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013-04-02 15:21施端银杨道忠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素质

施端银,杨道忠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6)

为更好地了解农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人文素质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探寻对策建议,促进农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2012年12月,本课题组对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在校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和数据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25份,有效回收率为87.5%.其中,男生273人,女生252人,分别占52%和48%;农生系学生82人,动科系学生77人,园林系学生107人,信息系学生112人,经贸系学生143人,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15.6%、14.6%、20.4%、21.3%和27.2%.525人中大一学生45人,大二学生342人,大三学生138人,分别占8%、65%和27%.在考虑专业分布的基础上随机选取了部分学生和部分教师进行访谈,访谈方式部分是单独谈话,部分是小型座谈,访谈记录经过了汇总整理.对有效问卷采用SPSS社会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1 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

1.1 基本调查数据

关于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的认识和选课动机,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人文素养有着比较客观清醒的认识,对人文课程的重要性也有着比较明确的认识.比如对于“您对自身人文知识和素养的自我判断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很满意”占11.7%,“满意”占37.1%,“一般”占43.7%,“不满意”占7.5%.学生认为高校开设人文素质课程选修课“很有必要”的占48.8%,“一般”的占35%,而认为“没有必要”和“无所谓”的分别占9.6%和6.6%.

关于我校人文素质课程的总体比例,认为“非常有必要”、“较有必要”提高我校人文素质课程比例的学生分别占20.7%和55.1%,只有21.6%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或“无所谓”.对学校已经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我们在调研中把它们分为五大类,学生喜欢的程度依次分别是社会历史类(32.3%)、文体艺术类(27.6%)、文学类(22.4%)、就业创业类(9.4%)和语言学类(7.3%).

关于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法,占前三的依次为情境教学法(54.5%)、角色扮演法(45%)、案例教学法(41.3%),在我们提供的所有六种方法中,讲授法排在第五(16.8%).在考核方式上,学生们比较喜欢的考核方式,依次为试卷考试与平时表现相结合(29%)、按日常上课表现评分(24.6%)、实践考核(21%)、课程论文与心得(10.8%)、试卷考试(5.1%).

关于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师状况方面,学生们对教师的评价依据依次为教学态度(55.4%)、人格魅力(49.1%)、教学方法(47.6%)和学术水平(33.2%).在对人文课程教师素质的评价上,认为教师素质很高或较高的占51.8%,认为教师素质一般的占39.2%,较差和很差两项占了5.9%.

关于人文课程的教学效果方面,认为收获非常大的学生占15.9%,认为有收获但是没有想象中大的占68%,两项合计占83.9%,认为没有什么收获的占14.1%,认为无所谓的仅占2.1%.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人文课程“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的学生(占 65.6%)、“提高了精神境界”(占 55.7%),“训练了思维方式”(占35%)、“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兴趣”(占30.2%).

1.2 调查结论

通过对上述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农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总体上比较主动.多数学生对自身的人文素养有着比较客观的认识,都认为自己的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所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持欢迎的态度,对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的重要性也有着比较明确的认识.学生选修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个人兴趣,动机也相对比较积极主动.但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学习的热情有待激发.从统计数据看,只有48.8%的学生认为高校开设人文素质课程选修课“很有必要”,而16.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和“无所谓”.少数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认识还不到位,甚至同样有16.2%的学生直接认为选课的目的就是拿学分.

