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出租车上与司机攀谈。司机问:“你为什么不远万里来我国读书?”中国学生答:“为了在国内找个稳定的工作。”当这位中国留学生了解到司机是剑桥大学管理硕士时候,中国留学生大为诧异,或许在其心目中硕士开出租车太掉价了。在像英国这类高等教育高度发展的国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的比例是非常大的,大家读了本科之后自然也会倾向于做白领的工作,这也是近年来英国蓝领工作非常缺人、薪酬水涨船高的原因。
这个故事引起了笔者对于人才概念的深思。
人才的外延很宽,大体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具有特长,并能发挥作用、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正如劳动没有贵贱之别,只有社会分工不同,人才的贡献自然也是各有不同。权贵明星是人才,高学历、高职称者是人才,一岗难求的公务员是人才,普通的技术工人也是人才。每个人生来都具备某方面的天赋或潜能,正如居里夫人所说:“对我们任何人来说,生活都是不容易的。我们必须工作,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对自己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成一些事情。而且,当我们发现这些事情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必须坚持下去,直到成功为止。”求职如同找对象,没有绝对的最好,唯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显然,不管是人生舞台,还是职场,每个人都应扮演最适合自己的角色,以期实现个人最大的价值。
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落花生》一文有一句话耐人寻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在求职中还是非常在意“体面”的,许多人宁可待业在家靠父母接济,也不愿找一份工作锻炼自己。实际上,大学生求职不必一味地追求公务员在编、大城市上班等所谓的体面,应该以发挥个人最大潜能为原则。
以高职高专毕业生为例,他们在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等方面或许达不到世俗的“人才”的标准,实际上,高职高专生毕业后大多数要当普通的技术工人,但他们之中不乏精英人士,通过钻研技术、改进工艺,改革创新生产工具,降低生产成本。某汽车修理站技师,因单听机动车发动机的异响便可凭直觉探明车辆的故障所在而被一家大的汽车修理公司高薪聘用。他们中间有的人甚至还成为高层次人才。如原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同志,就曾是一名普通的技工,参加了建国初期北京十大建筑施工。他有许多创新改革,至今还在生产中运用。
在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以前,大学生被人们誉为“天之骄子”。然而,这早已是一个历史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渐渐脱去华贵的外壳,成为普通劳动者是一种必然。在计划经济年代,大学生的身份意味着一辈子不失业;在市场经济时代,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也并非一张长期饭票。无论是出身于名不见经传的大专院校,还是毕业于冠之以“211”或“985”的名校,尽管大家起点不同,但这一点是相同的。
面对激烈竞争的压力,大学生应该转变人才观念,改变期望值,拓宽就业渠道。当然,说大学生只是普通劳动者,并不是说他们不可能成长为社会精英,但是,精英必须在基层中成长起来。观念一变天地宽,先生存、后发展,用汗水与灵感才能浇灌出希望之花。
(申瑞林 河北联合大学迁安学院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