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演变

2013-04-02 11:43周梦瑜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3期
关键词:教育观大众化哲学

周梦瑜

(烟台职业学院机械系,山东烟台264670)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演变

周梦瑜

(烟台职业学院机械系,山东烟台264670)

教育观大众化是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中呈现的一个新兴领域,同时也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前沿问题.在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思想大众化以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为主要依据.在现实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思想大众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大众愿望诉求.从辩证逻辑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思想大众化紧密衔接哲学大众化是否可能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史观则直指教育大众化的可能性、路径以及指向等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大众化;逻辑;路径,教育观

哲学教育观这门古老的学科从其产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展现出自身的内涵,在外延方面诸多哲学家也进行过若干总结.从中西哲学的研究范围看,唯独在大众化方面没有进行过论述.对此,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雷德菲尔德用“大传统”和“小传统”予以解释.雷德菲尔德认为,“大传统”是国家或者地区长期历史发展中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小传统”则是与之相反的非主流的意识.在传统的中西哲学、历史等领域,大众或者草根的意识从来就处于被漠视的境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对群众教育问题的关注开启了大众哲学的大门,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大众化的逻辑理路,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大众化相关的可能性、路径、意义等问题.

1 哲学教育观大众化是否可能

从字面上看,哲学教育观的大众化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具体过程.既然哲学要面向大众,毫无疑问,大众是受众的主体.同时,大众又是主动的,他们接受哲学又创造着哲学,因此大众又是哲学的创造主体.

哲学教育观的大众化既然是面向大众的,那么是否应该采用适合大众的宣讲方式,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大众在知识水平、现实关切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哲学则是具有强烈的超越性的学科.哲学虽然源于生活,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而上的方式对现实问题进行反思.这就要求在哲学大众化时采用适当的方式.应当承认,哲学的大众化在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时是非常有益的,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就是例证,“这本书很流行,不用我再来介绍它内容的大概.流行的主要原因并不如有人所想的一样,在它写得通俗,而是因为它出现在这学生运动的时候.”[1]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必须要与时代相结合才有意义.在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新的特色,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需要关注现实问题.基因技术、生态破坏、贫富差距等一系列问题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在面对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社会差距拉大、物质概念遭受自然科学冲击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特质、科学的物质概念才能提出.同样,现代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大众化方向发展.

哲学的大众化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哲学大众化是否弱化了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而使得哲学偏向于生活化.传统哲学的最突出的特征便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不关注具体的现实的生活,而是以超越性为基本追求.哲学之所以成为哲学而区别于其它学科就在于它的宏观性、抽象性和超越性.一旦拘泥于现实领域,那么哲学是否失去了本来面目呢?实际上,哲学的发展本来就是多样的.特别是马克思哲学因实践相区别于旧哲学.哲学关注现实问题,只是从具体领域上扩展了其范围,但在基本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方面还是和具体学科有着根本差别.

哲学大众化可能与否的问题,实则涉及的是哲学是否需要关注现实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它哲学的根本区别之一.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大众化的可能性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的一个最根本的特征.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能顺利地大众化,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决定的.关于旧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经典作家进行过多次论述,尤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说法最为典型:“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客观的现实世界到底如何,这是实践观念首先要面对的.将实践引入到哲学领域,就要以现实世界为反思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仅仅是通俗化解释和具体运用哲学阐释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以现实为关切点,对现实问题进行哲学上的思考.因此,大众化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念面向现实时的具体延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缺乏群众基础.所谓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程中也是如此.恩格斯在阐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时就指出,一切社会的基本动力和根本原因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发展中,人民群众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取向面向群众,就要符合无产阶级立场,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条件下,如何发动群众力量去改变世界这才是最重要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众化的指向从根本上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弘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源.面向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指向,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哲学任务.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多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科学理论,进一步证明了大众化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大众化在理论层面上不断发展,而在现实领域中哲学的大众化所能获得的基础越来越丰厚.这些都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有其现实依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大众化的路径

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化虽然具有丰富的历史基础,然而社会和时代的不同赋予了大众化新的含义.在如何开展大众化问题上,也就是具体路径上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深入挖掘经典作家有关现实问题论述的历史资料,并自觉进行理论总结.1841年,马克思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但在此之前马克思的哲学著作几乎都与现实问题无关.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哲学著作无一例外以现实为指向,以改变现实世界为最终目的.正是因为始终关注现实问题,马克思的哲学积累了巨大的成果.回顾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面向的现实问题时,我们能体会到革命导师如何通过现实提升出哲学的理论,又如何从哲学复归现实问题.经典作家留下来的丰富的理论遗产和现实品性,正是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资源.将马克思哲学大众化不仅仅是一个通俗化和直接面向大众的问题,理论总结也是很重要的.相对而言,因为对形而上的忽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稍显单薄.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德国农民战争》等著作中提出的阶级在社会发展的动力等问题,这些本身就是理论性的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同于解决直接的现实问题,它着眼于哲学上的反思,因而在理论上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大众化的实践的开展和理论指导以及在实践中产生理论是相互的过程.应当注意,大众化的理论和其它的哲学理论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如果说,传统哲学在理论上具有严整、系统和逻辑的话,大众化则因为其现实感其理论与现实性紧密相关.

