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菊朋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80)
Basu(1997)认为,会计稳健性对会计实务的影响至少有500年以上的历史,Sterling(1970)则将稳健性看作是对会计计价最有影响的会计原则之一。会计稳健性不仅在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在美国近30年来会计稳健性程度在稳步上升(Basu 1997,Watts2003a,b,Balletal.2000)。但是会计稳健性一直以来都不断受到监管者、会计准则制订者和学术界的抨击。FASB认为,稳健性导致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的违背,从长期来看,是不可取的。2008年,FASB与IASB甚至在其征求意见稿《财务报告目标及决策有用财务报告信息的约束及质量特征》中取消了稳健性质量特征,只承认相关性和如实表达是最基本质量特征,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为增进的质量特征。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进行了四次规模比较大的会计制度改革。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在会计制度改革中表现出逐步加强的趋势。在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中大量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会计稳健性是否要持续存在?会计稳健性因为什么而产生?会计稳健性能够企业带来何种经济后果?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会计稳健性规范视角界定 Bliss(1924)最早对稳健性给出了定义,将会计稳健性描述为:“不预计任何利润,但预计所有损失”。其中,预计利润意味着在对产生收利润的收益拥有可验证的法定要求权之后才可确认。因此,稳健性并不意味着所有收入的现金流在收到后才能确认,而是要求上述现金流能够被验证。Smith和Skousen(1987)认为稳健性是指当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供选择的披露手段时,应该选择对所有者权益最不利的方法。这个定义比较模糊,并且没有考虑会计分期的影响。Wolk etal.(1989),Davidson etal.(1985),Stickney和Weil(1987)则给出了更为具体的定义:稳健性是选择会计原则的一种标准,通过较慢地确认收入、较快地确认费用以及对资产较低地估价和对负债较高地估价,导致最低的累积报告盈余。除了学术界对稳健性概念的研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IASC)会也分别对稳健性进行了界定。FASB在其1980年发布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将稳健性定义为:“是对不确定性的谨慎反应,以确保内生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到。因而如果未来收到货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有同等的可能性,稳健性要求使用较不乐观的金额估计数”。IASC(1989)在其颁布的《财务报表编报的框架》在也给出了类似的定义,将稳健性定义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必要的谨慎,从而使资产和收益不被高估,负债和费用不被低估。”我国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一些教科书中对稳健性的定义则更为具体。如Eldon S.Hendrikson(1965)指出,当某些会计事项或经济业务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时,稳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选择时尽量选择不会虚增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方法和程序,当然必须是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Smith(1987)将稳健性作为一个选择规则,这个规则指导人们在对所选的会计方法心存怀疑的时候,选择对股权投资者最为不利的会计方法。Kieso,Weygandt和warfield(2001)对稳健性的看法与Smith相同,他认为会计稳健性是指“当会计人员存在疑惑时,选择最不可能高估资产或收益的方案”。综上述,不确定性是稳健性存在的根源,稳健性就是对不确定性的反应:在各种评估价值中,选择对股权投资者最不利的一个价值。但稳健性并不是蓄意低估资产和收益,或者高估负债或者费用。
(二)会计稳健性实证视角界定 自1968年以后,会计研究方法逐渐由规范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要求可量化的稳健性定义,于是新的会计稳健性的定义就应运而生。Feltham和Ohlson(1995)提出了资产负债表导向的会计稳健性,认为会计稳健性可以用公式来表示,其中,E[Bπ+t]表示企业权益在π+t的账面期望值,E[Vπ+t]表示同一时点权益的市场价值,公式的涵义就是当π趋近于无穷大时,企业权益的市场价值大于账面价值,这就是稳健性的体现,即稳健性就是对企业权益资产(净资产)的持续低估。Beaver&Ryan(2005)也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给出了稳健性的定义:稳健性是指相对于市场价值,账面价值对净资产的低估。Givoly和Hayn(2000)则给出了利润表导向的会计稳健性的定义:会计稳健性是能够导致最小的累计报告盈余的会计原则选择标准。Basu(1997)对于会计稳健性的定义对于实证研究意义重大,认为会计稳健性表现为会计人员倾向于对坏消息(经济损失)及时确认,而对于好消息(经济收益)则倾向于拥有充分证据时才予以确认,即会计人员对于好消息的确认要求更高的可验证性。Ball和Shivakumar(2005)认为如果企业确认损失比确认收益更为及时,那么就会使损失相比收益具有更快的反转速度,因而在经济损失和经济收益的持续性之间就会存在差异,因此从收益和损失的不同反转速度角度来定义稳健性。
