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用人需求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2013-04-01 19:51薛锋李志强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毕业生大学生

薛锋,李志强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近年来,各类高校全力以赴地将就业当作办学的大事来抓,想方设法开拓就业渠道以缓解就业难的问题。当前,艺术设计专业一方面存在学生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又处于“难觅人才”的尴尬窘境,供需矛盾的错位,折射出高校办学方针、目标与社会、企业的需要不相接轨,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应尽量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一、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人才就业能力的需求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各类设计公司,他们大部分从事设计技术、设计管理和设计经营工作,是设计行业设计与操作的有生力量。毕业生的设计水平、工作态度、能力会对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增长产生直接的影响。我们首先从企业对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能力需求来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所学专业能力是否胜任工作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装潢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视觉设计领域带来了可观的就业渠道,市场在为设计界带来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各类设计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巨大舞台。近年来,设计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各类艺术设计院校竞相开设艺术设计专业,一再扩招,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因地制宜,因市场需求而迅速发展,与市场、社会需求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互动。应该说,设计时代的新观念、新理论、新的教学模式,对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能否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担负起社会责任,是否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直接影响用人企业的发展。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会把专业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先决条件,而目前毕业生的专业设计能力离用人企业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二)非专业能力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

企业在招聘工作中,主要依据以往使用大学生的情况反馈来决定招聘条件,企业除了重点考察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外,还充分考虑非专业因素。因此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品质(如对专业的爱好、兴趣、热情、动机、意志、情感、性格、气质等),还有工作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表达能力、求知欲望等,都对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虽然设计领域比较宽泛,对非专业因素的侧重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专业因素和社会条件,非专业因素可以弥补专业方面的种种不足。

(三)优秀艺术设计人才的能力特征

去年,我们一部分教师与毕业班的学生巡访了56个与艺术设计公司相关的企业,并对约250名往届生的工作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有68%的优秀设计人员有跨艺术设计专业领域或跨部门工作的记录,他们或自己创业,或任设计部门经理,一般要经过4~5年的辛勤打拼。社会、企业普遍认可这些人员,认为他们具有成功设计师的特质、能力。其一,艺术设计的创新能力。有创新意识和构想能力,在艺术设计实践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善于思考设计方案中的疑难问题,不时产生奇思妙想。其二,非同一般的洞察能力。社会的变化促使他们关注周围的环境、生活方式和流行动态,用设计师的眼光审视时尚流行趋势。其三,探索求新的应变能力。对各种新事物、新设计充满好奇,博览、多思、勤问,追根究底,研究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溯本求源,形成自己独特的想法。其四,视觉形态的审美能力。视野开阔,品位高雅,肯下功夫,剖析各种成功经典设计案例,成为设计形态的弄潮人。其五,综合设计的表现能力。乐于就创意与同仁沟通、协作,善于就方案与客户交流,尽可能满足客户的要求。手绘能力强,有设计快速表现能力,简明、直观地表达设计师的意图。其六,预测市场变化的能力。关注市场变化,顺应社会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设计行业的流行趋势、设计风格、材料价格进行系统调查、逻辑推理和正确评估,懂得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客户的要求进行设计。

(四)企业的发展需要综合能力素质高的毕业生

当前许多大的建筑装饰公司、动漫公司和艺术设计公司在员工培养和管理中都强化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机制。综合能力素质包括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和非专业能力。公司通过四个模块的培养和考核评估设计人员的非专业能力。往往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非专业能力的提高,以致面对纷繁杂乱的工作而不知所措。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要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艺术设计教育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应用型复合性设计专业人才,但是部分高校对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依然仿效绘画专业,教学偏重于由理论到理论,在实际能力的培养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缺乏开放意识,与社会脱节,毕业生所学到的知识无法应对社会的挑战。如企业需要在广场上悬挂几条横幅标语,或是在商店的橱窗中布置实物展示,或是在工厂陈列室进行展示设计,尽管这些设计和安装工作并不复杂,但是毕业生往往一筹莫展。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有机会参与承接社会上的设计任务,甚至连虚拟的项目都极少涉及,一旦面向社会,学生就不知所措。学生平时在学校所接触的都是课本上的设计练习,有实用价值的设计不多,许多作品没有市场意识。达·芬奇说:“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如果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只是依靠书本知识,而不在实践中磨练,那只会四处碰壁 ,永远不可能在社会的大舞台大显身手。知识,不是力量,运用知识才是力量,所以学到的知识要会在实践中运用。

2.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社交能力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追求与社会人际环境维持和谐平衡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的。大学生由于刚走出象牙塔,对社会的认知混同于学校,往往出现一些认知偏差,尤其是学艺术的学生,大多自以为是,习惯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做一些事情。社会角色的扮演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生要不断转换角色,接受社会的主导价值观、行为规范,利用自己的艺术设计知识技能,合理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显示出自己的工作才能、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设计艺术教育与相关行业、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设计产品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而设计师要与客户面对面,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因此,大学生要提高社交能力,就要增加社会实践,拓宽知识面。

