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社会体育发展的内在联系分析

2013-04-02 14:58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素质体系

隋 燕

(东北财经大学 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5)

1 前言

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产生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对于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就社会个体体育行为的过程而言,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家庭体育,其次是学校体育,再次是社会体育.其中,家庭体育是社会个体体育意识的启蒙阶段,对其体育行为具有熏陶作用;学校体育是社会个体通过系统的学习,来达成对自身的体育素质能力逐步发展与完善的过程;而社会体育则是社会个体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阶段,是其体育素质能力得到有效展示、并切实发挥作用的关键时期.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与社会体育关联最为密切的环节.在素质教育全面普及以及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由此引发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面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教学理念已逐步形成与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核心内容的的体育教学目标已基本确立.在此新的发展形势下,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社会体育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与论述,旨在于探求两者间实现融合性发展的最佳途径,这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推动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双赢式”的重要意义.

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质能力、促进其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长时期地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致使高校体育教学的理念滞后、模式陈旧,由此造成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目的仅仅局限于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以便于能够顺利通过考评.这种目的的狭隘性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极为低下,严重脱离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普及,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实效性,促进两者间的融合性发展,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因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体现为:首先,通过改革,促使高校体育教学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满社会发展需求.其次,促进新型教学体系的建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确保其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第三,摒弃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构建具有适应性与实效性的高校体育教学新模式,不仅有利于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实效性;第四,促进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五,引导与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体系的构建,全面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为其自我全面的发展提供保障.

3 社会体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条件与发展战略的影响,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凸显出基础设施薄弱、人力资源匮乏、发展理念滞后、组织体系不健全等较为严重的弊端,由此严重地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性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消除弊端的影响,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从社会体育发展条件的性质分类,可以划分为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两大部分.

3.1 客观条件

社会体育发展的客观条件主要包括政策导向与经济基础两方面内容,其中,政策导向是指对我国社会体育发展具有指导与规范作用的宏观性纲领,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竞技、轻社体”的现象,这与我国现行的奥运金牌战略具有密切的相关,造成了上至国家、下至各省市地区,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工作重心主要偏移于竞技体育,使得社会体育的发展受到忽视、冷落、甚至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同时,政策的偏护导致了体育资源对竞技体育的高度集中,致使社会体育的发展无法得到资源的保障.而经济基础则是指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对于社会体育发展投入的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以国家经济基础为基本条件的,经济投入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现阶段,造成我国社会体育基础设施匮乏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资金投入的保障.因此,从客观条件上讲,若要实现社会体育的有效发展,必须要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发展战略,转移工作的重心,加大对社会体育的资金投入,为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主观条件

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观条件是指构成社会体育发展体系各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组织体系、发展取向以及广大民众的参与意识等方面的内容.众所周知,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发展体系的支撑、维护与保障,而体系构建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体育的发展效果.目前,在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体系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体现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偏失、组织体系构建的不完善、发展取向的不明确以及民众参与意识的模糊.由此造成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相比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态势,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造成了我国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凸显出失衡的发展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国由体育大国向着体育强国嬗变的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应加强对具有完善性的发展体系的构建,强化对体系内部结构的优化,使得各构成要素间达成有机的协调,在彼此间形成有效的正向发展态势,形成合力,促使社会体育发展体系的构建日趋完善,进而为实现我国社会体育的健康、持久、平稳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4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社会体育发展的内在联系

4.1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社会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触最为频繁、关联最为密切的重要时期,高校学生在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后,将直接参与社会体育的实践活动,因此,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所形成的体育素质能力,将是其未来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然而,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由于理念的滞后、模式的陈旧,使得学生只能够对体育的基本技能实现肤浅的的把握,而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凸显出明显的局限性与狭隘性,并由此造成了高校学生的体育技能与社会体育的发展需求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而,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极为低下.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能够有效地修正传统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弊端,将教学的目标定格为对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由此切实提高了学生体育素质体系的完善性,使之能够有效地社会体育的发展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培养与输送具有较高体育素养与理论水平的人才,而伴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步入社会,加入社会体育的参与群体,必将对群体的整体素养与水平起到提高与促进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在全新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全新教学模式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必将有效地缓解社会体育人才资源匮乏的局面.

4.2 社会体育的发展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

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核心内容,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取向,必须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保持一致性.体育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还能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的被关注程度得到全面的提高,尤其是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与普及的社会形势下,社会体育的发展得到有效地推进.由此,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理念的确定,还是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都要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保持高度的适应性.因此,伴随着社会体育的不断发展,必将引导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由此可见,社会体育的发展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规范与推进作用.

4.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其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高校学生通过高校体育教学较为系统的培养,其体育素养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之较之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能够形成较大的优势,而但其步入社会、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时,其自身的体育素养将得到有效的展示,同时,还能够对周边人群形成吸引与触动,进而产生积极的影响,发挥出激发与带动作用.因而,高校学生不仅承担着构建自身体育素质体系的学习任务,同时更肩负着对体育的传承、促进与推广的重要责任,而高校学生也必将成为推动社会体育发展的生力军.

〔1〕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周辉.对普通高校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探索[J].学校体育研究,2000(4).

〔3〕欧阳萍.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4〕郑颂平.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79-82.

〔5〕张文英.大学体育应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主导思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

〔6〕倪欣.试析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的三大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6).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素质体系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