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凡
(厦门大学 哲学系,福建 厦门 361005)
皮浪(Pyrrhon,公元前365 或360 年——公元前275 或270 年),爱利斯人,他是古希腊著名的怀疑派哲学家,由于他的怀疑主义思想相较其先驱者更彻底,又被认为是怀疑主义的创始人。据说,他原本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匠,于公元前344 年左右作为宫廷哲学家随着亚历山大军队远征印度,期间,他与当地僧人多有交往,对印度哲学有所了解,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回到故乡之后,他开始了宣讲自己思想的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吸引了众多拥护者,受到人们的尊重。他的一生并没有留下著作,只是由门人和朋友记录下他思想的只言片语,虽然这些言语都只是提出了一些怀疑论的思想,没有进行系统论证,也没有形成体系,但却可以说是古希腊怀疑论的开端。他的哲学以追求灵魂的宁静为终极目标,他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因为对任何一个命题我们都可以说出与之相反的命题。他认为最高的善就是不做任何判断的悬置判断,这样才能避免妄下断言,从而达到一种“活在当下”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恰恰是对事物更深刻的认识。坊间流传着很多关于皮浪的轶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有一次,皮浪在船上遇到风暴,同船的人都十分害怕,这时皮浪指着船上仍在安静吃东西的小猪说道: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像这只猪一样不动心。由此可以看出,皮浪的哲学是一种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蕴含比较深刻的人生哲理。
皮浪的这些哲学思想,不仅与他先天性格特点以及后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关,更与晚期希腊和罗马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皮浪所处的时代正是希腊城邦制瓦解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迫切渴望早日恢复宁静安定的生活。因此这时候的哲学家们开始转移目标,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如何获得生活的幸福这个问题上,而非追求真理。与此同时,罗马人的实用主义和东方的宗教思想开始侵蚀古老的、以追求真理为终极意义的希腊哲学。皮浪顺应这一时代潮流,贡献出一种符合当时社会情绪的哲学思想,他不拘泥事物的本真,教导人们不要一味地去追寻某种固定的目标,不要执着、更不要教条,在他看来追求绝对的真理简直就是徒劳的尝试、无聊的举动,他的哲学思想主要着重于人生意义层面的讨论,而不是事物本身。虽然现在看来皮浪的哲学思想带有一些消极的成分,但却是十分符合当时人们的心态,成为帮助人们挣脱烦恼,获得内心安逸和寻找幸福的一种工具。
根据皮浪的门人蒂蒙记述,皮浪认为人的一生要过得幸福,必须弄清楚三个问题:第一,事物的本性是什么?第二,我们对它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第三,我们采取的态度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这三个问题概括了皮浪怀疑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依次来看皮浪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回答。
第一个问题,事物的本性是什么?皮浪认为,我们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偏见来说明事物的真假,我们所能认识到的,仅仅是事物所呈现出来的现象,而它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它的真相和本质何在,这些完全是不可知的。皮浪的这种认识延续了智者学派的理论,是始于理性的视角,我们的确无法了解事物的本质,要想通过它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声音、影像、味道等要素去窥探它的本质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表象”所带给我们的看似真实的感受,都和我们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身体机能密不可分,而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身体机能都是有限的。皮浪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判断是武断。