(三)会计稳健性定义的发展 近年来学术界对稳健性概念有了更进一步地理解,会计稳健性可以被分为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Beaver,2005)。在Basu(1997)以前,对会计稳健性的研究都主要集中于无条件稳健性的研究。无条件稳健性也被称为事前稳健性或者资产负债表稳健性(Giner和Rees,2001;Pope和Walker,2002;Richardon和Tinanikar,2004),不依赖消息的稳健(Chandraetal.,2004)等。自Ball和Shivakumar(2005)、Beaver和Ryan(2005)开始,会计稳健性被划分为两种类型:无条件稳健性和有条件的稳健性。无条件稳健性是在消息出现之前就采取的稳健措施,从而使会计信息系统对未来经营环境的变化具有免疫性。无条件稳健性意味着在消息没有出现之前,企业就减少了资产、增加了负债,在消息出现之后不再进行调整。无条件稳健性的典型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历史成本法、对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会计折旧高于实际的经济折旧(指加速折旧)、对研发支出的费用话处理等。无条件稳健性使得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市价长期高于账面价值。条件稳健性也被称为事后稳健、损益表稳健(Richardoson和Tinaikar,2004)、依赖消息的稳健(Chandraetal.,2004),是指盈余反映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快,即对好消息(经济收益)的确认比对坏消息(经济损失)的确认要求更严格。条件稳健性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存货计价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由此可知,无条件稳健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经济环境内在的不确定和风险,造成某些特定的资产和负债难以定价,为了较少损失而预先采取的处理方法,与当期的消息无关;条件稳健性则是为了抵消管理者在不利事件发生时高估会计数字的倾向,直接依赖于本期的各类消息,确认好消息比确认坏消息要求更高的可验证性,因而能够更早地揭示不确定性和风险。无条件稳健性和条件稳健性可能正相关也可能负相关。由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间存在勾稽关系,利润表的收益和费用最终都会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上。条件稳健性较高时,企业始终较快确认损失,较慢确认收入,结果会导致企业的累计净利润较低,从而所有者权益也较低,无条件稳健性较高。结果条件稳健性与无条件稳健性正相关。无条件稳健性与条件稳健性也可能负相关。如果企业无条件稳健性程度高,如对资产提出比较多的减值,那么后期确认经济收益和经济损失的快慢的差异就会变小,从而条件稳健性程度低。反之,如果企业无条件稳健性程度低,表现为研发费用资本化、减值准备计提不足等,那么就会导致后期企业在确认经济收益和经济损失的不对称及时性差异加大,即条件稳健性程度高。Beaver和Ryan(2005)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性,而且无条件稳健性领先于条件稳健性。Roychowdhury和Watts(2007)研究同样得出无条件稳健性领先于条件稳健性的结论,并且在短期内二者负相关,但长期二者正相关。Ball等(2007)认为,保持其他情况不变,条件稳健性一定能导致无条件稳健性,但是无条件稳健性却未必能导致条件稳健性,因而,条件稳健性是一个更为严密的概念,因此,对条件稳健性研究才有理论和经验上的意义。
(一)会计稳健性的债务契约解释 在股东(经理)-债权人的契约中,债权人面临着与股东非对称的收益,表现在:在公司经营良好的情况下,债权人也仅能得到本金和利息,而一旦公司发生资不抵债,由于公司的有限责任性质,债权人可能连本金都无法收回。债权人的这种非对称的收益使债权人更为保守,非常关注企业的最低价值。在实际操作中,债权人会在签订债务契约时加入一些限制性条款,当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触犯条款时,债权人就会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利益,而这些限制性条款多是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企业的债务比例越高,债权人就会要求更加严格的限制条件。财务信息的稳健性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保护于债权人利益:(1)会计稳健性能够减少债务企业对股东的过度股利支付。由于债权人与股东(经理)之间存在代理问题,而债权人又无法观察到债务企业的经营活动,债务人可能会通过对股东过度支付股利将公司财富从债权人转移东股东手里,在公司处于财务困境时,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债权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减轻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关于股利支付方面的冲突,往往在签订的债务契约中对股利政策制定一些限制措施,包括直接措施和间接措施。对会计信息稳健性的要求是间接措施,因为会计稳健性是通过影响累计报告收益、留存收益和资产的账面数字,从而间接限制了股利发放,降低了股东对自己过分分配的可能性。Ahmed etal.(2002)对会计稳健性与借贷双方的代理冲突进行了实证研究,其实证结论表明稳健的会计信息能够抵消经理对资产和利润的高估,减少清算股利的发放。同时,他们也发现稳健性会计原则的运用能够降低贷款人的借款成本。(2)会计稳健性能够使债权人在发生不利情况时更快地保护自己的利益。由于债权人并不能直接监督、观察公司的运营,因此债权人只能通过企业是否触犯债务契约中的会计指标来实施间接监督。由于在稳健会计政策下,会计信息能够及时反映坏消息,同时对好消息要求更高的可验证性,因此盈余和净资产能够为债务提供更多的权益保证,同时稳健会计也会使企业经营恶化的情况及时表现在会计指标上,从而更早地违反债务契约中的条款,提醒债权人及时介入企业的运营,采取可行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如限制经理股利分配、投资及融资活动。(3)会计稳健性能够抵消经理的高估倾向。Christensen和Demeki(2004)认为当外界将会计信息解释为“好”消息和“坏消息”的时候,由于经理的报酬会随着公司收益的增加而增加,经理就总是有动机报告“好”消息。会计稳健性偏差的引入可以抵消经理的这种高估动机。Chen、Henmer和Zhang(2007)经过理论分析也表明将会计稳健性噪音引入到会计系统中,能够抵消经理乐观主义的盈余偏差。
