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祎程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和谐化设计,即设计在处理人、产品和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时,使各个对立因素在动态的发展中求得平衡,并将具有差异性,甚至矛盾性的因素互补融合,构建成一个有机的、协调的整体,最大化地满足人们之于功能和情感的双重需求[1]。就是要实现艺术设计成果与社会、自然的和谐,使它不仅服务于人类的物质生活,也为自然、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服务。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怎样按照那些已证明是互利的方式去调和各群体的差异”[2]。然而,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却在某种程度上打乱了艺术设计的和谐性。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及快速城镇化的形势下,设计的趋同性,伪现代、伪传统的现象还是在很大范围内存在着。
笔者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和谐化艺术设计原则,以南京部分城市广场景观小品的设计为例,提出调节矛盾、完成景观小品设计的方法与思路,以期为建设生态化、和谐化城市提供借鉴。
城市广场好比是城市空间的客厅,理应是一个既紧跟时代脉搏,又表征各地不同文化特征和满足民众需求的开敞式空间,而景观小品则是这个空间中的点睛之笔。
所以,从宏观因素分析,景观小品首先应与城市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广场的外部要素和谐共生。为此,我们提出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景观小品和周边文化环境的契合,另一方面是景观小品与本身地形、地势的巧妙融合。
我们以南京市汉中门广场为例说明景观小品和周边文化环境的契合。汉中门广场是个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广场,广场围绕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城门——石城门而建,可以说是六朝古都南京悠久历史文化丰厚积淀的缩影。依从和谐化设计的原则,景观小品和周围古建筑遥相呼应。南唐时期的古石城门、古井遗址和新设计的石灯笼、石鼓凳、卵石组成的市徽图案地面铺装、记事碑等环境艺术小品和谐共生,共同表征着连绵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尽管六朝古都已是高楼林立、日益繁荣,但置身汉中门广场,仍然可以感受到超越时空的历史韵味。对称的下沉式广场、田字分布的绿地、相互呼应的艺术小品,汉中门广场可以说做到了空间环境和艺术设计的完整统一,避免了先完成建筑,再考虑活动空间,最后安插艺术小品,使得景观小品完全成为一种摆设的误区。在此,“因地制宜”已不仅仅是设计者空洞的口号,而是他们从整体出发,根据周边环境明确文化内涵,充分考虑人的环境行为心理,使景观小品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的具体实践。
此外,南京鼓楼广场的设计则充分表现出景观小品与地形、地势的和谐化。鼓楼广场原有地形在一、二期工程交接处有一个2.8 m 的高低落差,这也在当时成为了二期规划的设计重点。原有地形产生的陡坎被设计成宽度24 m 的半圆形瀑布水池,上部带状,下部半圆,喷泉与彩灯交相辉映,让这片城市绿地充满了新鲜的活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鼓楼广场二期工程的百姓满意度是相对比较高的,这一景观小品的设计可以说也是个亮点,它巧妙地利用原有地形条件,创造出和谐而又不乏自身特色的景观,使景观小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城市广场的景观小品属于“公共艺术”的范畴,“一个艺术作品,他的本身不过是一个片段。艺术家的表现必须有观赏者的概念来补充它才能完成。”[3]也只有这样,景观小品才能实现与直接欣赏者、使用者的积极互动。否则,就如某些垃圾箱的设计,只考虑造型美观,造成投掷口过小或不方便清理,垃圾无法被扔进垃圾箱而堆积在投掷口或路面上的尴尬。或者如某广场的地灯,它被掩藏在小石块的侧面置于路面,常会绊倒行人。那些没有与人实现互动的景观小品是难以被人们接受,成为完整意义的公共艺术品的。
