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丽
(黄河科技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6)
中国古代文学课在新闻学院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课,作用十分重要.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学生的文史基础比较薄弱,且对这门课普遍不够重视.另外新兴课程的增加,导致了这门课课时的压缩.在这种情况下,煌煌三千年的中国古典文学,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讲得太详细,收效甚微.或者如百家讲坛那样把一个观点揉碎了,掺进去很多佐料让学生很好地消化,效果确实不错,但同样面临着时间紧迫的问题.怎么办?只好进行改革.在现有的情况下,怎么引起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怎么让他们用最少的课时、最短的时间学到他们受益终生的知识,这便是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懈探索的重大课题.我们主要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改革.
社会在发展变化,新的文学样式在不断产生,文学理论也在不断更新,但具体到某一学科中的常识性的知识、理论却是不变的、永恒的.对于这些理论,课堂上一定要讲到,让学生理解、掌握,因为这些是他们进行文学欣赏与创作的前提.像中国古代文学中涉及到的一些名词术语:文体知识如散文、韵文、汉赋、骈文、词等,流派称谓如屈骚、汉赋四大家、初唐四杰等;著名作品:《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名篇等;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神话传说人物如女娲、伏羲、后羿等,文学故事人物如罗敷、崔莺莺、李逵、潘金莲、孙悟空等;著名作家的生平经历成就等等.这是本学科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应该对此能够系统掌握.
针对学院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实用型人才的情况,我们应该压缩文学史的背景知识、理论知识,增加对优秀作品的深入剖析,增加学生的理解领悟参与能力,从而让学生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如讲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时,它的成书过程、作者简介、版本都可简单提及,因为这些在文学史上都可找到,应把重点放在历史演义小说的特点上,即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上.老师首先讲解《三国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的得与失,然后让学生发表现在古装影视剧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的得与失,这样讲就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还有指导意义.
我院的文学课主要涵盖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三个专业,专业不同,所讲的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例如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可把古典文学和新闻学结合起来讲解,如古典诗词在新闻作品中的应用和作用,史传文学、古典小说的写作手法对现代新闻的启示等.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结合他们的专业讲解古典诗词的吟诵方法,易念错的字词、易出错的文学常识等.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一方面可以结合古典影视剧来讲,先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供学习研究、失败的案例引以为戒;另一方面让他们多多改编古典文学作品加强练习,必要时可以上演,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具体到各个专业就更有针对性了,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社会强调终身学习,所以自学能力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故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所以最好在第一节课上授课教师能把课程的特点、性质和学习方法告诉学生,以便学生自学.作为学生,应该明白最需要的是什么,理清哪些知识对自己来讲是最核心的,然后针对不同的知识和理论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
另外,第一节课上应该向学生公布本学期的必读书目、选读书目以及参考书目,以便学生在课下阅读、自学.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根据课程进程进行课堂抽查,如要求学生复述作品内容梗概,并布置学生选择所读名著撰写赏析文章和小论文,以此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
在注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除了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调整外,我们也必须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我们认为作为大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学知识,也应该锻炼自己的胆量、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甚至可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魅力,增强自信心,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们进行实践活动.文学课堂上的实践教学,概括一下,大致有以下两种:
2.1.1 模拟讲坛法
指让学生根据教师指定的内容上讲坛讲5-10分种的课,一改贯常被动听讲的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具体又可以分为两种做法:一是学生参与讲课,一般预先布置5-10分钟左右的讲课任务,一节课安排两个学生,待学生讲完后,针对其讲课内容和方式,教师进行及时点评和补充.二是在讲完重要内容后,留5-10分钟的时间请学生到讲台上讲他们学过的有关文学课的内容.
