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生华,蒲毅斌
(1.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系,重庆 400067;2.重庆潼南教师进修学校,重庆 402660)
根据2012 年5 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大约有2.5 亿农民工,跟随他们一起进城读书的子女约5500 多万[1]。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读书给城市和农村社会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篇文章中进行了分析(见《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 年第1 期)。本文将从另一个视角,根据近年来媒体的报道和我们的调查,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读书引发的教育新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大量涌入,必然要占用学校资源。由于任何一所学校的现有资源都是按预定规模配置的,当农民工随迁子女突然大量涌入时,几乎所有接纳学校都无法解决办学资源紧张的困难。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面临五大难题,首当其冲就是城市教育资源紧张。城市教育资源供求不均衡,富余校舍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而农民工聚居的城乡接合部校舍十分短缺。此外,农民工聚集城市在资金、土地和师资方面面临很大压力。据广东省统计,如果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每年增加25 万人,未来5 年共需增加125 万个学位,按生均用地12 平方米计算,需新增土地供给2.25万亩。在非户籍常住人口集中的珠三角地区,教育供求矛盾非常突出。[2]
据2010 年9 月1 日《大连晚报》报道:大连市甘井子区半数小学农民工随迁子女占学生总数的一半,给教学带来许多新问题。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了使子女进城读书,到房地产价位相对低廉的南关岭地区、辛寨子地区租房,致使甘井子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数量急剧增加,直接造成了学校校舍的紧张,教室、教学设备、图书等明显不足。据甘井子区教育局的统计显示,全区三分之二的学校出现了大班额,有的班级已超过60 人。特别是辛寨子和南关岭地区的学校更是拥挤不堪,辛寨子中心小学不得不把室内的卫生间改成了教师办公室,而把教师办公室腾出来当教室。砬子山小学也是把教师办公室腾出来做教室,前革小学、小辛寨子小学部分实验室都改做了教室,全区有三分之一的学校存在挤占办公室、专业教室的问题。[3]到了2011 年,大连的问题仍然严重,《半岛晨报》报道:据大连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9.8 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1.3%。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大量涌入,直接造成了学校校舍的紧张,专用教室、教学设备等明显不足。[4]2011年9 月1 日开学,上海市闵行区教育资源也十分紧张,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该区不得不采取扩大班额的办法。
根据我们调查,教育资源紧张还包括另一层意思:即让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好学”的优质教育资源紧张。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的不断努力,农民工子女“有学上”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上好学”的迫切愿望依然没有得到满足,优质教育资源紧张,导致农民工家长也开始择校,造成一些学校资源更加紧张。
因此,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大量涌入,全国各地城市学校都存在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造成了城市教育的不公平,形成了新的社会矛盾。
我们调查发现,过去农民工进城打工,为了照顾孩子,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城里读书。而近年来,许许多多的农村家长是为了让孩子接受城市的优质教育,特地进城打工。这前后观念的转变,造成了大量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涌进城市。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媒体的相关报道,有的农民工带一个孩子进城,有的带两三个孩子进城,最多的带了六个孩子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只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根据国家“两为主”等政策,流入地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就必须与城市孩子一样接收他们入学。而流入地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等,都是按学校“原定规模”配备的,根本不可能考虑到现今大量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要进入本校读书而进行“预见性”的“储备”。学校没有“预见性”资源储备,按相关政策又必须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读书,城市学校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大多数学校的办法就是扩大班额。
根据我们的调查,全国众多的城市众多的学校都是这样解决的!于是“大班额”现象产生了,并且在全国各个城市学校都越演越烈。学生“大班额”,教师自然超负荷,身心疲惫,苦不堪言。
