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著斌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大学德育史要加强对重要文献、主要人物以及关键会议的研究,这已经成为学界共识。但是,我们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亦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指1953—1956年)的大学德育研究不够,理论成果比较少见。这一时期的大学德育,就关键会议来讲,主要有1955年召开的全国高等工业大学、综合性大学校院长座谈会;就其重要文献来讲,主要有《关于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等报告与文件;就其主要人物来说,则首推刘子载。本文试图结合建国初期大学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对刘子载大学德育思想及其历史贡献进行初步探讨。
刘子载(1905-1972),湖南新宁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武昌大学党支部书记,湖北省学联、青联主任,并担任董必武的秘书。1927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任上海铁路总工会东方办事处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陕甘宁边区总工会秘书长、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科长、中共抚顺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辽东省委秘书长。建国后,历任中共辽东省委副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副部长,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副部长。此后,在国家高等教育领导岗位上工作长达12年之久。“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1972年10月20日,含冤离开人世。1979年10月26日,教育部作出《关于为刘子载同志平反昭雪的决定》,并于12月25日为其举行了追悼会,陈云、邓颖超、胡耀邦等送花圈。悼词说,刘子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长期从事宣传教育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大公无私,以身作则,不徇私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不幸逝世,是文教战线上的一个重大损失[1]。
建国后,刘子载虽是高级干部,拿七级工资,全家又只3口人,经济较宽裕,但他生活非常简朴。在高教部工作时,他还一直保持着延安时的生活作风,在延安时发的衣服、被子,虽然贴了补丁,但他还是舍不得丢掉,洗洗补补的用着。他常年自己洗衣、自己缝补。虽然组织上给他配备了厨师,但他只要求一天三餐吃米饭,一菜一汤,菜拌辣椒炒,湖南风味就满意了。有人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刘部长,现在是在北京了!不要再像延安那样了。”刘子载语重心长地说:“国家还不富裕,延安精神不能丢啊”[2]!
刘子载的德育思想,是在“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高等教育、开展总路线教育以及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运动的背景下得以进行的;通过全面发展指导方针的确立、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范以及1955年全国高等工业学校、综合大学校院长座谈会得以实现的;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思想,以与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为现实基础,以政治理论课为主导渠道,以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为基本要求,以改进大学生课外活动、增强其思想性为有效途径得以阐发的。
1955年4月—6月,高等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等工业学校、综合大学校院长座谈会。曾昭抡副部长做了《贯彻全面发展方针,解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的报告,谈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对全面发展这一基本的教育方针缺乏应有的重视,放松了结合专业教育同时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注意学生的健康”,“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并以教学为中心,改进各方面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求全体教师树立对学生全面负责的思想;提高各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教学工作的思想性。所谓质量是全面发展的质量,不仅是专业知识”[3]。同时,刘子载也在会议上做了《关于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专题报告。6月4日发布的《高等教育部关于综合大学及高等工业学校校院长座谈会的传达内容的通知》中指出,“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但不应把这一方针的贯彻机械地理解为业务、政治、身体各占三分之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目前最重要的是各校领导上应切实注意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对政治理论课教研组的领导、提高质量,提倡全体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加强所有课程教学中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并积极开展唯物主义宣传和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进行学术思想批判”[3]。
高等教育部《1954年的工作总结和1955年的工作要点》(1955年8月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批准)中结合上述座谈会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总结和部署。第一,在总结1954年高等教育工作时,“也发现了一些严重缺点”,“特别是政治思想领导薄弱,政治课教研组缺乏领导,教学质量低,师生滋长着不问政治倾向”[3]。在检讨一年来工作的缺点和问题时,谈到“其中最中心的一个缺点,是执行中央‘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有严重偏差”。这种“主观片面性”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认识不足,放松了结合专业教育同时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健康教育”。其结果就是“影响了学生对政治的关心学习,部分学生滋长了非政治倾向,少数学生甚至思想反动,品质堕落,这是不合乎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规格要求的”,“不能设想仅有专业知识而身体不健康、工人阶级立场不坚定的人,能够很好胜任建设社会主义的光荣而艰苦的任务”。第二,当时高教部认识到,“政治思想工作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虽然我们在历次文件中都提出了加强政治思想领导,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改造等口号,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则常是偏重于专业教育,而对如何加强教学中的思想性,如何开展学术思想批判,却缺乏认真的研究和具体的布置。在较长时期中,由于学生负担过重,挤掉了政治学习,削弱了政治思想工作的现象是不少的;有的学校有80%的学生每周自学政治理论课的时间只有半小时,政治课的考试成绩很坏,有些学生认为‘学习技术,不学政治,也可以为人民服务’,把政治课当为‘卫生课’,把政治学习时间作为‘诊疗日’;可是在我们许多同志的思想深处,却并未真正引起重视。通过学生各种必要的课外活动进行思想教育尤其不够。对学生所受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对少数学生的品质堕落缺乏有效的措施,对学生不问政治的倾向,不看报纸,不关心时事政策的现象,也未及时注意克服。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严重问题”[3]。第三,“要真正提高做到全面发展的质量,教师起着决定的作用”[3]。“教师必须提高到在业务上既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传授给学生,在政治思想上又能以身作则地给学生以良好的教育和影响”,这才能切实贯彻 “提高质量”、“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总结原因就是“未能很好地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共产主义道德的培养和增进健康的教育”[3]。
在这次座谈会上,刘子载副部长做了《关于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报告[4]。在这篇未受重视的德育史上的重要文献中,他批评了当前工作中的领导失误,指出了工作缺陷,系统阐述了过渡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与主要内容。