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大家都感到很新鲜,很激动.不过有的学生初次登台,一上去就发抖,不是半天说不出话,就是声音颤巍巍的,不知说的什么,或者只是干巴巴地念讲稿,知识虽讲出来了,效果却不是太好.针对这种情况,关键在于每次他们讲过后,教师都要给予评讲,指出他们的优缺点,给予鼓励.渐渐地,讲课的同学就进入了角色,做起老师来像模像样,不但能和台下的学生对话自如,还能就讲稿进行自我创造,进行知识延伸,并加上一些幽默的表达方式;还有一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干脆丢了讲稿,讲自己的理解,语言更通俗生动,富有感染力.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1.2 情景演示法
在学习到作品中的经典片段时,针对文学作品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的特点,让学生扮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根据接受反应理论的观点,读者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沉浸在作品中,并将自己无意识地当作其中的某个人物,从而完成阅读和审美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强化学生对教学作品的阅读理解效果,将读者无意识地进入角色的过程设计为教师进行角色分配,使学生有意识地进入作品中的角色.
具体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组织学生表演作品中的经典片断.学生按照自愿和老师调控的方式分为小组,每组承担不同单元的演示任务.在一个小组内,由一名学生负责协调,作品中的主要角色都由该组学生分别承担.这样使学生主动投身角色人物创造,调动他们自身的经验来体会人物的真情实感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我曾让他们展现过《石壕吏》的对话,搬演过《长生殿》的一出,现场效果都不错.第二种是进行创造性整体改编,比如把要讲的唐代边塞诗词串成一出话剧,让诗人和今人同台演出:诗人先介绍自己,然后今人就他的诗歌提出不容易理解的问题,让诗人自己回答;还可以演出诗人的小故事.
对这种教学方法,有的教师认为是一件好事,因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所谓寓教于乐.但也有部分教师担心这样有可能把课堂变成游戏场、排练场,把上课变成演出,是一种花里胡哨的做法,学不到多少知识.针对这种担忧,我们认为运用时只要注意控制时间,表演时间不要过长,该老师讲的知识点讲到、讲透,并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就不会将文学课变成纯粹的表演课,而偏离文学课的性质.
指借助相近学科相关的知识来解读和阐示本学科的知识点,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古代文学而言,其本身就是和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包括建筑、绘画、音乐等)等紧密结合的学科.只有了解和熟悉这方面的知识,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所以,教学中用这些学科的知识来帮助理解或者充实古代文学课的教学,不但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发挥更多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出跨学科的多功能实用人才.当然这种教学法需要老师广泛的阅读面和对各种学科知识的贯通运用能力.
如讲原始婚恋歌谣《周易·归妹》时,补充《周易》有关知识、羊的文化知识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歌谣并增长他们的知识;讲《卫风·氓》时讲解古代婚姻六礼和今日婚俗礼节,来深入理解主人公的从恋爱到婚姻的过程等;因王维是个艺术全才,讲他的诗歌时,就需要联系绘画和音乐的知识,有时甚至是电视摄像的镜头知识来进行讲解.
有时候还需要联系新兴学科并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来进行教学.如教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就尽量联系和新闻有关的知识,增强这门学科的实用性.比如讲数字在诗词中的作用,就联系数字在当今新闻中的作用和在诗词中的作用有哪些共通点和相异点来进行对比教学,通过联系实际,使人印象深刻.还可把报纸上引用或者改写古典诗词来表现现代内容的文章带到课堂上,让他们来做实际训练,分析这样做有什么效果,以加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同时还可把古代文学课和新闻专业写作联系起来,讲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动词运用的重要性、怎样运用古代文学知识为文章增色等.
中国古代文学课不单单是对文学知识的讲解,更是一门进行情感熏陶和教育的学科,艺术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是无穷的.
讲《诗经·卫风·氓》时,可边讲边引导学生从这场失败的婚姻中汲取教训.讲《战国策》有关苏秦的篇章时,可引导学生理解他追逐名利的动机,激励学生学习他发愤图强的精神和对世态炎凉的正确态度,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讲《行行重行行》时,可联系《天下无贼》女贼听说男贼丧命时拼命吃饭但随之泪水无声地流下的表现来讲“努力加餐饭”的含义,引导他们在逆境中应该坚强等.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活中每天都有新的事物出现,所以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也应不断地更新,紧紧跟上时代的形势.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教学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