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周刊》“闲话皇帝”风波

2013-04-05 10:21邓凌原
民生周刊 2013年26期
关键词:闲话西餐天皇

文/邓凌原

《新生周刊》“闲话皇帝”风波

文/邓凌原

一篇事关“皇帝”的闲话,引发了一场国际官司;一次因“爱国反帝”而做出的牺牲,最后变成了一场无法辩白的冤案。

1935年7月9日上午,上海北浙江路国民党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内座无虚席,十余名法警全副武装站在一旁,戒备森严。前排的特别席位上,列坐多名日本官员和日本记者。

一场关于上海《新生周刊》诽谤日本天皇的案件正进入审判程序,此案被告、外表文质彬彬的《新生周刊》主编兼发行人杜重远沉默地站在被告席上听候宣判。当审判长宣判被告人杜重远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两个月后,全场陷入了短暂的寂静中。突然,旁听席上有人站了起来,大声疾呼“不公”,庭外百人响应,法庭顿时一片混乱。

在这片混乱中,杜重远面对记者,语气平静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不信尚有此司法。”

“皇帝”惹的祸

1935年5月4日,创刊不久的上海《新生周刊》于第2卷第15期发表了一篇署名为易水的杂文,题为《闲话皇帝》。作者在文章中闲谈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写得生动而风趣。

在早已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的年代,这样一篇文章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不过是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笑而已。然而,让作者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文章却进入了日本领事馆的视野,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

其原因是,文章有一段涉及日本天皇的文字,描写道:“日本的天皇,是一个生物学家,对于做皇帝,因为世袭的关系,他不得不做。一切的事,虽也奉天皇的名义而行,其实早作不得主,接见外宾的时候,用得着天皇,阅兵的时候用得着天皇,举行什么大典礼的时候,用得着天皇,此外天皇便被人民所忘记了,日本的军部、资产阶级,是日本的真正统治者……据说他已在生物学上发明了很多东西,在学术上,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然而目下的日本,却是舍不得丢弃‘天皇’的这一个古董,自然,对于现阶段的日本统治上,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这就是企图用天皇来缓和一切内部各阶层的冲突,和掩饰了一部分人的罪恶……”

正是这段文字的出现,引起了日本人的不满。5月5日,就在此文刊发的第二天,上海的日文报纸率先在头版发文,称《新生周刊》“侮辱天皇”。一些日本侨民也聚集在虹口一带表达不满,甚至有日本浪人趁机寻衅闹事,在上海北四川路肆意打砸。

事态恶化

6月7日,日本驻上海总领事石舍朱太郎,亲自来到上海市政府面晤当时的上海市市长吴铁城,并递交照会一件,内附《新生周刊》一本,声言:“《新生周刊》所载《闲话皇帝》一文,对日本天皇大不敬,引起日本臣民和旅沪日侨极大愤怒,事态严重,希望中国政府对此案立即审慎处理。为此提出六点要求:一、立即禁止该刊发行并严禁转载;二、惩办该刊负责人及文作者;三、惩办负责审查人员;四、中宣会及沪市府书面道歉;五、保证不再发生同样事件;六、保留提出其他要求。”

石舍朱太郎走后,吴铁成立刻找来当时的上海市公安局局长文鸿恩商议此事。然而,让他们头疼的是,该期杂志是顺利通过中央宣传委员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审查的,也就是说该期《新生周刊》的发行得到政府的许可,由政府颁发的审查证就在杜重远手中。

作为审查委员之一的陈煦后来在《国民党的书刊审查与上海新生事件》中回忆说:“《闲话皇帝》这篇文稿,张增益初审之后,因为事关日本天皇,不便放行,就去和审查组长朱子爽商量。两人研究结果认为该文虽然涉及日本天皇,但只是推重他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并没有违反审查标准,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决定把它放行,就在原稿上加盖了‘审查讫’的图章发回,并发给这一期的《新生周刊》的审查证审字第1536号,准许它出刊。”

《新生周刊》及其主编杜重远。

事情出在上海市政府头上,市长吴铁城着了急。为了推卸责任,他决定劝说《新生周刊》负责人杜重远承认《闲话皇帝》一文是未经送审擅自刊登的。然而,杜重远怎么会轻易承认此事,独揽文责呢?为此,上海市政府相关负责人绞尽脑汁想出了一系列办法。

首先,他们连夜赶到《新生周刊》编辑部,要求编辑部交出经过审查的许可证和盖过印章的文章清样,企图毁灭证据。

遭到拒绝后,他们派遣杜重远的一些好友前往游说,向杜重远许诺,为了缓解民族矛盾,只要杜亲自出庭,应付一下日本人就可以,绝对不会判刑。吴铁城还亲自请杜吃饭,向他保证,只要出庭就没有问题,而且可以用罚款来代替刑拘。