(二)会计稳健性的经理报酬契约解释 在股东-经理的委托代理框架下,经理具有较早确认经济利得、推迟确认经济损失的动机,这是因为:经理报酬往往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计算和分配的,因此经理具有高估当前会计收益和未来现金流量的动机;经理具有实施一些负的净现值项目来获得在职消费的动机,如盲目扩张建立商业帝国,尽管这些项目净现值为负,但是经理可能推迟确认经济损失,而将项目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递延至经理人员离职后。经理通常具有比企业其他参与方更多的信息。如经理可能拥有比股东、审计师或者董事会更多的关于新产品开发对于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的信息。如果没有稳健性对于盈余确认的要求,经理可能会高估未来现金流量,这样既提高了经理基于盈余的薪酬计划下的薪酬,而且还可能会导致企业投资于负的净现值的项目。由于经理有限任期的问题,对于经理获得的过多的薪酬不可能得到偿付,因为经理可能在现金流量实现以前就离任了。同样地,过度投资的后果也可能是在经理离任后才显现,即便是在经理离任以前发现了经理欺诈的证据,但是由于经理只承担有限责任,过度投资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无法得到弥补的。因此,在经理报酬契约中,如果不要求可验证的盈余计量,经理就会被支付过多薪酬、过度投资,此时股东权益就会降低,并且由于经理有限责任的问题,股东也不能获得赔偿。稳健的会计盈余推迟了经理在未来现金流上所享有的报酬,从而保护了股东的权益。Kwon etal.(2001)在经理-所有者道德风险模型中分析了会计稳健性的作用,他们发现如果对于经理的的惩罚有所限制(即经理承担有限责任),会计稳健性能够提高经理和外部股东之间的激励相容性。当经理报酬涉及股价时,经理有强烈的动机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以提高股价。Chen etal.(2007)经过严密的理论模型推导发现,稳健的会计准则能够降低股东-经理(内部人)进行盈余管理而推动股价的动机,这也体现了稳健性的报酬契约价值。
(一)会计信息的资源配置功能 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财务会计信息能在何种程度上缓解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分离所引起的代理问题,以及能在何种程度上有利于稀缺的人力和财务资本流向较高的投资机会。会计信息对企业的资源配置过程产生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会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和经理确认并评估投资机会。财务会计信息明确地提供了关于投资机会的直接信息。如经理或潜在的进入者根据其他企业的利润率能够识别出好的投资机会、兼并对象,这直接导致资本更准确地流向能够产生更高价值的用途。二是会计信息具有公司治理功能。根据代理理论,公司的管理层需要有来自外部投资者的监督以及正式的契约安排来激励其采取价值最大化的投资策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股东的监督和股东权利的有效实施;有利于董事建议、批准以及监督经理的决策和行为;有利于激励方案的有效实施。三是会计信息有利于缓解逆向选择和降低流动性风险正如Amihud and Mendelson(2000)所证明的那样,公司证券的流动性影响公司的资本成本。流动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逆向选择成本,具体表现为买卖价差和市场效果成本。公司承诺及时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会降低普通投资者与同拥有更多信息的投资者交易而遭受损失的风险,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资本市场,最终降低了投资者的流动风险。流动性风险较低的资本市场能够促进高收益、长期(非流动性)的项目投资,如对能产生高收益的技术的长期的投资,而不要求个人投资者投入长期资金。因此,高度发展的、流动的资本市场有利于高风险、高收益、期限长的投资项目,从而促进资源配置,而高质量会计准则为资本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会计稳健性对会计信息资源配置功能的正面影响 会计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并经常被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会计稳健性能够通过限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选择、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成本等强化会计信息对资源配置功能的积极影响。具体来看:(1)在投资项目选择方面,稳健性的会计制度避免了把差的投资项目分类为好的投资项目,或者至少会减少差的项目被选择的概率(Smith,2007);(2)在会计信息的公司治理功能方面,管理层为了获得控制权收益,往往选择激进的会计政策高估现在以及过去项目的价值和盈利能力。在稳健的会计政策下,项目的损失会被及时确认,因而在投资之前管理层就知道项目的损失需要在他们在任期间被确认,那么他们投资于负的净现值项目的动机就会被降低(Watts,2003a,b;Roychowdhury和Watts,2007;LaFond and Roychowdhury,2008),投资之后也会促使经理及时采取措施,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如提前终止投资项目。另一方面,会计稳健性及时将投资项目的坏消息传递给债权人及股东,促使债权人及董事会及时对投资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的补救措施,避免更大损失的发生;(3)在会计信息降低融资成本方面,稳健的会计制度会使借款企业更容易触犯基于会计信息的债务契约,能够更快地向债权人传递坏消息,引致更早的(技术性)违约,从而使债权人更可能在借款企业完全崩溃之前收回欠款(zhang,2008),这意味着会计稳健性更好地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会计稳健性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性质,使得债权人在贷款前非常关心借款企业的会计稳健性,并对会计稳健性定价,从而使会计稳健性程度高的公司承担较低的融资成本。
