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2011年年底,临沂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临沂大学。“破除官本位,回归学本位”成了该校打出的首张改革牌,校领导坦言:“我们所有的干部都是为教授搬板凳的,而不是指挥教授搬板凳的。”(2012年11月29日 《光明日报》)
新形势下,怎样办大学、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不仅是新近更名的临沂大学面临的课题,更是国内所有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传统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的弊端日渐凸显,远不能适应时代变迁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临沂大学首先对准“破除官本位,回归学本位”动刀。显然,在他们眼中,束缚高校手脚、影响大学活力的沉疴在于“官本位”思想太过浓重。它致使高校办学偏离轨道,甚至对大学生产生误导,直接冲淡了高校的学术氛围、科研气息,也使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打折扣。
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数量和校园建设并不逊色,可与之媲美的科研成果、顶尖论文却少得可怜。一大原因是,现行体制下,大多高校管理者都是奔着“官位”而去。原本造诣很深的教授,一旦被提拔为领导,便告别讲台,丢掉书本,干起了专职官员。事实上,这既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更是对高校办学宗旨的误读。
“官本位”思想浓重,不仅容易使高校教授疏于学术、淡化科研,还会演出急于“求官位、出成果”而进行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的闹剧。事实上,对于“官本位”的危害性,相关部门早已洞察,国家也曾提出过高校“去行政化”的设想。旨在通过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打断教授们当官的念头,让他们一门心思搞科研。临沂大学的改革之举正是对高校“去行政化”的积极响应,具有较强的破冰意义。通过让“干部为教授搬凳”降低官员位置,提高教授级别,使高校回归本位。
事实上,高校的本职是造就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而不是培养官员的“衙门”。而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先有一批有较高专业水准、耐得住寂寞的管理者和教授群体。临沂大学“破除官本位、回归学本位”的改革思路,切中了高校管理的弱点,抓住了高教改革的“牛鼻子”。有助于让大批专业人才安心敬业,对于人才培养必将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
临沂大学“破除官本位、回归学本位”的改革让人欣慰,“干部为教授搬凳”的承诺更叫人期待。然而,“官本位”思想是众多高校的通病,培育创新型人才更是所有高校的重任。因此,每所高校都应积极响应,让“破除官本位、回归学本位”成为共同行动,使“干部为教授搬凳”成为高校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