第一,指导思想: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当时改进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结合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而实施的。刘子载认为,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学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就是要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培养他们独立创造、勇敢顽强的精神,培养他们对待劳动和公共财物的共产主义态度和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忠诚老实、生活朴素整洁等优良品质以及高度的政治警惕性。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掌握现代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身体健康,并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各种高级专门人才。这成为高等教育在过渡时期的重要任务。
为此,首先就是切实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批判忽视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生健康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要特别注意在学生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和健康教育。具体是通过三种途径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方针的。一是政治理论课。要切实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织和领导,校长和副校长对政治理论课教研组应负直接领导的责任,以逐步提高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应明确政治理论课教研组的任务不仅要把政治课本身教好,并且要逐步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的政治思想教育,组织和指导全校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学术思想批判工作,以便能在思想战线的各个方面成为学校领导的有力助手。二是时事政策学习。应建立时事政策学习的经常制度,及时举行有关重大的时事、政策的报告会和讨论会,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觉悟,培养忠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应成为政治思想教育重要任务之一。各校应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必要的课外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劳动、热爱集体、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忠诚老实、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生活朴素整洁等优良品质。三是教师的思想改造。教师的思想改造和提高,是贯彻教学改革,保证并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除开展思想斗争外,还应树立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的思想,通过课堂讲授及各教学环节、课外辅导、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个别谈话和课外活动等方式,从学术思想到道德品质,每个教师都有向学生进行教育的责任。
第二,现实基础:与资产阶级争夺青年。刘子载认识到,当时高等学校学生的政治思想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和侵蚀的现象仍然是相当普遍而严重的。具体的说,主要表现在:学习观点不正确和轻视劳动;不问政治倾向;纪律松弛,甚至道德败坏。这些现象的发生,当然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的。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发展,阶级斗争日趋复杂和尖锐,国内外阶级敌人为了破坏我们的建设事业,当然要采用种种方法来和我们争夺青年,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用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直接地、间接地影响、腐蚀和毒害青年一代。这是客观原因。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对这种严重的危害性警惕不够,没有深刻认识到“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离弃,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放松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生所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侵蚀未能经常进行严肃的教育和批判,对学生不问政治倾向未能及时予以教育改正,对极少数学生的道德败坏行为和反革命破坏活动缺乏有效的防止和严肃的处理,再加上对学生政治理论课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力的领导,从而削弱了学生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抵抗能力。
所以,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是长期的工作。但在一定时期,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集中地进行一次宣传教育,如入学时的专业思想教育、毕业时的统一分配教育以及学习纪律教育、劳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也是完全必要的。当然,刘子载指出了教育的方式方法,一要统一掌握有教育意义的好坏典型材料,以便用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教育,但在选择典型时必须十分慎重严肃,实事求是,以免发生偏差;二要有骨干和积极分子;三要在校长和副校长领导下进行教育。主要采取正面教育的方法进行:反复讲清楚什么是共产主义道德和行为标准,注意表扬奖励“三好”的学生,树立榜样,扶植正气;在正面教育基础上严肃纪律,使教育和纪律处分适当结合起来也是必要的。
第三,教育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最基本形式。在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中,确立了以政治理论课作为教育的最基本形式。一是切实加强学校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的组织领导和教学领导。校长和副校长中必须有一人亲自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组的工作,负责审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学工作计划、科学研究工作计划和在职教师培养进修计划,切实执行教学计划中关于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定期听取教研组的回报,讨论他们的工作,并应经常给以具体的指示和帮助,来克服目前政治理论课教研组缺乏领导和领导薄弱的现象。二是必须加大改造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组的工作。加强思想领导,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真正发挥集体的作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审查和讨论讲稿,精简分量过重和内容重复的教材和参考书,继续改进教学工作,加强新教师试讲工作,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三是教师讲课前一定要充分准备,搜集有关的实际材料及学生的思想情况,加以分析研究,并适当地把它组织到讲稿中去,时学生体会能够更深刻,借以逐步克服讲课中枯燥无味的教条主义倾向。同时,还应建立和健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组的资料室工作,大量搜集政治理论课的资料、图表、挂图及其他直观教材,予以陈列,这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第四,全面育人:树立教师对学生全面负责的思想。培养学生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每位教师都附有重大的责任。一切新中国的教师,不管他们教哪门课程,都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应该只注重传授业务技术知识,还应该结合业务技术知识的教育随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关心学生的课外活动,关怀学生的日常生活,注意学生的思想情况,对他们进行教养工作。经验证明:只有这样通过全体教师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这是最主要的方面)和适当的课外活动中来进行,才能使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深入,更加多样化,更适合青年特点,使工作更为有效。刘子载认为目前这种思想基本上还未树立起来,高等教育部对于这一工作未做过明确具体的指示,对某些学校在这方面工作已有的经验,也未加以及时研究总结和推广,因而不少学校领导上,对照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在思想认识上也还不够明确,不少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第一种错误看法,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政治辅导处或党团组织的事情,与己无关。刘子载举例说,北京医学院一位教师看到同学损坏很多仪器,不及时教育同学,却将这些仪器值多少钱开了一个单子给团委会,让团委会去教育;甚至不少教师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采取了与己无关的不闻不问的态度。因此,应向每一位教师反复说明:通过他们的教学活动(这是最主要方面)和适当地关心学生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这是每个新中国教师的光荣职责,教师们应该自觉地把这个责任承担起来,教育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第二种错误看法,教师认为自己的思想没有改造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不高,因而不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此,刘子载进行了批评。同时,刘子载也实事求是地指出,目前要做到教师全面负责,当然是有困难的,决不能要求过高、过急。但学校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师必须明确树立这种思想,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有计划地、有步骤的加以贯彻。