杜重远出于多种考虑,最后答应出庭。为了保护该文的作者艾寒松,他没有说出作者的任何信息,并在出庭前委托秘书毕云程将审查证秘密保存在银行保险库。

一场骗局

在日本人的逼迫下,上海市公安局不得不于6月24日以“触犯刑章”、“妨碍邦交”的罪名,迫令《新生周刊》停刊。

6月30日,杜重远签发了《告别读者诸君》的传单:“本刊一向站在反帝的立场,对于日本帝国主义者更毫不客气的常常揭破他们的阴谋,因此得了一个‘触犯刑章’、‘妨碍邦交’的罪名,一纸令下,竟限日停刊了。本刊为反帝而创办,尽反帝的使命,现在又为反帝而牺牲,这牺牲是光荣的。”

7月9日上午,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开庭公审《闲话皇帝》一案。在法庭上,杜重远供称:失察之责我应负担,至于作者易水其人,因为是笔名投稿且未留地址,故而无法知晓。

杜重远的辩护律师表示,各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日本无权干涉我国内政,请求判决无罪。即使庭上判决被告有罪,也应当依照刑法相关规定,处以缓刑或者罚款的处分。

辩论结束后,进行了短暂的退庭评议,最后,审判长宣读判决:杜重远散布文字,构成诽谤,判处徒刑一年零两个月,并不得上诉。

至此,杜重远才明白自己上了当:上海当局为推卸责任,刻意隐瞒了《闲话皇帝》一文曾经送审的真相。庭审时他们又过河拆桥,并没有按照事先的约定对法庭提出以罚款代替拘役,自己算是白白地当了一次“替罪羊”。

对于法院的判决,杜重远的妻子侯御之表示不服,随后送交万言字的上诉书,却被再度驳回上诉。而此时,杜重远已经在上海漕河泾监狱服刑了。

□编辑郭铁□美编王迪

中餐与西餐

餐具方面我们不必向欧美人看齐,食物方面也不必向欧美人看齐,但应当减少油腻,同时还可以减少菜肴的种类和数量。

朱伟一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淑女们开始吃西餐,还要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西餐餐具。对许多人来说,吃西餐是文明的表现。欧美的分餐制就比较好,每个人一盘,不要十来个菜众人共食,最后是杯盘狼藉。

但我以为,西餐使用刀叉并不比中餐使用筷子先进。恰恰相反,西餐的刀叉太没有想象力:兵器(刀)和农具(叉)直接用作餐具,刀还要加上锯子的利齿,只是后来为方便起见,才缩小了体积。但即便是刀叉俱全,还是不够用:西餐吃面包还是要用手抓。

筷子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实用。制作筷子,很多地方都可以就地取材:地上的两节枯枝就可以充作筷子。筷子实用变通,既可以用来吃米饭,又可以用来吃肉,吃面条尤其方便。当然,如果粥太稀,筷子是没有太多用处的,直接喝稀粥便可以了。

筷子还有强身健体作用。使用筷子需要活动手指、手腕,与写毛笔字有相似之处,还有舒筋活血的作用。很可惜,我们不少人自卑心理比较严重,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总觉得自惭形秽,吃、穿、住上都要向洋人看齐。国内街头有些广告牌,明明是针对国内消费者的,却非要用洋人的照片来招揽顾客。我们这个民族经常是在极端自负和极端自卑之间摇摆。

餐具不同可能是受烹饪的影响;或许反之亦然,餐具影响到烹饪。西餐烹饪较为简单,食物半生不熟,所以需要借助刀叉将其分解——煎牛排 是一个典型例子。中餐烹饪大多做得很精致,食用时用筷子扒拉就可以了。

中餐的口味不错,很多洋人也吃得笑眯眯的。但中餐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太过油腻。油腻到什么程度?纽约唐人街和伦敦唐人街的街道油腻得粘鞋。参观过中餐馆的厨房之后,很多人会胃口大减。餐具方面我们不必向欧美人看齐,食物方面也不必向欧美人看齐,但应当减少油腻,同时还可以减少菜肴的种类和数量。

西餐餐具的架势很大,有刀、叉和锯齿,吃饭像是要愚公移山。其实,西方的饭菜通常很简单,一般请客也就是一菜一汤。中国不同,中国四菜一汤就算是节俭的了。我觉得,四菜一汤还是过于奢侈,两菜一汤也过于奢侈。一菜一汤就足矣,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利于生态平衡。当然,主食必须给足。

中国人比较喜欢大吃大喝,而且有这个传统。《水浒传》中的草莽英雄们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红楼梦》中更有很多讲究的菜谱。连孔子也爱吃,“食不厌精”成为其经典遗言。在北京等大城市中生活的居民,营养不良不是问题,营养过剩反倒是一个大问题。所以,中餐少几个菜是大有好处的。

但饮食习惯是千年形成的,已经进入了国人的基因,要改也难。如今国人的饮食已经有了很大改变:肉食甚多,热量不是个问题,但爱喝热水的习惯仍然未变。淑女们也一样,她们煞有介事地学习吃西餐的礼仪,最后怕是照旧吃中餐。

猜你喜欢
闲话西餐天皇
闲话“腊肉”
餐桌上的礼仪(西餐)
OF三谷西餐酒吧
鼠年闲话鼠
吃西餐
诗词闲话
天皇版“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