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

2013-04-02 04:55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2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大学生

鲁 晶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21世纪,人类的步伐已经全面迈进信息时代,而网络则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预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1]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在使用网络的群体中,学生群体比例最大,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网络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网络不仅使得他们的知识视野得到拓展而且使得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然而大学生在享受着互联网带来正面作用的同时,却容易忽视了网络所带来的对传统道德的冲击,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已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表现

1.1 沉迷网络,造成身心伤害

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特别是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长期睡眠不足,焦躁多虑,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最终导致学业荒废,近年来高校学生退学或转学现象屡见不鲜;而有些大学生沉迷于网恋、交友,从心理学角度看,育少年过度上网交友将会导致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同时大学生的身心正处在成长发育期,思想和行为不稳定,缺乏辨别能力,在面对多元化的网络信息时,容易被不良的网络文化腐蚀.长期沉迷于网络,必然对大学生身心造成巨大伤害.

1.2 道德认识模糊

“很多道德行为的失范,不是出于道德上的故意,而是源于道德的无知与愚昧.”道德认识是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网络的开放性致使各种有用和无用、正确和错误的信息充斥其中,网络中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信息组织的无序性、随机性,使得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信息搜寻时,很容易陷入无从选择或迷失自我的境况,部分大学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是非、荣辱、美丑、公私等界限模糊,加之网络的虚拟性、缺乏道德约束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强烈冲击,这些因素致使大学生对网络的道德认识日益模糊.[2]

1.3 责任意识淡薄

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面对面的,人们的言行受到严格的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而在网络世界里,人们的交往则是在虚拟的空间进行的,因此网民们的行为和言语有了相对的自由.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上的活跃分子,一方面可以利用这样的自由平台发表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另一方面由于不受现实社会身份和规则的约束,大学生不自觉的放低自己的道德要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他们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可以肆意表现在现实社会中被压抑的“假恶丑”,于是网络言语谩骂、网络传毒、网路色情、网络黑客等违背道德甚至违背法律的行为就这样产生了.

1.4 情感冷漠

马斯洛的“金字塔需求理论”中,“社交需求”在人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是一种归属和爱,表示家人、朋友、同事对我们的认同.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情感交流,使得人们之间的情感得以维系.而在网络社会中,人际交往的传统方式被打破,人和人之间直接的情感交流被人和机器的交流所代替.网络成为人们发泄情感的渠道,有些大学生终日沉迷于网络,缺少去与家人、朋友、老师的沟通,使得家人之间、朋友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日渐淡薄,对他人漠不关心.一个人道德人格的形成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如果过分依赖于网络世界的人际关系,那么这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是缺失的,那么对于社会生活以及社会中的人群的冷漠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3]

2 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原因

2.1 大学生自身特点

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力军,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他们喜欢给自己贴上“个性”、“非主流”等标签,对待人和事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他们崇尚时尚,对生活充满了期待与好奇;他们充满活力,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关注;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决定其高于一般同龄人的敏锐和视野.这些特点反映出大学生独特的优势,但又暴露出他们自身的极不稳定性,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差,为他们以后的身心发展埋下隐患.[4]在这个特殊的网络群体中,上网已成为日常生活习惯,没有明确目的,在利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网络互动水平低,缺乏交流与分享意识,不利于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加之网络自律能力差,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中浏览不必要信息或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恋等.

2.2 网络自身特点

网络具有数字性、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在网络上我们看到的图像、文字及声音等信息都是以数字化的方式传播显现,包括网络的行为主体都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对这些“隐形人”我们很难确认身份.有一幅漫画很形象的描述了网络这一特性:一只正在操作网络的狗对身边的另一只狗说“在Internet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借助这种虚拟性,各种信息都可以被恶意篡改、传播.同现实社会相比,网络上的人们摆脱了传统“熟人社会”的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法律的约束相对更少一些.[5]因此,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完全自由不受限制的空间,网上人们的道德行为可以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更依赖于内心的自主和自觉.正是网络的这些特点,使人们所面对的道德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造成了网络空间中大学生种种道德缺失行为.

2.3 高校德育疏忽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方式主要是灌输式、单向式教育,即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修养课菏泽两门课程的设置,来考察和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一个人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需要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实践再到道德行为的这样一个过程.只通过教材的学习,没有道德品质的实践环节是道德意志的磨练环节是很难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即使是目前的“两课”教学,也存在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案例缺乏等问题,书本中关于网络道德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所以这样的课本教育的效果就进一步大打折扣.在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计算机知识培养与技术运用,并没有涉及网络道德教育内容.[6]

2.4 道德要求落后于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大多数的政策倾向于发展经济,在利益至上的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道德的规范作用日益减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一些消极思想不断滋生,传统的道德要求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秩序的不稳定必然导致道德约束能力减弱,道德缺失行为渐增.

3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中心调研组2010年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较为重视网络道德,在对“您觉得对网络道德进行规范有必要吗”的调查中,66.3%的大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而认为“没有必要”的大学生仅6.4%.可见,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网络道德的重要性,以及规范网络道德的必要性.因此,着力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营造积极健康的高校网络文化,已成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重要任务.