第五,有效途径:改进课外活动,提高其思想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改进课外活动,提高它的思想性,加强与课内教学活动的配合和联系。适当组织课外活动,对于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和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对于锻炼他们的组织性和领导才能,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和增强他们的体质,都有重大意义。这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方式主要有:一是经常的时事教育制度。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以及重要纪念日和节日定期举行各种专题演讲或报告。每个班可组织时事学习小组,定期举行时事座谈和漫谈。学校应注意开展直观的宣传和鼓动工作,结合上述活动编制标语、挂图、模型及建立广播站,定期出墙报、组织小型展览会。二是适当组织有关青年修养问题及其他问题的专题报告和座谈,使学生能与英雄、模范、科学家等直接见面并向他们学习。三是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正常文娱体育活动,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广大学生群众吸收和组织到这些活动中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适当参加各种有益青年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四是适当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对公众有益的社会劳动,这也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良好方法之一。
在大学德育史研究中,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亦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指1953—1956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比较少见,对这一时期的有关文献的研究也不够。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过渡时期大学德育的理论成果,既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1949年以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又直接影响着八大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时期大学德育的理论与实践。随着“文革”期间1971年8月13日中央发布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直至1979年3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这个错误的文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步入歧途。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2004年中央发布的16号文件,更是对过渡时期大学德育科学认识的继承和发展。
过渡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论成果与丰富实践经验在目前研究中未受到应有重视。近年来,对过渡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不多见,对刘子载1955年报告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目前的研究着力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理论。论者认为管理体制政策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引述刘子载说的“校长或副校长中应有一人经常组织负责这项工作(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5]。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和健全教研组织,“必须切实加强学校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的组织领导和教学领导,校长和副校长中必须有一人亲自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组的工作……来克服目前政治理论课教研组缺乏领导和领导薄弱的现象”[6]。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理论。主要吸取刘子载指出的教材配套策略、实施教材体系组合设计的思想。“将逐步编订出较完善的四门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并适当地解决教材问题,印发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组织编写直观教材来帮助学校改进这方面的工作”[7]。第三,系统育德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从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来考察系统育德的理念。指出,早在1955年,时任高等教育部副部长的刘子载就强调,一切新中国的教师,不管他们教哪门课程,都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应该只注重传授业务技术知识,还应该结合业务技术知识的教育随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8]。
研究中的不受重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时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如学术批判与思想改造运动,使有关论述具有“左”的色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术语尚未凝练出来,刘子载使用的更多是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时事政策教育、教养工作等术语;其中的好的思想观念与实践设想遭到后来“左”倾干扰与“文革”错误,在高等学校德育实践中并未得到落实与贯彻。改革开放以来对过渡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新的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为重视,其中不少理论认识与实践做法可以清晰地看出有过渡时期大学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痕迹。例如,在刘子载的报告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思想,以与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为现实基础,以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为基本形式,以改进大学生课外活动、增强思想性为有效途径等得以系统阐述,等等。
过渡时期大学德育特别是体现在刘子载报告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其正确的内容,毫不疑问是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3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作为其继承与发展的2006年中央16号文件所确立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后30多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又一个高峰。
[1]刘子载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陈云方毅邓颖超胡耀邦周建人等送花圈[N].人民日报,1979-12-28.
[2]李永鳌.刘子载二三事[J].湘潮,2005(8):17.
[3]高等教育部办公厅高等教育文献法令汇编.第3辑[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1956.
[4]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9-26.
[5]陈洪涛,张耀灿.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15-17.
[6]边和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与思考[J].学理论,2010(13):170-172.
[7]李梁.浅议建国初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经验[J].中国电力教育教育,2010(13):107-109.
[8]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