第二个问题,我们对它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皮浪认为,哲学的意义在于追寻内心的宁静,而宁静由何而来?答案在于——“悬置判断”。悬置判断是一种境界,是在生活的体验中得出的。当人们希望依靠判断感觉和思想的诸对象之不同来获得宁静的时候,发现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好对判断悬而不决,而这时人们突然发现梦寐以求的宁静竟然随着这种“悬置”一起到来了。正如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在画麋鹿的时候,想通过红色颜料来表现出麋鹿的鼻子,但是怎么画都觉得不好看,于是他放弃了这个想法,他随手把沾满红色颜料的抹布扔在画板上,没想到正中麋鹿鼻子的部位,麋鹿栩栩如生的面部特征瞬间被形象地表现出来,孩子欣喜若狂。
第三个问题,我们采取的悬置判断的态度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皮浪认为,悬置判断的好处在于摆脱烦恼,获得宁静。那是不是成为皮浪这样的人就会完全摆脱烦恼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只能说皮浪的烦恼比普通人少一些,因为普通人在经历痛苦的时候,不仅仅在肉体或心灵上经历痛苦,同时又被一种认为这些痛苦本质上是“恶”的信念所折磨。而皮浪不存在这种多余的信念,因此不需要受双重痛苦的折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皮浪哲学的目的是追求内心的宁静,而在涉及不可避免的痛苦时,他的目的在于减轻痛苦。
皮浪认为悬置判断其实就是把事物对立起来,用事物的反面去驳斥它的正面,从而得出“没有所谓真相”的结论。悬置判断的方法主要有四个。
第一,是把现象和现象对立起来。比如,我们说一件衣服,在光线好的室外看时,它是蓝色的,在光线差的室内看时,它是灰色的。又如一个咖啡杯,当它被摆放在高高的橱柜上时,我们认为它是圆形的,可当它被拿到我们面前时,我们恍然大悟它原来是方的。在我们中国也有一首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同样是说明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看待事物的形象和感觉都不一样,因此对于“身在此山中”的我们来说,事物到底是什么样子,没有千篇一律的定论。
第二,是把思维和思维对立起来。比如,有人说上帝是万能的,我们为了质疑上帝是万能的,就问,上帝能否制造一个连他自己都搬不起来的石头。
第三,是把思维和现象对立起来。比如,有人为了攻击蝴蝶是飞行的,就说,蝴蝶是由毛毛虫变来的,毛毛虫是爬行的,因此蝴蝶也是爬行的。
第四,是把思维和过去或者将来的现象对立起来。我们没有办法驳倒一种理论,但是我们也可以这样讲,在这个理论完全确定之前,我们虽然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是其一直发挥着作用,与此情景相同,也许存在一种和此理论相反的理论,其后来被确立是极有可能的。比如,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皮浪坚持事物无所谓善与恶、美与丑,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因此皮浪对任何事物都不做判断,他的这种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主要有四种表达方式。
第一,不做断言的表达方式。这里所说的断言是指肯定和否定两种意思,比如“这是黑的”或者“这不是黑的”,皮浪拒绝肯定什么,也拒绝否定什么,对事物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因此不做断言是皮浪怀疑主义的表达方式之一。
第二,不做决定的表达方式。皮浪认为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因此对任何事物都不能做出决定,甚至对于“不做决定”这件事情也不能做出决定。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皮浪所说的“不做决定”并不是指不同意某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而是对自己当下心理状态的一种表达。当皮浪在说:“我对这件事情不做决定的时候。”意思是,他只是处于当下的心理状态,他既不否认也不肯定现在成为问题的这个事物。因此不做决定的表达方式即用简单却并不武断的方法描述出事物本来的样子,同时也表明了描述者自己“活在当下”的心灵境界。
第三,不做比较的表达方式。皮浪认为我们不能,也没有理由认定两种事物的优劣,每一个事物都有另外一个相反的事物与之对立,在这种情况下做任何判断都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停止判断,并将判断悬置起来,因此我们可以选择用“并不更加”作为它的表达方式。