广场上的人是广场内部的第一要素,为实现景观小品与公众需求的良性互动,首先,公众参与设计的评估过程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比如,南京北极阁广场的改造项目不仅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更是向市民公示设计方案,接受广大民众的建议。用纳税人的资金,接受纳税人的建议,创建纳税人接受的公共艺术,作品也由纳税人共同维护,如此良性循环。其次,设计师要遵循实用性、安全性、便利性原则进行设计、装置。现代设计将科学进步与艺术、技术及人性有机地结合,实现了设计品结构、功能和愉悦的多元统一,即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强大、使用更方便,使用者更舒心愉悦[4]。比如除了座椅的高度适宜,很多广场中的植坛也都按人体尺度设计成30~40 cm 高的矮墙,并以磨光花岗岩饰面,自然也就有很多市民在此休闲小憩。以南京五马渡广场为例,广场西北侧一角的一组石碑小品,以黑色整石为基座,上面印有南京建都的几个朝代的地图与文字说明,石碑表面与水平方向呈30°夹角,高度适宜,为人的阅读提供方便。
为实现广场内部要素的和谐还要重视景观小品与景观小品的呼应与协调。以户外休闲座椅为例,放置地点、数量以及放置方式都需要考虑。放置得过于分散将造成资源的浪费,从而降低使用效率。在尽量避免面对面地放置的同时,如果必须要放置成面对面的形式,可以考虑将其成角布置,以90°至120°之间为宜。这个角度可以让人们非常自然地进行交流,如果不愿交流,从尴尬中解脱出来也较为方便。
景观小品的和谐化设计是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景观小品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自己的语言和法则,主要表现在形态与功能、材质与装饰、材质与功能、绿化与硬化等方面的和谐。
首先,以地面铺装为例说明形态与功能的有机联系。在铺装衔接方面,花岗岩和卵石的衔接,卵石面要求低于石材面并保持收边的平整度;在不规则碎拼的做法中,板材也有尺寸均匀、缝宽一致、不出现锐角的客观规律。这些规范要求提升了景观小品设计的科学性,也使景观小品在个体以及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方面更加符合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多方面需求。
其次,选择合适的材质才能表达适宜的装饰性和功能性。不同的材质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设计师往往采用玻璃、钢材等材料来表达现代化科技气息,而用木材、竹材、天然石材表达自然、古朴、人文关怀等。根据广场主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表现恰当的装饰性,并在景观小品个体的材质搭配上有所讲究,是设计出合理、出众的景观小品的必然要求。此外,根据南京地属南方,炎热多雨的地域特性,在一些景观小品的选材上要注意防雨、防锈,注意景观小品的维护和功能性,并且多采用冷色调的主色调为宜,使人在炎热的天气也能从心理上感受一丝凉爽。
最后,我们以南京鼓楼广场的地面铺装为例来说明绿化和硬化的和谐。鼓楼广场最东面的地面铺装呈现花瓣的形状布置卵石步道,这部分花样规则碎拼严格按照石材、缝宽、尺寸搭配的客观要求,使成活的效果繁复而不杂乱,卵石和草坪以及草坪上盆花组成的艺术小品和谐统一,人们漫步其中,更加接近绿色,亲近自然,达到返璞归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效果。
和谐化艺术设计要求设计者有多学科的知识技能背景,它是设计者应该追求的目标,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设计者首先应有这样的理念:从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到微观因素考虑与景观小品的有机联系。设计不是“因为这里有人要休息,所以就放一张椅子”、“因为这种材料还多余,所以就把它安在这里”这么简单,而是有计划性地协调景观与人、景观与景观之间的联系,处理景观小品个体中各部分和谐的问题。
有序的城市文化与精神,将最终会形成城市甚至国家的性格和表情。一个城市应该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梦想,那种超越了功利、物质的、纯粹精神的伟大梦想,有时它就通过城市广场的系统化设计来表达。我们不能因为景观小品的体量小而忽视其设计的和谐性,而应该合理安排各种要素,从而用艺术设计的视觉缔造一个更加宜居、和谐、具有独特文化气质的温情之城。
[1]肖世扬,苏娜娜,汤红艳.和谐美在产品设计中的艺术表现[J].艺术与设计,2007(7):98-100.
[2](美)E·拉兹诺.进化:广义综合理论[M].闵家胤,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3](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盛忠谊.论艺术设计的和谐本质[J].艺术与设计,2010(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