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小说钩沉》成语研究

2013-04-02 06:08:59刘萌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成语小说

刘萌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成语,顾名思义,指语言中经过锤炼的一种现成的短语,是语言文化的精华。中国五千多年的语言文化发展中,产生了大量成语,对成语的有效运用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古小说钩沉》主要辑录了中古时期36种散佚的小说,包括《青史子》《裴子语林》《郭子》《笑林》《俗说》《小说》《幽明录》《汉武故事》《妒记》《冥祥记》等。上述小说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运用了一定量的成语,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管窥中古时期成语的结构特征、深层意义和文化内涵。

一、《古小说钩沉》中成语的类型

《古小说钩沉》共涉及49例成语,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大体将其分为两类,分别为:尚未定型的成语20例和已经定型了的成语29例。

(一)尚未定型的成语

成语或由人们口头习用而来,或有一定的出处,都是语言文化的精华,经由后人的不断流传,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格式运用于表达和交际中。《古小说钩沉》辑录了数千条轶文故事,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经典,其所录属于俗文学范畴,流传于大众之口,为成语的形成提供了素材。例如:

(1)掷果潘安。语本《裴子语林》:“潘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后人便据此提炼出“掷果潘安”这一成语,用以形容为女子所爱慕的美男子。

(2)日近长安远。语本《裴子语林》:“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乃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便用“日近长安远”表示远离帝都,虽一心向往却不能到达的意思。

(3)金屋藏娇。语本《汉武故事》:“汉景皇帝王皇后内太子宫,得幸,有妊,梦日入其怀。……数岁,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于是这一故事就被人们精简为“金屋藏娇”,用来表示用华丽的房屋让所爱的妻妾居住,或用来形容筑香巢,娶小纳妾之事。

以上三则成语都是根据《古小说钩沉》所收录的经典故事经世提炼而来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出自《裴子语林》的“驴鸣犬吠”(比喻文章写得拙劣)、“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出自《郭子》的“吴牛喘月”(比喻因见到曾经备受其苦的类似事物而产生疑惧)、“引人入胜”;出自《俗说》的“点睛之笔”;出自《小说》的“忘年之交”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古小说钩沉》中找到一些处于过渡阶段的成语,它们还没有完全定型,或者可以分开使用,或者其中的某些用字可以被近义语素替换,或者成语各项成分的语序可以颠倒。例如:

(4)中规中矩。语本《青史子》:“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步环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中规”“中矩”本来都指合乎规矩,后来为了加强表现力,达到“以偶为佳”的审美要求,便将两者合而为一,形成“中规中矩”这一四字格的形式。

(5)深不可测。语本《小说》:“嵩高山北有大穴空,莫测其深,百姓岁时,每游其上。”这里用“莫测其深”来表示无法测量的深度。后来《幽明录》加以引用:“耒阳县东北有芦塘,淹地八顷,其深不可测。”又,“巴丘县自京岗以上二十里,名黄金潭,莫测其深,上有濑,亦名黄金濑。”“莫测其深”和“深不可测”都曾被使用,只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只有“深不可测”被作为成语固定下来。

(6)凄风苦雨。语本《小说》:“袁安为阴平长,……安乃推诚洁斋,引衍贬己,至诚感神,雹遂为之沉沦,伏而不起,乃无苦雨凄风焉。”后世将其中的“苦雨凄风”作了语序上的变动,定型为“凄风苦雨”,用以指天气恶劣或者处境凄惨。

类似尚未定型的成语还有“空谷白驹”(《裴子语林》引“空谷之白驹”,意指不能任用贤能,尚未固定)、“残羹冷炙”(《郭子》作“残盘冷炙”)、“龙鸣狮吼”(《小说》作“龙鸣虎吼”,指雄浑低沉的声音)、“迫不得已”(《俗说》作“逼不得已”)、“悲不自胜”(《述异记》作“哀不自胜”)、“不可胜数”(《幽明录》作“不可胜计”,《冥祥记》作“不可称计”)、“焚香礼拜”(《冥祥记》同时引“焚香礼拜”和“礼拜烧香”)、“泪如雨下”(《旌异记》作“泪下如雨”)。

(二)已经定型的成语

同样,《古小说钩沉》中亦引用了一部分已经定型的成语,实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例如:

(7)过庭之训。语出《笑林》:“甲父母在,出学三年而归,舅氏问其学何得,并序别父久。乃答曰:‘渭阳之思,在于秦康。’既而父数之:‘尔学奚益?’答曰:‘少失过庭之训,故学无益。’”“过庭之训”指的是父亲的教诲,出自《论语·季氏》,这里婉曲地表达了甲对缺少父亲教导的责让。

(8)国破家亡。语出《妒记》:“桓大司马平蜀,以李势女为妾。……乃徐下地结发,敛手向主曰:‘国破家亡,无心以至今日;若能见杀,实犹生之年。’”“国破家亡”指国家的颠覆,家庭的毁灭,道出了李势女的爱国情操。

