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超
(赤峰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都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活动作为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2].在许多学科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相比,在教学模式、内容、手段、方法、思想等都进行了改变,也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可.因此,作者以自身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生态学》为例,对课件的制作、运用的规则等进行总结,期望实现教学效果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又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作为环境科学类专业的核心教材,《生态学》又是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各种工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改造和影响着世界和环境.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世界性问题的解决,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不可或缺[3].由于生态学与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环境学、土壤学等相关科学的联系非常密切、各学科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这样生态学便形成了独特、严密的理论体系.其特点具有:名词概念多、学科庞杂交叉、内容抽象、难于理解等.传统教学模式中,大部分内容只能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述,不能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把声音、色彩、动画、视频和图片等内容结合,辅助教师讲述进行教学.正是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直观的表现等诸多优势,从而把生态学的一些名词概念、交叉内容、讲授内容与规律、原理的关系,知识的应用等这些相关内容,通过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声音、色彩、动画、视频和照片等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既能通过文字的表层意思来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更能通过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来感受《生态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性,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有趣.这对于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等都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由于生态学所讲授的内容和性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内容是靠语言进行讲述的,有的内容除了语言讲述以外,要用到数学、物理、生物等各学科的公式推导与计算,还有的内容是图表.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适合课程自身特点的教学手段.所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在它所反映的具体课堂内容,课件的结构组成方面都要有所体现.由于生态学与毗邻学科(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环境学、土壤学等)甚至更广泛的学科领域相互联系,从而造就了其独特、严密的理论体系.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板书的系统性、条理性能给学生留下课堂整体印象,多媒体教学则是将视觉和听觉信号被投放在屏幕上,即现即失.因此利用多媒体进行《生态学》教学必须遵循课程的自身特点.在处理名词概念、前后内容的贯穿、生态学与交叉学科的内容、讲授内容与规律和原理的关系等这些都要注意.所以,为了让学生在上课的前几分钟便对老师上次课所讲内容能有所回顾,对本次课要讲授内容有所了解,课件的首页应该有一个“课程回顾”,把上次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回顾.这样有利于新课程的学习.也就是“温故而知新”.然后是本次课的大标题,再次通过醒目的标题把“主要内容”简单介绍,然后是讲授内容,最后放一张本次课程“主要内容回顾”.这样的课件结构就前后呼应,便于学生回忆与总结课堂所学内容.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知识的认知敏感程度,与知识呈现给人的方式密切相关.人类视觉认知客体方面,按照客体的呈现方式、色彩、图像和文字的顺序递减,与引发认知主体疲劳产生速度的顺序正好相反[4];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就在于它能将所讲授知识的生境、意境、文字、图像、音乐、影像、动画等互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在内容上具有直观性和感染力.因此,PPT课件要符合科学性、意境性、趣味性与感官性.因为页面所显示的信息是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例如教师在教授“动植物的扩散”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非洲野牛的迁徙场景为背景,而在分析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时,则宜选用荷花或者是沙漠里的耐寒植物仙人掌等作为背景.重要的术语或重点部分要用变换颜色或字体的方式,这样能使内容突出、醒目.多媒体课件不能全部使用word文本形式的课件.如果课件的某一页全为文字,行间距要大.字体的颜色与PPT背景的颜色要有很大的反差.这样会使学生在识别的时候会感到文字的清晰.在制作PPT时,在色彩、音乐(效)和动画的运用上,也应把趣味性和感官性结合.如果背景颜色过于单一,我们可以在课件上加上一个很小的小花或者别的图标,超链接到下一页,从而避免了颜色单一,又起到了超链接的作用.要尽量不用音乐(效),因为过多的音效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学生课堂气氛受到影响.运用动画则要注意统一性与变化感.我们可以把一个标题制作成百叶窗的动画形式,而小标题的进入形式制作成玩具风车,学生就会感到新鲜,学生的视觉疲劳也会减弱.使课堂教授的内容变得丰富生动,这样,既能更好地表达出所要讲述的内容,又能激发起学生对知识追求的兴趣.否则,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就会变成文字的简单拷贝,也就失去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应定位在辅助教学这一点上,教学的主导是教师,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师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遵循传统教学法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规则.因为,在传统教学实践过程中,凝结和积淀了许多诸如启发式教学,示例演练教学,发现式教学,引导自学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顺利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是,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活动,其中不仅包括传知授业,还有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感情上的交融.因此,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都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5].例如,我们在制作《捕食作用》课件时,可以在讲课开始时插入一段节选自《动物世界》的关于狮子捕食斑马的视频,然后教师在利用启发式教学法,详细讲授《捕食作用》.通过这段视频和教师的讲解,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了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关系,对《捕食作用》这一节课的内容熟练掌握.通过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例中学”的启发式教学相结合,使《生态学》知识得以展现、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得以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深度、思维能力和品质得到拓展和发展、学生知识面得到促进和扩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的容量要与课堂教学时间相对应.大学每次的课堂教学时间一般是90分钟,因此,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要以传统的教学中讲授2课时的内容为一个课件单元为宜.内容不要过多或过少,否则会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教学进度无序,教学内容随意.例如,我们在制作《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这一节内容时,就要考虑如何分配课时和制作课件的容量,才能把光因子、水因子等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讲授清晰、明确,又能体现出几个生态因子的连贯性.课件的容量、内容按一定顺序排好,在位置合适的页面上插几张意境好的图片,在课间休息时进行播放,既体现了生态学的意境,又消除了学生的视觉疲劳,会使学生对生态学的认识学习兴趣更浓.
多媒体课件要常用常新.虽然和传统的纸质教案相比具有更先进、高效、方便的特点.且一旦电子教案制作好了以后,可以在以后的讲授过程中不用再做课件.但是,作为一名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优秀教师,应对所教授课程持有常教常新的态度.第一,科学技术每天都在发展和进步,每年都有很多新的内容要补充.其次,在每次上完课后,教师都应该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程度等进行回顾、总结.及时的对课件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因此,教师要养成经常备课,课件经常更新的好习惯,这样课堂内容就会不断新颖和丰富,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目的.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生态学》教学时,有的教师只顾埋头操作电脑,两眼盯在计算机屏幕上.确实是利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却被淡化了,教师成了辅助工具.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进行生态学教学时,同样需要发挥教师的激情和肢体语言的作用来营造课堂的情感氛围,比如,利用眼睛随时与学生沟通,老师在黑板上适当推导一些公式、或者画图表解释一些概念等,语句表达上,尽量不要平铺直叙,声音要抑扬顿挫.同时在课堂上,还应不断地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进行师生互动.这样,教师用渊博的知识、满怀的激情、丰富的肢体语言,结合多媒体课件有趣的、科学的、丰富的内容,就能把《生态学》课程讲的生动、精彩.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辅助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灵活、科学与感官性等特点,能够使教学内容深化、教学范畴扩充、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能够调动学生对《生态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了把课堂内容简单化、容易化、具体化的效果.也为教师完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是,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且多媒体教学也决不只是一个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术问题.鉴于生态学课程的特殊性,只有通过任课教师超前的授课意识,无私奉献的教学精神,让新颖的教学模式与学生自发产生的强烈求知欲望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去研究、去探索、去总结,使其逐步地优化和完善,制作出适合教师自身特点的生态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生态学课堂教学才能够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刘和海,王清.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4):40-45.
〔2〕王劲松.现代多媒体教学经验谈[J].中国科技信息,2006(9):252-253.
〔3〕李博.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乌美娜.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南国农,李运业.教育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