其次,课程学习更注重实用性、趣味性.从学生对学校已经开设的不同类别人文素质课程喜欢程度的问卷调查统计看,在社会历史学类7门课程中,更多学生倾向于旅游与中外民俗、社交礼仪、中国人文地理、食品安全与健康饮食等;在文体艺术类19门课程中,更多学生倾向于钢琴、古筝、形体舞蹈、中国书法艺术和影视鉴赏等;在文学类11门课程中,更多学生倾向于中国文化精品赏析、中国饮食文化、唐诗宋词赏析等;在就业创业类10门课程中,更多学生倾向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心里记忆法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规划和成功心理素质训练等.在语言类6门课程中,更多学生倾向于英语口语训练、普通话训练和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对尚未开设的各类课程,学生比较喜欢的课程为:在温州民俗精神生活类和温州民俗物质生活类课程中,学生兴趣比较集中的主要有温州民间文学赏析、学说温州话、非物质文化遗产鉴赏、温州泥塑、温州米塑、瓯绣、十字绣等课程.在法学、哲学和其他类的课程中,学生兴趣比较集中的有心灵哲学、职业道德与科技伦理、人生哲学、经济法、吉他、国际象棋、太极拳和街舞等课程.可见,相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开设实用性、趣味性的人文素质课程,学习中既不需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又能获得额外的知识,更符合多数学生的愿望.多数学生学习人文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实际应用能力,有利于自己未来找工作,提高就业的竞争力.调研数据表明,学生对温州地方传统文化的课程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如何把地方文化课程纳入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是我们今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三,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好,但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来,学校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坚持把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方案,逐步提高人文素质课程的比例,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得到学生的基本认可,教学质量逐步提升.根据统计,83.9%的学生认为学习“收获非常大”或“有收获但是没有想象大”,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效果比较满意.但是认为“收获非常大”的学生仅占15.9%,而认为“没有什么收获”和“无所谓”占16.2%,学生的认可度总体上还不高.因此,如何加强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仍然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2 人文素质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当前农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存在下列问题:

第一,课程体系建设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目前,学校人文素质课程整体上存在数量不足的现象,人文素质课程所占的课时比重偏小,选修课门类相对较少,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课程结构不合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人文选修课的供需矛盾将会进一步凸显出来.同时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整体的规划和人文课程的体系建设.教师更喜欢开设一些兴趣类、实用类的人文选修课程,教师开课多少有点迎合学生的心理,不完全符合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初衷.因此,如何体现农类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地方特色文化,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切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和创新性,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缺少相应的学科专业和师资力量支撑.作为农类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上明显倾向于传统农业学科,同时办学目标和服务方向也指向了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人文学科具有先天不足的劣势,专业设置不健全、师资队伍匮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性的人文素质培养的需求.从调查问卷的情况看,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课时,一些教师开设多门选修课程,部分教师则在准备不充分或没有相应专业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开设某门人文选修课,可能会出现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

第三,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尚需创新.目前,人文选修课的教学形式,除了极少部分课程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之外,更多的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上,而且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师生互问互答的互动形式相对较少.这种呆板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无法实现有效的学生参与度.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而更多更灵活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大力推行.同时,考核方式仍然局限于常用的评价方式,如简单地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或者期末成绩辅以平时成绩;外加开卷或闭卷的考试方式.依然没有跳出以分数定优劣的范畴,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更与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育人宗旨相背离.

第四,教学管理不够完善.人文素质课程大部分是以跨专业、跨年级的选课方式,选修的学生人数数量过多,组成成分的复杂,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一般都是晚上或周末,这些现象给课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影响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在学分制管理的情况下,学生在人文选修课的选择上,首先考虑的是拿学分的容易程度,而不是课程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视.因此,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导致选修课的教学流于形式,背离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本意.而农类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相当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存在以专业学习为重,忽视乃至一部分学生有排斥人文素质课程的现象,学习缺乏动力,经常有考勤不规范、学分不严谨的情况出现,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情感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使学生在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上得到全面发展.开设人文素质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职学生培养人文精神,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审美鉴赏力,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职业技术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的纯工具意识倾向,把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片面理解成为单纯获得某些应用性技术,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些现象制约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农类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师资力量不足,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对欠缺,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也是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全面转变教育观念,做好人文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要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加大师资力量充实和培养的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切实提高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3 加强农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教学的建议

