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2013-04-02 11:43何婵娟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3期
关键词:自然界文明人类

何婵娟

(辽宁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1 生态文明界说

1.1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显而易见是由生态和文明两个部分构成的,所以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应分别从“生态”和“文明”这两个概念入手[1].

生态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而从广义上讲,是指动物、植物和自然物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空间.[2]这里要强调的是人类作为高等动物,本身就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且从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尤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农业大发展时期,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切身利益.文明按结构划分,可以分为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也可称为政治文明,主要指政治观念、政治制度以及政治组织等;精神文明含盖思想、文学、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物质文明包括物质生产、物质交流、物质生活等.简而言之,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开化和进步.

通过生态和文明的概念,我们可知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在现有的条件下,不断克服负面效应,保证生态系统良好运行并创造制度、精神、物质方面的成果.

1.2 生态文明的系统构成

生态文明系统一般认为分为四个层次,它们分别是意识文明,或称为思想观念;行为文明,或称为行为方式;制度文明,或称为社会制度;产业文明或称为物质生产.[3]这四个层次从思想到行为,从人与人的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意识文明,它的主体是人,主要解决人的思想意识问题,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应树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观念;在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应树立经济与环境相协调、和谐的观念;在消费与资源的关系上,应树立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行为文明,它主要从人们的日常实际活动出发.人从出生到死亡,每天都会消费这样那样的资源,同时产生各种废弃物.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又能保证资源的循环和永续利用.制度文明,它要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目的是为了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前,中国已经建立了各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机构和组织;出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进行生态环保意识的教育工作和宣传工作.产业文明,它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物质生产是任何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在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我国已经建立起许多生态产业.例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

1.3 生态文明的评价指标

生态文明的评价指标是多方面的,就目前而言,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科技、绿色环保是最重要的参证指标.[4]

绿色食品是指那些无污染、无公害,优质营养的食品.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要防止农药和有毒有害细菌残留.另外,要强调的是绿色食品不等于绿颜色的食品.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实行标识管理,例如,在超市中绿色食品都会贴有绿色标志.绿色能源在生态文明社会里占有很重要的角色,离开它,一切活动都会停止.绿色能源是指那些无污染,并且可循环、可再生利用的能源,例如风能、水能、太阳能、潮汐能等.绿色科技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强有力的支柱,它是顺应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切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科技,均是绿色科技.绿色科技对绿色食品和新的文明形态都起到了催化的作用.绿色环保,告诫我们既要合理、充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也要注重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同时还要重视对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绿色环保涉及的领域广,包含的要素多,像上面提到的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科技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

2.1 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人们尽最大力量、最大限度地改造自然,从而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就在人类肆无忌惮、日复一日地征服自然时,世界各地都凸显出各种、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它直接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

说到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5],人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动物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而人则可以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自然先于人的存在,而劳动是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纽带.

劳动可以反映出两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首先,人类劳动肯定是以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这说明了人对自然界有依赖性,并且也充分地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次,人类劳动会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式中,这就使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劳动的发展日趋密切和丰富起来.显然,人类劳动的社会性彻底把人和自然区别开来,人虽然源于自然,但又不等同于自然.

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预示着人要遵循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人作为区别于自然的存在,也可以在不违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2.2 人的实践活动应符合客观规律

人在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三种实践形式,而生产实践是基础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客观地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6]的确,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自然界的,衣、食、住、行都源于自然.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使人类不断进行革命,三次科技革命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掌控自然,方便了人们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自然改造,使自然更好地顺应人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7]实践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人类都会具有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这也就要求人类在进行实践时,不仅要考虑主体人的利益和需要,还要考虑对自然的利弊问题,以及要预测某种实践后自然对人类的回馈问题.

当然,这也不是让人类循规蹈矩,对自然逆来顺受.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利用客观规律,在不违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改造自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2.3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从产生以来,就不断地同自然打交道.换一句话讲,人类要想生存和繁衍下去,就必须同自然打交道.人们需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就是实践.在实践中,人是认识、改造的主体,自然则是被认识和被改造的客体.从这个角度看,人与自然是主客体关系,因此,人具有主体性.坚持人的主体性原则,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们保护自然,目的不是为了保持自然的原貌,而是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了人类社会可以永续发展.所以,为了保持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就不发展生产力,不发展经济,是不可取的.

相反,人类为了社会美好的明天,更应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利用科技本身的力量带领人类走出自然困境.人类可以开发新的绿色能源;通过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或资源的循环使用率;利用新技术合成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品,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性;加快研发环境净化技术,减少环境的负担……

总之,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自然的本性和规律又制约着人.人在实践中应坚持主体性原则,但又不能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人类应为社会的发展,大力发展经济和生产力,但又不能忽视自然因素,更不可以将人类的发展建立在牺牲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在充分认识自然、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自然和社会在平衡和谐的态势中共同发展.

3 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3.1 热爱,尊重和善待自然

自然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具有客观实在性.人类不可以蔑视自然,更不可以抹煞自然,只能同自然共生共荣.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8]也就是要求人们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主体行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从自然的实际出发,是否恰当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中真切做到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将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3.2 积极全面地发展生态经济

事物是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同样,中国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循环往复的过程.新中国建立以来,为了解决我国的主要矛盾,并能尽早进入到社会主义新阶段,我国的中心任务一直是大力发展经济.正是由于人民的热切心情和愿望,以及认识上的不足,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处于传统的、粗放的、片面的发展.虽然成绩是有的,但自然的代价是惨痛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尖锐,发展与自然承受能力越发不可调协,我们逐渐认识到必须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积极采取措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标志科学发展观正式形成,它敦促我们走生态、绿色发展道路,例如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集约经济……除此之外,根据十八大报告的新指示,我国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当中,只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3.3 强化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

政府作为国家行政的领导机构,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政府要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重视事物的因果联系,在此基础之上,运用市场、法律、教育等手段来加强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能源、绿色科技的开发;健全生态经济发展评价体系.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最大限度地集中物力、人力、财力进行强有力的政府干预.

3.4 提高公民生态保护意识

生态保护不是个人行为,也不只是政府行为,而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而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对于生态保护,大家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生态保护不是一日之举,但我们相信量的积累可以促使质的飞跃.全民参与生态保护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即政府号召,公民参与;另一种则是公民自发的,他们自觉遵守各项有关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自觉建立环保民间组织团体,自觉开展环境意识、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对于这两种情况,后者更佳,因为它不仅代表了一种实际行动,而且也标志着公民思想道德水准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根源,它为我国构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巨大保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将有利于我国尽早建成生态文明社会.

〔1〕姬振海.生态文明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

〔2〕姬振海.生态文明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

〔3〕姬振海.生态文明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4〕姬振海.生态文明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9.

〔8〕十八大报告.来自新华网,2012.12.

猜你喜欢
自然界文明人类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自然界的一秒钟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例说“自然界的水”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