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宇
(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善于调和心理,走进身心健康
——《笠翁本草》导读
杜丽宇
(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通过对李渔《笠翁本草》一书的阅读,认识到人的心理、情绪、行为等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身心疾患.文章从李渔论述的七种“治情理性”之药,阐述自己的理解认识,从而树立正确健康的教育观,达到延年益寿的养身目的.
李渔;身心健康;七种“治情理性之药”
李渔,(公元1611年-1680年),字笠翁,谪丸、号天徒,浙江兰溪下李人.李渔是17世纪后半页中国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怪杰”.他不仅在戏曲、小说、饮食、服饰、中医养身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提出了系统的理论.他在《闲情偶寄》中专设《颐养部》,提出了他的养身理论,其中的疗病章,李渔自称为《笠翁本草》.
健康长寿,这是人们普遍的希望,因此,古人为探求健康长寿奥秘,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养身学说.李渔在本书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不载《本草》的几种药方,而且以其独创新颖、注重实践、辩证全面、形象通俗的美学特征来阐述自己的养身理论.他在此书中提出了闻所未闻的七种药方,这七种非药物治疗的药方以其独创的见解,对人的心理健康、身体疾病加以研究、讨论,为人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素材.他认为要想身心健康,一个根本解决的方法,就是要善于“调和心理”,心里调和就会全身调和,不然内心都不安定,又怎么能照顾到内心以外的呢?也就是说,内心调和了,才能调和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使其保持均衡的状态,增强人体自身的防御能力.在《黄帝内经》里,就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上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人体自身是统一的,人的身心是统一的,人与社会是统一的.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和预防,反对迷信鬼神.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从而导致应激现象增多,在应激下的人又会产生如抑郁、焦虑、多疑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为此,不少学者提出了医学模式应从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也正如李渔所言,只依靠方中所记的药方,《本草》书记载的药物很难治愈,而用触景生情、就事论事药方,由自己喜欢的,随手拿来的药,通过情绪的调节、宣泄、转移一系列心理疗法去改变和影响病人的消极认知情绪,从而消除或减轻导致患者痛苦的各种心理因素和异常行为,达到恢复形神和谐,阴阳平衡既心身健康的目的.李渔在他自己的实践中摸索出不在《本草》中记录的七药方,即“治情理性”之药,通过有自的针对性调节,培养健康的情绪.
一是指本性酷好之物可以当药.李渔指出:“凡人一生,必有偏嗜偏好之物,如文王之嗜菖蒲菹,刘伶之嗜酒,卢仝之嗜茶,权长孺之嗜瓜”等.自己偏爱的东西,与他性命相连,在重病中能得到,皆成为良药.李渔通过自己喜欢吃杨梅治疾病的亲身经验,说明饮食习惯对人的情绪有调节作用,有利于疾病的康复.现代心身医学也指出,饮食习惯往往影响人的情绪,而病人喜欢吃的食物,不仅具有营养作用,而对病的情绪也有调和作用.我们常问病人喜欢吃什么,不仅出于对病人所需营养的考虑,也出于饮食对病人调节情绪的考虑.如我们所知的《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居住乡间,远离尘世的喧嚣,一生从事体力劳动,舒展筋骨.吃着粗茶淡饭,食着疏新果鲜.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胸开阔,通情达理,大义凛然.她虽是个乡间妇人,但她有朴素的价值标准,有恩必报.当贾府被抄家后,她救下了王熙凤的女儿.
二是指其人急需知物可以当药,李渔认为:“人无贵贱穷通,皆有激切所需之物.如穷人所需者财,富人所需者官,贵人所需者升擢,老人所需者寿,皆卒急欲致之物也.”所需欲望不能到达,必产生忧郁,从而成疾.李渔认为,应根据各自心理所急需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满足病人的欲望,使人得到欢喜.《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范进是个穷学生,他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中秀才,他二十岁应考,考了二十余次,考到五十四岁,中了举人.当他看见报帖(相当于录取通知书),两手一拍,大笑一声,“噫!好了,我中了!”然后欢喜过去,最后被老丈人一巴掌打醒.而他的母亲一生贫穷,最需的是钱财,当范进中举后看到有“送房的,有送店的……”竟而喜出望外而喜死.由此看出,人各自的所需不同,欢喜的结果也不同.