3.1 课程设置科学化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人文素质必修和选修课程.目前农类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就是推进课程结构改革,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首先,要将人文素质课程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确立人文素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针对农类院校课程设置不足等问题,在课程体系中,要统一各专业必修的人文科学课程,专门设立人文素质教育模块,适当增加人文学科的比重,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限制程度分为共同必修课程、限制性选修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规范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

其次,构建有特色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当前关于人文素质课程有不同的划分,但一般认为,它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宗教学、社会学、艺术和教育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农类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教育条件的限制,不具备开设上述所有领域课程的条件,因此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需求改革课程结构,构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和学校特点、学生欢迎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关于农类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根据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当前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增加学生希望开设的课程如语言文学、历史、哲学、伦理、艺术等学科的课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要积极开发跨学科课程,精心设计人文素质教育综合课程.二是要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育教学的各环节,扩展课堂内涵,寓人文和科学精神于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对农类专业学生要多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开设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哲学伦理学问题、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的课程;对文科学生要适当开设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课程,共同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真正完成全面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目标.三是要结合农类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本省、本地区的实际,开设地方特色文化、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充分发挥和利用地方人文资源,进一步满足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诉求,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地方历史、文化传统,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地方文化课程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有利于养成乐观、灵活、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四是对现有学校的人文选修课程结构进行甄别和选择,划分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并将各专业或共同的核心课程提高与必修课同等高度,将拓展课程主要通过第二课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2 教学主体多元化

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协同培养的机制.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在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上各自为政,缺乏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计划,这种碎片化的教育既不能向学生提供系统的人文知识,也缺乏人文素质培养上的针对性,更多的只是依托学生社团和课外活动来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这种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的教育,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各部门和教学单位必须树立协同培养的意识,构建人文教育的现代模式,即在明确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功能、特点,建立起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专业教育、实训实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模式,积极构建协同培养的机制,确保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要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内容,通过专业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求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道德,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针对目前学生社团活动等基本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缺少教师具体细致的教导和有针对性的活动组织等现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多部门协同培养,进行资源整合,多途径多渠道进行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包括兼职指导教师在人文素质拓展课程教育中的主体功能和作用,实现多元教学主体的协同培养.

3.3 教学方式灵活化

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必须按照人人成才的观念和多样化人才的观念组织好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即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它要求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深度上需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前后知识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上要贴近学生,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讲求科学实用、合理拓展;在教学方法上,切实做到以“讲”为主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的转变,重视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多样化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技能素质.总之,要按照农类院校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充分重视人文素质课程自身的教学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认同和接受能力,强调对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树立多样化人才的观念,即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它要求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组织上采取更加注重灵活性、个性化的方式,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专题讲座,结合学生社团、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小规模、多样化组织形式开展的教学活动,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3.4 考核形式多样化

根据上述关于课程设置科学化、教学主体多元化和教学方式灵活化的论述,人文素质课程的考核方式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的方式,在现有学分制的基础上,在课程考核的方法和标准上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倾向学生人格品质的完善,逐步探索和建立一套完整、系统、可行的人文选修课程考核系统,结合学生平时考核、实践考核和试卷考核,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全面学习人文知识和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5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化

从根本上说,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将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教师的人文底蕴、教学态度和精神追求,对学生的情感需求、意志培养和人文熏陶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农类高职院校要加大对人文学科建设的支持,在现有的师资力量基础上,加大人文学科教师的引进、培养的力度,积极推行校内资源共享和校际交流与合作,在职称评定和教学名师评选中给予人文学科教师的政策倾斜,鼓励教师开设具有更多的高质量的人文课程,将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与农类专业特色教育和地方特色文化有机融合,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政治过硬、结构合理的人文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1〕杨艳秋.农业院校人文类选修课程设置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08).

〔2〕夏剑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30).

〔3〕潘美明.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J].社科纵横,2009(09).

〔4〕张益萍.重庆市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现状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1).

〔5〕吴海霞,等.青海大学理工科专业学生人文素质课调查分析 [J].青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04).

〔6〕周茂东.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1).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素质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