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生工作和学风建设

2013-04-02 02:54徐利颖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3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风导师

高 飞,徐利颖

(1赤峰学院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赤峰学院 学生工作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生工作和学风建设

高 飞1,徐利颖2

(1赤峰学院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赤峰学院 学生工作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学分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学年制条件下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工作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学风建设上,要建立和完善导师制,发挥教师示范作用;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严明考试纪律,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学分制;学生工作;学风建设;个性;创造能力

学分制是一种源于德国、发展成熟于美国、被世界普遍认可、多数国家和大学实行的先进的人才培养制度.其核心理念就是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为主体.他打破了传统的修业年限以及按院系、班级、统一课表上课的限制,给以往以班级为基本管理单元、以教室为主要场所、以集体活动为主要载体、以综合测评为评价方式的学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拟就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要求以及在学风建设上如何应对这一挑战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同行.

1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工作的基本要求

1.1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工作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说,人的创造能力源于个性.个性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独特的感受方式、独特的认知方式、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观察方式、独特的行为模式等等.学生有了这样的个性才有可能突破思维定势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尊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前提,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不二法门,是避免人才培养“千人一面”的有效途径.只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与释放,求知欲、好奇心、想象力、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与满足,也只有这样,才能触发新思路,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创造性.学分制为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个性施教提供了制度保证,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理念,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原则.教育者应以服务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成才提供指导和建议.学分制条件下,学生选择专业、课程、教师、修业年限的自主性,教学计划的多样性,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学制的灵活性等特点,更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我选择、自我约束、自我塑造、自我发展.因此,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必须改变学年制条件下整齐划一的学生工作制度,“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变成绩管理为学分积累管理”,允许学生在学完基础课、修完专业必修课的前提下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学生不同个性发展的需要,切实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

1.2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工作要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学分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制度,其特点之一是我的学习我做主,我的人生我做主,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我做主,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作为一种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课程体系,无论是运行机制还是教学组织,也无论是弹性学制还是评价体系,学分制的优势都是学年制所无法具备的.这优势就在于:一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年制条件下,专业之间、学科之间、院系之间、文理之间壁垒森严,学生很难做到跨学科、跨专业、跨文理、跨行政院系选课,因此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制约.而在学分制条件下,学校按照社会需求、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将各类课程优化组合,设计为一组组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课程模块不是单个课程的简单堆积,其组合体现了知识互补、能力叠加、素质综合、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原则.因此,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程模块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学分制模式下,学校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学分制课程体系,将学生科技竞赛、科技发明、艺术创作、创新设计等成果计入学分体系,以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科技实践、艺术创作和社会调研等第二课堂活动,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三是学分制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基于多学科背景下的多样化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3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工作要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学分制的实施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充分释放和发掘个人的潜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持续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扎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其特点是润物无声;文化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其特点是文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格教育,其特点是疏导和引导.校园文化、素质教育、心理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学分制是以学分计量学生的学习量,以学分及其绩点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数量和质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从本质上看,学分制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是一种开放的灵活的人性化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素养.第一,从弹性学制来说,由于学分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学籍管理制度,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进程,这样,有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有的学生则可根据自身情况延期毕业;家庭贫困的学生可以休学打工,积累足够学费后再继续学习;有的学生可以休学创业,适当时候再回校续修学分直至毕业,等等.这种弹性学制,充分适应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为学生的创业、打工及其他情况创造了方便条件.第二,从学生的发展来说,学分制便于学生针对自身爱好、兴趣、特长等特点,科学确定专业方向,优化知识结构,发展个性特长;使学生通过课程、教师、进度、时间和学制等方面的选择,增强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第三,从学校内部管理来说,学分制的实行可以使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将各种资源的效益发挥到极致.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有自由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权利,使得教师队伍的竞争机制自然形成,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激活,从而推动教师既潜心学术,又认真教学.学分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效途径,学生的教育管理要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的培养.