(三)会计稳健性对会计信息资源配置功能的负面影响 会计稳健性也可能对会计信息的资源配置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稳健会计的结果就是资产负债表上的净资产的持续低估以及对于亏损更为及时地确认。当财务报表延迟好消息确认的时候,账面的负债比率(负债/资产)被系统地高估,而净资产也被系统地低估。如果债权人不能够识别会计稳健性,高的负债比率以及低的净资产一定会降低债务企业的信贷等级,降低企业的融资能力。因此,会计稳健性是否能够真正降低债务契约成本,还要看债权人是否能够识别债务人的会计稳健性,即在签订债务契约时及以后调整债务人财务报告,以消除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从债权人的角度来看,会计稳健性在债务契约期间有利于债权人的监督,并提高了债权的预期价值,因而他们不会去消除债务人财务报告的稳健性倾向,而且在签订债务契约之前,将会计稳健性对财务数据的影响消除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lee Jimny,2010)。因而,实际上债权人更偏好用直接的账面信息订约,从而会计稳健性会提高债务融资成本。会计稳健性对于收益确认要求更高的可验证性,可能使有限任期的管理层放弃对长期来看能为股东创造价值的项目的投资。原因是当收益可以被确认时,对此项目负责的经理可能已经离职了。即使经理能够等到收益确认,也会因为经理对于未来收益要求的贴现率高于公司的必要收益率,从而对股东来说有价值的投资项目对于经理毫无吸引力。
综上所述,只要有债务契约和报酬契约,会计稳健性就会存在。但会计稳健性在实务中长期存在的事实并不仅仅从其需求角度得到解释,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更重要。由于会计稳健性对会计信息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因而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正确评价会计稳健性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投资一直高速增长,投资率也处于上升趋势。较高的投资率当然有积极合理的一面,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较低的投资率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同时过高的投资率也可能会带来“投资过热”的问题,降低经济发展的质量。在微观层面上,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往往处于所有者缺位状态,管理层在谋取控制权私利方面较少受到阻碍。因此,尽管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倾向于弱化、甚至是消除会计稳健性,但是考虑到我国企业过度投资较为严重,同时公司治理水平较低,会计稳健性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引入公允价值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会计稳健性的积极的经济后果。为了避免会计稳健性对企业融资成本的负面影响,需要健全和完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系统的市场基础设施,为稳健会计政策的应用创造有利环境。包括存在大量的具有职业能力和独立性的注册会计师,以可靠地保证财务报告质量;改革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和治理机制,以创造对稳健会计信息的真正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队伍,促使参与市场信息从而对稳健性定价,以避免稳健性对融资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1]Basu.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
[2]Sterling RR.Conservatism: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valuation in traditional accounting.Abacus,1967.
[3]Watts,R.L..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Accounting Horizons,2003a.
[4]Watts,R.L..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I:Evidenceand Research Opportunity.Accounting Horizon,2003b.
[5]Beaver W.H.,Ryan S.G..Conditional and Unconditional Conservatism:Concepts and Modeling.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5.
[6]Kwon Y.K.,Newman D.P.,Suh Y.S..The Demand for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for Management Control.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1.
[7]Chen Q,Hemmer T,Zhang 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incentives for earnings management.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6.
[8]Smith M.J..Accounting conservatism and real options Herd behavior and investment.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2007.
[9]La Fond R.,Watts R.L..The information role of conservatism.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
[10]Zhang,J..The Contracting benefits of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to Lenders and Borrower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