结合全球化背景,深入研究现实问题,并进行哲学反思.在当今的时代问题中,全球化使得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多现实性问题不再是狭隘的区域意义,而更多与全球化问题相关.难怪,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提出:“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这个词在学术界或日常语言中被普遍使用,因为它已经无处不在.”[3]全球化的高扬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的现实问题更加严峻.相对于地区化,全球化所具有的意义使得现实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以前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局部的、逻辑的,但是全球化背景在人固有的认识上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却使人无所适从.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化.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经济突飞猛进.全球化成为世界性的趋势以来,西方的经济化以及所代表的工业化席卷全球.对此,很多学者认为在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上,除了西方化没有其它可选择的模式.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发展理论,应当如何认识这种观点,是需要深入社会现实才能明了的.同时,全球化不单是经济化.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更多的是伴随着发达国家的模式而展开的.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针对地展开大众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运动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受众主体以及发扬者上也是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多次说明,人民群众在历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中,如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作用,大范围地展开大众文化建设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人民群众由于自身所从事的工作、生活环境等原因,在认知、实践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哲学大众化过程中要做到:一是结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从社会问题中寻求大众化的基本路径,这是深入哲学大众化的根本之路.人民群众接触的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对于人民群众需要从生活中才能获得认知,而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真理才是最为重要的途径.在日常劳作中,从实际生活中获得的哲学才是真知.二是哲学的生活化不是粗俗地使哲学日常化,而是基于实际生活获得哲学体会,这是哲学大众化的真正意义.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所具有的哲学意义是从生活中概括出来的,又是对生活哲理的抽象.说哲学是高于生活的,是因为哲学的理论不是现实生活点滴的总结,而是上升到一般的视角而提升了的抽象.哲学大众化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基本特点,同时积极发挥他们在哲学大众化中应有的作用.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大众化的基本指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所具有的群众基础正是无产阶级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在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所以成为需要迫切发展的问题,要抓住两个方面的根本问题:

4.1 紧扣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脉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是一时的臆想,而是基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之一,但是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却几乎导向了西方化,而西方化几乎意味着着资本主义化和工业化.也就是说,目前的现代化只有西方一种发展模式.在社会主义应当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在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的指导下,如何发展是一个时代课题.就国内目前的经济矛盾看,地区发展不平衡、生态与经济矛盾的日益尖锐、改革成果与收入分配的矛盾、经济发展转型等问题特别突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历史上资本主义曾经面来这些问题,但是仅仅依靠资本主义的模式显然是不够的.西方所兴起的后现代问题就是对工业化问题的反思.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的时代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要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实际,从具体的社会发展入手,结合哲学进行反思,这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时代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的问题社会主义今天要面对.面对以往的历史教训和经验,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如何大众化,就需要具体的社会经验,这不仅是哲学所能完成的任务.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矛盾不断涌现,并出现新特点,人民群众在这方面有深切的体会,因此,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要做到从实际出发,这是哲学大众化的起点.

4.2 不断提升理论旨趣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重要的特点,实践要求一切从实际中获得哲学发展的动力.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实践始终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不同于传统哲学在理论中兜圈子,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在哲学大众化的诉求中,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大众的关注是一样的.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力量,他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社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哲学的主要任务是以人民群众丰富的社会实践为材料,从哲学角度进行概括和总结.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色彩有所淡化,主要是因为面对丰富的社会现实问题时,从现实中概括出理论是有相当难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等问题的论述,新的时代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又如何利用这种认识进行发展,这是需要长期努力的结果.

5 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的大众化既是一个新问题,也是一个老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看,哲学的大众化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任务.从新的时代和社会出现的不同问题看,任何新问题都有可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是高深的理论问题,而是以现实为基本对象,不断提升社会发展的哲学之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切发展,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深深扎根于社会现实的结果.

〔1〕艾思奇.艾思奇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83.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3〕[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

G40

A

1673-260X(2013)07-0210-03

山东省教育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检视”研究(J09WA5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教育观大众化哲学
菱的哲学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