第四,不可知的表达方式。皮浪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不可知的,但这种不可知同独断论者认定某种事物是不可知的意思不同,皮浪的不可知是一种心理状态,可以理解为,因为有第一种不做断言的表达方式,即我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知道什么,所以没有任何观点能影响我们的立场。
综上所述,皮浪怀疑主义的表达方式有一个要点,那就是,对所有事物的真实性都不做判断。因为我们所做的任何判断、任何断言和比较都有可能被其自身推翻,理由是它们也属于怀疑的范围之中,这种情况就如同手术中注射的麻醉剂,不仅麻痹了手术部位,其它的身体部位也会随之失去知觉。
可以说皮浪的怀疑主义思想是当时纷乱复杂的社会现状的产物,但这种产物也并不限于当时的环境,皮浪怀疑主义的核心部分是超越时代的。
第一,皮浪崇尚自我裁决,遵循自己的感觉。他的这种哲学态度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较传统独断论更为谨慎,它立足于现象,满足于现象,是另外一种追寻“善”的表现。皮浪怀疑主义的出现使独断主义在经验和逻辑方面的荒诞性暴露无疑,将独断主义的一切判断批驳为武断的见解,再通过“悬置”将其高高挂起。皮浪的这种强调主体自我判断的哲学思想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哲学主体意识的觉醒。针对独断论所强调的真理绝对性和普遍性,皮浪的怀疑主义从反面提出疑问,而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所涉及的真理标准、逻辑前提、感性与理性等问题,都有助于增进人们的思考能力,推动认识论的发展。
第二,如果哲学的目的之一是追求心灵的平静和生活的幸福,那么,皮浪的怀疑主义思想无疑在当时所处的那个社会动乱的时刻,给人们送来了一颗安心丸和一股可以让心灵宁静和平和的力量,使人们能够在乱世中求幸福,这也是皮浪的思想能吸引众多拥护者的魅力所在。
第三,从个人幸福的角度上看,皮浪的怀疑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个人内心世界的力量,它引导人们通过调节自己的内心来面对外部世界发生的种种变化,无论处于何种逆境之中,都能够在心灵上摆脱困境,达到一种“幸福”的境界。皮浪的这种幸福观,是一种具有独立意识的幸福观,他认为幸福不需要依赖任何人,也不需要考虑外部因素,幸福是个人修身养性的结果,只有通过自身漫长修心之路的锤炼,才能体会幸福的真谛。
皮浪的怀疑主义思想在对真理的理解和追求幸福等方面确实有很多独到之处,表达方式也十分精彩,为今后知识论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仔细思考其理论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第一,皮浪的怀疑主义思想虽然是以求得灵魂的安宁为目的,但总是让人感觉带有一种消极的情绪。皮浪认为,一切事物没有美丑,没有善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所谓的客观标准,所有的判断都是人主观感觉的结果,是不可靠的,所以在生活中不要做判断,只要遵从习俗就可以了。他的这种思想虽然从心理上免除了因为做了“不正确”的行为而自责的内疚感,但却流于表面,没有从深层次解决问题的内在矛盾。
第二,皮浪主张遵从自己的判断,在他看来,人们要想获得幸福,不需要依靠外部的环境,仅仅从个人的方面就可以获得,但是他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在其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了社会群体的个人,就失去了其为人的意义。因此,皮浪的怀疑主义多少带有一些颓废的色彩,是当时人们无法摆脱痛苦的社会现实,无奈之下只好从外界退回到内心的消极表现。
第三,皮浪的怀疑主义思想似乎进行得不够彻底,这可以从两个例子上得到证明,皮浪曾经因为一些小事恼火地怒斥他的姐姐,别人知道后批评他言行不一,他辩解说:男子不该对弱女子无动于衷。还有一次,当一只恶狗扑向皮浪,他立即吓得爬上了树,于是就有人嘲笑他坚持的理论上哪去了,皮浪却狡辩道:人的劣根性是很难完全铲除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皮浪的怀疑主义思想多少有些不现实的成分,就算是皮浪本人也很难将这种思想始终如一地贯彻到生活中。
[1][古希腊]赛克斯都·恩披里可.悬置与宁静——皮浪主义文集[M].杨适,张妮妮,卢海燕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91.
[2]陈嘉明.知识与确证:当代知识论引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徐向东.怀疑论、知识与辩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徐阳鸿.希腊怀疑主义独断论的诘难[J].现代哲学,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