(9)刀山剑树。语出《幽明录》:“康阿得死三日,还苏,……凡见十狱,各有楚毒,狱名,‘赤沙’,‘黄沙’,‘白沙’,如此‘七沙’,有刀山剑树,抱赤铜柱,于是便还。”“刀山剑树”,佛教用语,现比喻十分艰苦的境地。

此类成语还有《裴子语林》中的“绝妙好辞”(《小说》中亦引)、“华亭鹤唳”(比喻遇害者生前所依恋的景物,《小说》亦引)、“安国宁家”、“悬河泻水”(比喻说话滔滔不绝或者文辞流畅奔放)、“兰摧玉折”(比喻贤能或纯美的人不幸早死);《郭子》中的“登峰造极”(《小说》中亦引);《小说》中的“勇者不惧”、“焚书坑儒”、“千秋万岁”、“席不暇暖”(比喻为处理事务而匆忙奔走)、“如履平地”;《列异传》中的“干将莫邪”“天下无双”;《灵鬼志》中的“所向披靡”;《祖台之志怪》中的“位极人臣”;《幽明录》中的“穿文凿句”“后会无期”;《汉武故事》中的“千门万户”“酒池肉林”“无所不为”;《妒记》中的“儿女成行”;《玄中记》中的“无所不至”;《宣验记》中的“亡魂丧胆”;《冥祥记》中的“死而复生”、“天堂地狱”(佛教用语,比喻幸福和苦难两种境地)、“肝胆涂地”。

二、《古小说钩沉》中成语的基本特征

《古小说钩沉》中成语凝练简洁,结构已经相当完备,是成语成熟于中古时期的力证,同时,这些成语的语法功能都已经相当灵活,可以作不同的句子成分,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中古时期文化的多元性。

(一)言约义丰

成语往往凝聚了表面和实质的双层的意义,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刘叔新指出:“成语的重要特征,是表意的双层性:字面的意义具有形象比喻作用或使人联想的作用,透过它曲折地表现仿佛出于内层的真实意义。”①这使得成语的应用具有言约义丰的修辞作用。对《古小说钩沉》中出现的49例成语进行分析,亦是如此。其中《小说》有一段描写陈仲举礼贤下士的片段:“陈仲举雅重徐孺子,为豫章太守,至,便欲先诣之。主簿曰:‘群情欲领府君先入拜。’陈曰:‘武王轼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席不暇暖”出自《文子·自然》:“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非以贪禄慕位,将欲起天下之利,除万民之害。”据此来形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匆忙奔走。在这里表示求贤若渴的程度,保留了“席不暇暖”的历史内涵,言约义丰,使得对方可以通过此成语的表层意思来体会蕴藏着的深刻内涵。同时,这还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汲汲于贤才的态度外化为带有一定动作的形象画面,生动而又具体。高度凝练的成语符合交际的简洁性要求,所以成为汉民族语言的一朵奇葩。

(二)结构完备

对《古小说钩沉》中的成语进行结构划分,可以看到,至中古时期,成语的结构已经相当完备,除了四字格的基本形式,还包括“日近长安远”和“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这类五字格和八字格的成语。其中的四字格成语结构基本上涵盖了各种类型,大体确定了成语的结构范围。例如:

联合型:安国宁家 登峰造极 焚书坑儒 兰摧玉折 国破家亡 残盘冷炙 凄风苦雨 刀山剑树 酒池肉林 千秋万岁 干将莫邪

主谓型:悬河泻水 儿女成行 肝胆涂地 后会无期 天下无双 所向披靡 席不暇暖

偏正型:绝妙好辞 过庭之训 点睛之笔 不可胜计 华亭鹤唳

述补型:逼不得已 悲不自胜 深不可测

述宾型:位极人臣 无所不至 无所不为

连动型:死而复生 焚香礼拜

兼语型:引人入胜

比况型:如履平地

可以说在唐朝以前,成语的结构就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而且这些结构自中古确定以来就基本上被后世所沿用。成语作为一个整体,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语法的结构形式,为我们研究汉语语法结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三)功能多样

《古小说钩沉》中成语的语法功能多样,同实词一样,可以充当句子的某些成分。经过对书中所涉及的成语的考察,我们发现,这些成语在句中可以充任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以作谓语和宾语情况居多。

作谓语,例如:

(10)力士亡魂丧胆,人皆仆地。(《宣验记》)

(11)人问其故,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裴子语林》)

作宾语,例如:

(12)光禄王蕴指厅前擗曰:“我尝在下,得残盘冷炙。”(《郭子》)

(13)须臾进,自云郑玄,责之曰:“君年少,何以轻穿文凿句,而妄讥诮老子邪?”(《幽明录》)

作主语、定语和状语的例子较少。例如:

(14)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列异传》)

(15)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宁家之术,而反作儿女相问?(《裴子语林》)

(16)子见嵩岱之松柏,……千秋万岁,不逢斧斤之患。(《小说》)

此外,还有相当比例的成语作小句。例如:

(17)王公不能久堪,乃密营别馆,众妾罗列,儿女成行。(《妒记》)