3.1 加大技术力量,强化网络管理制度刚性要求

大学生在通过网络发布信息时要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的同时,高校应加大技术力量的投入,通过技术手段规范网络信息的发布与传播,避免不良和有害信息进入校园网络.[7]从技术角度来说,首先,实行互联网实名制,对参与网络社会活动的每个人进行身份认证,如通过身份鉴别等技术的应用来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控制管理.其次,分级管理,后台管理系统通过对学校不同用户权限的设置来实现对来访和评论的管理,以提前拦截可预测的不良言论和违法行为.再次,高校网络管理部门应积极采取技术防范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严格控制不良信息的准入,对进入信息严格过滤,阻止不健康信息与学生接触.通过这些技术手段规范网络信息,优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洁净的空间.

3.2 培养大学生自律能力,实现道德素养自我提升

作为拥有高知识、高技能的大学生群体,他们不仅是现实社会各群体的重要一员,同时他们在网络社会中的言行以及所体现出的价值观都极大影响着其他群体.他们在网络世界里所呈现出的道德水平直接决定着现实社会的道德水平,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网络道德建设大发展之路.因此,大学生网络道德不仅可能引发社会问题.而且还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高网络道德最终途径是要依靠大学生个人自律行为,只有大学生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道德要求,并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网络道德规范才能落到实处,实现其价值.这种内化需要道德主体—大学生,借助于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以及网络文化的认知,自愿地认同网络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践行,从而把被动的他律变成主动的自律,把外在的网络道德要求变为内在自觉的行动.[8]一方面,学校和家庭作为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征和特点,结合大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的真实情况,多进行具有实践性和引导性的能引起大学生兴趣的网络德育活动,首先让大学生在思想上能够认同,然后大学生在日后的实践中能够不断的磨练这种道德意志,最终内化为所拥有的道德品格.同时,学校还要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做好校园网网络道德规范的宣讲工作,给那些自我道德要求低的同学以警示和提醒.另一方面,面对当前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社会,大学生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我并且提高分析和辨别各种网络文化真伪的能力.同时,大学生要合理利用网络渠道,抵制互联网带来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自己逐渐培养成新世纪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也要注意自己的“网络礼仪”,并将更多的闲暇时间分配给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同学和朋友.

3.3 以校园文化引导网络文化发展

把握营造校园网络文化的主导权,高校管网络理者,首先,应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当前,许多高校的校园网络所发布的信息偏向于新闻化和政治化,信息的内容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而校园网络上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和有关大学生专业研究方向的信息则较少.高校应该完善信息管理,多安装一些最新的软件以供下载和学习;定期向学生推荐一批好的网址,及时更新信息,为学生上网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其次,高校校园网络的管理者应主动营造校园网络的舆论热点,并积极引导校内的大学生关于当前校园热点和时事热点的讨论.开辟论坛,选择一些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现实问题的热点作为论坛主题按期讨论.然而,对于校园网络中的热点话题,高校网络管理者应注意对其进行管控和引导,避免不健康的负面信息的传播,对于已产生的不良结果及时消除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9]

其次,为了加大高校网络文化引导的有效性,高校管理者需要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全体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既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等物质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传统、校风学风、集体舆论等等.而网络文化具有随意性、虚拟性,传播速度快、便捷等特点.将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有效结合在一起,用校园文化来引导网络文化的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二者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10]学校应推行形式多样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如组织有关专家就如何利用网络这个主题为大学生开设课程,让大学生懂得如何挖掘互联网这个知识宝库.多开辟积极向上的网站,在网上多组织发布一些具有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不健康的负面信息的入侵.还应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活动.例如可以举办大学生电脑网络大赛、“网络创意大赛”等,使大学生们对网络的理解进一步深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

3.4 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协作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道德教育越来越趋向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协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加强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一项全民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因此,网络道德教育应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人的许多习惯和行为都是在家庭中逐渐养成的,因此家庭教育对提高网络道德素质至关重要.身教胜于言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向子女讲授网络知识,灌输网络行为和道德规范,可以潜移默化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由于大部分家长对网络道德缺乏了解,对子女使用网络比较担忧却爱莫能助.所以有关专业部门应发放大量手册对家长进行网络道德宣传和教育,动员和鼓励家长积极参加和践行相关网络活动,倡导家庭网络道德,让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家长帮助孩子抵御网络不良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承担了对青少年大部分的教育功能.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整个青少年时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度过,从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学校可以有效发挥主体作用,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

社会是青少年获取知识和经验的大课堂,青少年可以从中学习家庭和学校无法获得的知识.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所有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不能脱离社会.社会可以给青少年提供交往机会,开阔眼界,促进身心发展,同时也充斥了大量不健康的信息,阻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因此,社会各有关部门应大力宣传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宣扬优良传统道德,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保障,净化青少年网络空间.

在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对网络道德教育协作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补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始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4 结语

总之,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科学、合理、有效的使用网络,推进网络道德和网络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们应认识到,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长期有效的落实.

〔1〕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84bc25e919e8b8f67c1cb938.html,2011.5.21.

〔2〕王迎春,姜群英.试论网络社会道德特点及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8(5):27-30.

〔3〕赵爱芹.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 [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1):208-210.

〔4〕郑冬梅.浅论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然性与重要性[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2):47-49.

〔5〕马秋英.浅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3):60-61.

〔6〕刘军,吴瑶瑶.浅论大学生网络道德[J].今日科苑,2009(14):211.

〔7〕强伟,谭振平.试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71-72.

〔8〕干理.浅析电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3):78-105.

〔9〕张彦.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4):39-40.

〔10〕刘晓芸.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中国市场,2008,(9):134-135.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大学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