2 学分制条件下学风建设的对策

2.1 完善导师制,培育优良学风

学分制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按需施教的教学制度,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多样化的人才.但由于学生有极大的选择权、自主权和自由度,如果不予正确引导,相当一部分自主性、自律性弱的学生就会放任自流.所以,学分制背景下,要树立良好学风,建立和完善导师制度、明确和强化导师职责、重视和发挥导师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大一新生,由于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知识结构、教学运行机制、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应有了解,他们在选课时,要么盲目追求学分而忽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么为兴趣而兴趣,不考虑社会需求、知识的结构和专业的需要,兴之所至,喜欢啥就选啥;要么避难就易,只选容易的,不选难的.这种偏向如不加以纠正,就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违背实行学分制的初衷,也会给学分制条件下的学风建设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在指导学生了解学科专业概况、熟悉教学运行规律、培养学科兴趣、提供就业和社会需求信息、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选课等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十分必要.可以说,导师制是与学分制相伴而行的,是学分制的应有之义,是学分制的核心支撑因素,导师制完善与否决定着学分制的成败.完善导师制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待遇上要有保证.学校要高度重视导师工作,从工作量的核定到评先评优,从津贴补助到职称评聘,都要有政策倾斜,都应有相应的待遇.第二,制度上有保证.学校要制定导师管理办法,明确导师的聘任标准、工作职责、工作方式、工作时间、工作纪律、考核办法以及进入和退出机制等,建立健全导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第三,时间上有保证.导师往往都有自己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难有时间去顾及学生.因此,为了学分制的顺利实行并取得应有的作用,必须创造条件保证导师的指导时间,保证导师的必要的待遇,保证导师的工作环境.导师制完善了,导师的职责强化了,各项工作到位了,学分制条件下学生个体的学习就能够抓好,整体学风就自然而然地会好起来.

2.2 教师以身作则,引导优良学风

我国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传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向学生传授主流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做人;这里的“授业、解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解答问题、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中国有句古话:“做经师易,做人师难”.意思是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经师”是指传授知识,“人师”是指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而传授知识比较容易,给学生以人格影响却比较困难,难就难在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而主要不在于教师说什么.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教化”二字.清代思想家魏源说:“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意思是“教”与“化”要相互为用、相得益彰,共同统一于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魏源认为“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有化而无教,无以格愚”,说明“教”与“化”在教育中都是必要的.这里的“化”就是指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和感染学生.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高校教师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既要“教”更要“化”,努力以自己的良好品行和健全人格去感染学生.高校教师要不断修炼人品、提升境界,在做人做事等方面要努力成为学生的楷模;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提升能力,在治学治教、求真务实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学分制的实行,要求学校提供优质的“课程超市”,供学生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开发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内容先进、学生喜欢的新课程.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提升科研能力,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并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风气的优化,以良好的教风引导学风的改善.

2.3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育优良学风

校园环境是硬环境与软环境的统一.所谓硬环境是指校园的建筑、花草树木、文体设施、文化景观、艺术雕塑、活动广场、会堂公寓等可视环境.良好的可视环境能使学生在一种赏心悦目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给学生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滋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因此,在学分制条件下,学校要十分注重校园的硬环境建设,使校园的花草树木、楼宇道路等都散发着文化的芬芳,以滋养学生美的心灵.学校要提供完善充足的文体设施供学生第二课堂使用,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工作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元、以教室为主要阵地、以集中开会和活动为基本方式的情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而公寓作为学生生活、休闲和学习的固定场所,其教育功能、文化功能愈加凸显.这样,强化寝室建设、突出寝室的文化教育功能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学校要更新理念,充分认识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公寓功能和地位的变化,在更高的层面上加强对学生公寓功能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公寓的规范化管理,注重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培育积极向上、高雅健康的公寓文化,把公寓作为教学场所之外的重要育人平台加以建设,发挥其在培育优良学风方面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所谓软环境是指学校通过社团组织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及其创造的文化氛围,也包括体现在学校方方面面的大学精神.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无声的,其影响学生的特点是渗透、熏陶和感染,最能体现教育的本质.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事事为楷模.学校要注重软环境建设,注重培育大学精神,注重提高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层次和质量,从而培育优良学风.

2.4 严明考试纪律,巩固优良学风

学分制突出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管理,课程考试只要合格就可取得学分,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毕业,而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上则给予学生以极大的选择空间和自由度.但这种选择的自主性和自由性也是双刃剑,正确使用这种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个人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但如果学生不能正确使用这种选择权,以单纯追求学分为目的,学分制的效果就会大大削弱.因此,学分制条件下,除了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引导外,还需要我们把好考试关,做到严格考试、科学考试,改革和完善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和考试运行机制,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更好地发挥考试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对课程选择的约束作用、对学风的促进作用、对教学的倒逼作用.学校要积极适应学分制改革的要求,加强考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提高试题质量,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建立一整套命题、制卷、监考、评分等管理制度,严格考试流程.以严明的考风巩固优良的学风.

〔1〕杨学锋.高校学分制条件下的学风建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3).

〔2〕石小玲.学分制学生思想工作模式新探[J].高教论坛,2003(6).

〔3〕董友洁.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2).

〔4〕吕京,丁钢.学分制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成都大学学报,2007(3).

〔5〕田建国.大学德育新视野[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G640

A

1673-260X(2013)12-0164-03

此文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2013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项目《民族地区高校学分制背景下学生管理模式探究——以内蒙古某高校为例》的系列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风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V eraW an g
导师榜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爱情导师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