“儿女成行”在这里直接承担意义,单独成句。由此可见《古小说钩沉》里的成语不论结构如何,都与词的功能相差无几,用法已经相当灵活。

(四)文化多元

词汇或多或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行的路前进。成语作为语言文化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华文化。通过透视《古小说钩沉》中成语的文化内涵,可以管窥中古多元的文化特征。

首先,《古小说钩沉》中有一部分成语带有修齐治平的思想,这与华夏民族追求家国安宁的思想密切相关。特别是上古至隋朝这一时期,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战争必然多于和平,人们便开始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这一追求在《古小说钩沉》中便通过一系列的成语表现出来,例如“过庭之训、勇者不惧、空谷白驹、安国宁家、苦雨凄风、席不暇暖、兰摧玉折、位极人臣、国破家亡、日近长安远”等。

其次,《古小说钩沉》中品评人物和文章的成语也占相当比例,例如“中规中矩,悬河泻水,掷果潘安,登峰造极,忘年之交,驴鸣犬吠,绝妙好辞,点睛之笔,穿文凿句,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等,而这些成语都与魏晋时期的特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黑暗,隐逸和清谈之风大盛,大批文人不再过问世事,开始品评人物及其作品,更加注重精神的自由。《古小说钩沉》中带有品评意味的成语具有崇尚真性情、悠游天地的意蕴,恰好记录了这一历史文化现象。

再者,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并且逐渐兴盛,汉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佛经的翻译使得大量佛教词语进入汉语,表现在词汇方面就是大量佛教词语被吸收利用,演化为成语。如《冥祥记》和《旌异记》等完全就是宣传佛义的作品,其中也必然会使用一定的佛源成语,如“刀山剑树”“天堂地狱”以及“焚香礼拜”等,显现了执着信仰、虔诚修德的佛家文化。由此可见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承载者,成语则是文化浓缩于语言的纯粹表征。

三、结语

在《古小说钩沉》中,不论是尚未定型的成语还是已经定型的成语,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成语作为既定的语言事实,必定要受时代的约束。纵观《古小说钩沉》,《青史子》中出现了未定型成语1例;《裴子语林》中出现了未定型成语5例,定型成语6例;《郭子》中出现了未定型成语2例,定型成语2例;《笑林》中出现了定型成语1例;《俗说》中出现了未定型成语2例;《小说》中出现了未定型成语3例,定形成语9例;《列异传》中出现了定型成语2例;《述异记》中出现了未定型成语1例;《灵鬼志》中出现了定形成语1例;《祖台之志怪》中出现了定型成语1例;《幽明录》中出现了定型成语3例;《汉武故事》中出现了未定型成语1例,定型成语3例;《妒记》中出现了定型成语2例;《玄中记》中出现了定型成语1例;《宣验记》中出现了定型成语1例;《冥祥记》中出现未定型成语1例,定型成语3例;《旌异记》中出现了未定型成语1例,定型成语1例②。不难发现,越是年代久远的小说轶文,越是多出可被提炼加工的经典故事,越能自创新成语,或许在引用成语的时候并没有严格的规范,结构也很不固定。而年代靠后的轶文故事中,自造成语的数量有所减少,一般多是引用前世已经产生的成语,而且结构也越来越规范,基本上都已经定型。

成语的结构和意义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古小说钩沉》中大量尚未定型的成语说明成语的结构会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内部的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当然,成语的意义也并非永远固定不变的,成语的意义和色彩在袭用的过程中都可能发生改变。例如,“无所不至”出自《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本指什么坏事都能做出来,可《玄中记》中有“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引用“无所不至”时却摈弃了本义,只取字面意思,并且其色彩也发生了变化。

总之,从数量、结构、功能、文化等各个层面,《古小说钩沉》所涉及的成语都体现了上古至中古时期成语发展的一般特征。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成语具有词汇开放式的特点,从各个历史时期吸纳典型的习用俗语,并对其经典的轶文故事进行加工提炼,创造出新的成语,所以成语词典所收的成语才会日趋增加,《汉语成语大全》所收成语已达到四万例之多。同时,在成语的使用过程中,会有常用和非常用的区别,也往往是那些常用的成语,意义和结构会在袭用过程中发生一定的变化。

注释:

①转引自卢卓群:《十余年来的成语研究》,《语文建设》,1993年第7期,第7-8页。

②《古小说钩沉》引用成语时存在重复使用的情况,不能以其出现的次数叠加求其总量,实际成语数量为49例。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梅萌.汉语成语大全[K].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

[4]王建军.中古成语的历史地位和发展动因[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5-68.

[5]莫彭龄.试论“成语文化”[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3):66-70.

[6]莫彭龄.成语全息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64.

[7]卢卓群.十余年来的成语研究[J].语文建设,1993(7):7-8.

猜你喜欢
成语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看图猜成语
看图猜成语
拼成语
意林(2016年21期)2016-11-30 17:32:21
猜成语
明代围棋与小说
西南学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28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百花洲(2014年4期)2014-04-16 05: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