3.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不断超越自我

许多大学生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期待,他们意气风发,想要在企业大展宏图,但是社会现实是残酷的,很多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自觉调适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由此不断引发各种矛盾与冲突,更有甚者当工作中遇到困难,人际关系不适应时,就会出现焦虑、压抑、愤怒、狂躁等不良反应,会躲避现实,灰心丧气,变得一蹶不振。所以大学毕业生在生活中要学会忍耐,面对现实,不要任性。要努力培养自信心,做任何事,不论有多少把握,都要勇敢地面对,不断超越自我。

二、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促进观念的转变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表现在就业期望值与现实差距较大而导致就业满意度低,相当一部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在薪酬待遇、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期望值过高从而造成就业理想错位。如果从就业的角度来看高校的专业设置,可以发现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要存在错位,一方面学校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人才又供大于求。另外,由于各类高校专业方向大同小异,培养的人才缺少独特个性,这也加剧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

(一)引导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准确定位设计师的身份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早已不是以前百里挑一的“艺术骄子”,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不等于设计师,要真正成为设计师,还要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要经过千锤百炼。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同各行各业的毕业生一样,可以当美工,可以当技工,可以当管理者,也可以当个体经营者,但都要通过展示自己的设计才华,显露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设计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同。

(二)引导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认同在中小企业发展

大企业对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并不大,很多大型企业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各类设计都采取招标的形式,或全权委托某些设计公司承办,这些大型企业并不需要设计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也无设计人员的编制,而那些中小企业和私企却迫切需要有真才实学的设计人员。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使毕业生明白,只有通过在中小企业——各类设计公司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才能脱颖而出,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引导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勇于自主创业

在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不仅要鼓励毕业生积极应聘中小型企业职位,而且要鼓励毕业生尽快实现自主就业,从而有效缓解就业矛盾。艺术设计涉及的专业很多,有广泛的社会需求,而且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毕业生应抓住市场机遇,寻找创业途径,勇于创业,高校和社会应该在政策上予以扶持,营造全社会支持就业的良好氛围。

三、拓宽学生社会视野,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以创新观念为先导,强化能力培养和训练

设计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输送设计人才的重要任务,设计教育的内涵中包含着设计领域的丰富内容。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基本上以“专业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线,旨在让学生接受设计观念、设计理论和设计知识,同时拥有全面扎实的设计能力。但学校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始终处于弱势,缺少将“校园人”培养成“职业人”的办法。我国高等教育长期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艺术设计纸上谈兵多,面向实际案例少,条条框框限制多,大胆独创新意少。高校大学生实习偏少,实习过程效果也不够好,导致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胜任工作,毕业生在社会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受到质疑。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能力培养和训练。

1.构建能力体系

在教学计划中,除了构建知识体系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能力体系。课堂教学的作业练习要与实际设计项目课题结合。建立能力素质模型,并落实到每个学期,如转变角色、适应能力、认知自我、职业定位、团队精神、有效沟通、执行能力、职业礼仪、面试技巧、应聘谈判等培养目的和要求都应渗透到艺术设计的实习课程中。培养计划要加强能力训练、社会实践、艺术考察、课程研究的针对性,定期开设职业意识专题讲座,围绕责任意识、规范意识、道德品质修养、敬业精神研讨专业发展方向、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团队合作精神等,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级各类艺术设计竞赛,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2.强化实训演练方式

拥有知识不等于具备能力,职业化能力培养的目的在于将知识转化成实际工作能力,将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所以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要精心设计实训演练的形式,采取不同的手段,通过理论教学、设计案例、设计体验、互动训练、互动教学、实践演练、项目研究等严格训练,让学生在实训演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在实践中积累“实际工作”的经验。

(二)从实际出发,加强高校、企业和学生的紧密合作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要带领学生定点定时到企业走访,让学生熟悉、了解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经常邀请企业设计行家能手到学校交流,参与艺术设计培养方案的修订,畅谈对教学大纲调整的看法,参加各类艺术设计比赛、毕业设计答辩的评比和指导,真正将企业的标准和要求传达到设计教学和活动中去。学校还应加强与设计公司的联系,使较大的建筑装饰公司、广告公司、动漫公司乐意接受学校的实习安排,并配备资深设计师指导实习,引领学生真正进入企业设计的关键领域,使实习成为学生设计生涯重要的开始。

[参考文献]

[1]马书林.反思中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J].美苑,2002(3):20-21.

[2]李亦文.设计基础课教学与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J].美苑,2002(3):36-37.

[3]邢文祥.大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10(6):57-58.

[4]耿淑梅.应对就业新形势 创新就业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0(15/16):55-56.

[5]左小平,邓元珍.我国设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装饰,2009(1):125-126.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毕业生大学生
伤心的毕业生
《星.云.海》
《花月夜》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