范,形成一个信誉至上的全球贸易机制,促进国际贸易体制和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君子”作为孔子的理想道德人格,不仅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全面的道德修养,也是社会中的存在。具体来说,君子在社会中要做到:第一,为学是君子成为君子的起点,也是君子不断完善自我进而向更高境界拓展的必经之路。第二,君子道德实践在于立世,君子以“中庸之德”立世,真正实现与万物的和谐贯通,进而达到“圣人”的境界。至今,孔子的“君子之道”对于我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完善自身还有着积极、深刻而久远地借鉴意义。

[1][3][5][6][7][8][9]杨伯峻.论语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80:73,80,61,123,128,87,64.

[2]夏乃儒.孔子的智慧与21世纪 [J].上海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16-20.

[4]陈立夫.《四书道贯》:陈立夫解读《大学》《论语》《孟子》《中庸》[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68.

GUONing-yue,DUANZhao-yang
(Schoolof Instituteofpoliticsand law,HeibeUniversity,Baoding Hebei 071002,China)

isaclassic for theConfucian School,"Junzi"(man ofnoble character)can be regardedasthebestmodelofidealConfucianpersonality.Thequalitiesof"Junzi"shouldbebenevolence,righteousness,courtesy,wisdom,faithfulness,courageandmiddle line,and soon.Thispapermainly discussesthe criterionabout"Junzi",theconnotationand essenceof the"way tobegentlemen"in

Confucius;"junzi";connotation;significance

B82-02

:A

:1674-7356(2013)01-0047-04

2012-10-12

郭宁月(1987-),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论语君子儒家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论语·为政第二》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