三是指一心钟爱之人可以当药.李渔说:“人心所爱,必有所钟.”如至亲密友,娇妻美妾等.一旦失去所钟爱的人,就会因思念过甚而致病.“以情药之”,使私爱之人面临病榻,如鱼得水,可使病者耳清目明,精神抖健.在《红楼梦》中记载:门客们为了讨好贾政,要给宝玉介绍一门婚事,贾母、王夫人及贾政本人都不同意此事.此时早已过去,但偏偏雪雁和紫鹃误传此事,被黛玉听到.此时黛玉的精神彻底崩溃,产生了极度的无用感、孤独感和绝望感.开始茶饭不思,行销骨毁.生命奄奄一息,得知此事是紫鹃误传,是一场误会,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此时,经过医生的精心调理,身体逐渐康复.可见,钟爱之人的确是解除忧郁的良药.
四是指一生未见过的东西可以当药.李渔说:“欲得未得之物,是人皆有,如文士喜异书,武夫爱宝剑,佳人珍美饰…….”一旦得到它,欣赏它,心满意足,情态畅达.北宋著名的词人秦观在《淮海集》中的《书辋川图后》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在元佑丁卯年,他担任汝南郡学官,这一年夏,得了肠道疾病,高符仲拿给王维的《辋川图后》让他看,并告诉他,看此画可以治病,果不其然,不到数日,病就好了.秦观的病得以治愈,就是应用了我们心理学所讲的暗示疗法.他每天静坐观画,深深的被画中的云水飞动,山脉蜿蜒的恢宏气势所打动,使他胸襟开阔,排除了世俗的杂念,使他感受到了没有争逐的安闲,没有贪欲的怡然,心情变得愉悦舒畅,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力,大大提高了抗病能力,因此,病数日内痊愈.
五是指平时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仰慕的人可以当药.李渔举例说:古人传说韩非的书传到秦国,秦王读了后感叹,我如能见到这个人,与他交往,死也不遗憾!汉武帝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后说,真遗憾没能跟这个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表达了一种崇拜的心理.假如秦王、汉武帝卧病在床,韩非、司马相如忽然来到床前,握着手彼此畅谈,他们一定心情愉悦忘了疾病.在现代生活中,当有人身患疾病,处于孤独、脆弱,最渴望亲情和友爱的时候,得到亲人、朋友的慰问,无疑是雪中送炭,给病人增添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六是指平常喜欢做的事可以当药.李渔认为:“天下之人,莫不有乐为之一事,或耽诗癖酒,或慕乐嗜棋,莫为禁止,亦有的人喜欢游山玩水,有的人喜欢养花种草……”人们通过各自所认为的乐事,来实现正确的情绪传导,达到防治心身疾患的目的.清代医学家吴尚先所著《理论骈文》一书中指出,‘看在解闷,听在消愁,多胜于服药者矣.’这说明书画欣赏能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效果.古代文学家陆游总结自身经验时:“读书取畅适心灵,不必终卷.”他把自己的住所命名为“书窼.”他的这种态度,使他的心身经常处在祥和畅达,其乐融融的状态,从而大大增强了机体的免疫能力,这一点与现代的健身理论不谋而合.
七是指以平身痛恶之物与切齿之人,忽而去之,亦可当药.李渔在文中指出:“人有偏好,即有偏恶,偏好者致之,既可己疾.同样,偏恶者辟之使去,逐之使远”.因此,对于病人,我们要了解他喜欢与憎恨的事与物,设法除去心中痛恨之事物,达到治疗病的目的.南朝时,齐国刘桢的妹妹嫁给了鄱阳王,不料鄱阳王因罪被诛,刘妹十分伤心,从此大病不起,气息奄奄,刘桢乃请画家画了幅画,画中的鄱阳王搂着一美女做照镜状,其情呢之极.刘妹见画大怒,从此不再伤心,遂断痴念,病立刻好了.原因是刘桢之妹见画,心理上产生了对鄱阳王的憎恨,认为不值得为他伤心.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行为疗法的厌恶疗法.通过此种方法,使人的情绪和心理恢复平衡,从此改善了心理状态,达到了心理疗法的目的.
中华民族养身文化源远流长,为我们后人提供了理论借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养身文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职责.我们应从传统养身文化中开创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观,使每个公民都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保健方式,将自己的心身健康观与现代心身医学理论相融合,达到心理和谐,身体和谐,延年益寿的养身目的.
〔1〕李渔.闲情偶记[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
〔2〕俞为民.李渔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王富春,赵宏岩.图书中国文化——中医中药卷[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4〕许华红.行为改变技术[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B84-0
A
1673-260X(2013)12-01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