根据我们调查,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读书,全国大多数城市都是本着“就近上学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以分散上学为主”(即分散插入城市学生班上)原则执行的;有些城市则是在“三为主”的同时,也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单独”设校,即定点学校,包括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根据我们调查,无论是“插班”,还是“定点学校”,只要有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教学质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
先从“插班式”来看。大量事实表明,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差,学生学习成绩也就差,转入城市学校插班读书后,往往要拉城市学校教学质量的“后腿”。小学,主要是语文、数学、外语学科拉“后腿”;初中,主要是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学科拉“后腿”。虽然老师也会千方百计为农民工孩子补课,但其效果始终是有限的,何况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他们不仅要关照个别的农民工子女,还得要关照更多的城市学生。这样,农民工孩子与城市孩子的学习成绩,从总体上来看,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从学校教学质量考核指标的“及格率”、“平均分”、“优生率”、“升学率”来看,都要受到影响,导致了班级学习质量下降。
再从“定点学校”来看。2012 年7 月5 日,我们在重庆市主城某区某校调研发现,该校是公办学校,分两个校区,本部有少量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插班学习;分部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定点学校。分部领导、老师都由本校指派。从2012 年6 月重庆市初三学生毕业升学考试情况来看,本部708 名毕业生,考上市联招高中的582 人,占82.2%;其中考上市重点高中195 人,占27.5%。分部189 名毕业生,考上市联招高中的91 人,占48.1%;其中考上市直属重点高中15 人,占7.9%。而就在本部,农民工随迁子女多的班,比农民工随迁子女少的班,其每科平均成绩要低10 分左右。
上述案例,无论是从考上市联招的比例来看,还是考上市重点高中的比例来看,同样的领导管理,同样的老师教学,教出来的学生成绩怎么差别就这么大呢?答案很显然,一个是非农民工定点学校,一个是农民工定点学校。根据我们的调查,这绝对不是重庆市某区某校的个别情况,在重庆、在全国类似情况普遍存在。可见,只要有农民工随迁子女读书,学校、班级的教学质量就会下降,一定程度影响了城市教育的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大量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读书,许多农村中小学生源越来越少,甚至于“空壳”,造成了大量的教育资源闲置浪费。
据《2008 年陕西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报告:2008年,全年全省共有小学14185 所,比上年减少2131 所;在校生286 万人,比上年减少19 万人。榆林市在校生688809 人,比2007 年减少21663 人;全市1702 所学校,比2007 年减少了374 所。……很多孩子随着务工父母去城里读书,乡镇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造成了大量的农村教育资源浪费。又据2011 年5 月5日《榆林周刊报》报道:20 多名教师12 名学生。偌大的一个乡镇中学,三栋三层的教学楼,一栋教师办公住宿楼,两排宿舍,一个占地约百亩的大型操场,一个大型灶房。这是榆林某乡镇中学的全部教学硬件设备。2000 年左右,该乡镇中学初中三个年级就有1000 多名学生。现如今,人去楼空,全校小至六七岁,大到十五六岁,从幼儿园到初三,有在校学生12 名,教师20 多名,老师比学生多。一座座漂亮的教学楼如今已经很难听到读书声,一个拥有一千多名学生的中学,短短几年时间走向没落,变成了空楼……。[5]
2012 年5 月20 日,我们在湖北荆门市审计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农村中小学的资产闲置率一般都在30%左右,少数地方甚至达到40%—50%。更典型的是,2012 年5 月31 日《金陵晚报》报道:受城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地处偏远山区的(安徽)全椒县周岗初级中学初一年级目前只剩下一名智障学生。然而即便如此,该校初一年级的7 名老师依然坚守岗位,每天按时为这一个学生上课。对于七个老师教一个智障学生的做法是否浪费教育资源,高校长称确实占用教学资源,但老师们真的不想放弃这个孩子。[6]调查还发现,除了校舍资源闲置浪费外,学校学生少,甚至“空壳”,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远程教育资源等等,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闲置浪费,给国家有限的、宝贵的教育资源带来损失。这在全国农村中小学也是普遍现象。
综上所述,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读书,不仅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新问题,造成了一系列社会新矛盾,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新问题。在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读书问题上,政府应该转换思路了。至于政府应该怎样转换思路,采取哪些符合国情、民心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另文讨论。
[1]代祥,李志友.教育财政公平与农民工子女教育机会均等[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2]雷万鹏.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区域教育规划[N].中国教育报,2009-02-28.
[3]梁红岩.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的资源性困局[N].大连晚报,2010-09-01.
[4]满文飞.大连教育资源“困局”:教师腾出办公室当教室[N].半岛晨报,2011-07-16.
[5]轶名.陕西榆林生源越来越少,昔日校园变今日养鸡场[N].榆林周刊报,2011-05-05.
[6]洪唯.山区小学里的尴尬坚守:七名老师教一名智障孩子[N].金陵晚报,201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