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常州历史文化名城 协同构建文化传承体系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对地方高校的启示

2013-04-01 19:51刘红霞王立超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常州历史文化

刘红霞,王立超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江苏 常州 21316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城市的灵魂和根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强调“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①。作为“开吴之地,名士之城”的常州,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历史资源丰富的城市。2013年,常州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再次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2013年2月4日召开的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动员大会上,姚晓东强调: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过程中,要遵循历史文化规律,着力构建传承体系。

高校是重要的文化阵地,不仅担负着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的历史使命,文化传承也是其应该的担当。江苏省教育厅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苏教高[2013]1 号)》中提出:“以金陵文化、吴文化、楚汉文化和维扬文化为重点,建设一批集产、学、研为一体,具有江苏文化特点、服务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基地和大学文化精品讲坛。”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常州善吸纳、务实效、争一流、重信诺的人文精神为地处常州的地方高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资源。在常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在研究、传承和传播地方文化中尽一份力,对促进常州城市文化建设,推动常州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崇文重教、经世善创——常州城市精神对地方高校开展人文教育的启示

常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于2500 多年前,《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余祭元年(公元前548年)季札封于延陵。”“延陵世泽,让国家风”,季札的三次让国,坚持以礼为先,充分体现了中国守礼、谦让、淡泊名利的传统节操。《史记》中另有季子“遗金”“挂剑”和“观乐”的故事,“季子故里,诚信之地”,作为常州文化的源头,三个故事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季子尚义轻利、重信守诺以及作为一座城市崇文重教的历史渊源。季札作为著名的思想家、外交家、礼仪之师,是孔子敬重的贤人,嘉贤坊、季子亭、季子像,这些看似简单的城市实物资源,却蕴涵了一座城市尚义、重信、轻利的道德精神。

自西晋以来,常州一直是郡、州、府的治所,被誉为“三吴重镇”“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现今常州西北部的万绥古镇是公元五至六世纪,统治中国南部半壁江山78年的南朝齐梁两代11 位皇帝的祖居穴、桑梓里、发源地。齐梁萧氏一族以其儒学、佛学、道学、文学、史学、绘画等多种学术与艺术的融通,带来南北文化的交融。城内的文笔塔便始建于南北朝,是齐梁文化遗存至今的文脉象征。

自唐代以来,常州出过进士1546 名,其中状元9 名,榜眼8 名,探花12 名,传胪6 名。《康熙常州府志·卷九风俗》中记载:“士子多以读书世其家,故往往科目蝉联数代不绝,因考宋大观三年合试天下贡士,独毗陵五十有三人。”陆游称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常州有崇文重教的传统,继苏州、杭州、北京之后列第四,是我国出过历史名人最多的城市之一。常州府曾是17 世纪20年代士大夫们批评明廷宦官擅权的政治活动中心。明清两代,常州科名之盛更令全国瞩目,同时科名之盛与文化之盛又密切关联。常州学术文化的繁荣,在清代表现在经学、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名动天下。

常州学派研究历律、算术、医药、天文、地学、水利、典制等实学,近代,讲求经世致用的今文实学又成为探索国家救亡道路的工具,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上世纪80年代,“中小城市学常州”,具有开风气之先的经世善创的实学精神使常州成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常州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锐意创新、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进入新世纪以来,获得了“全国投资环境40 优城市”“全国综合实力50 强城市”等荣誉。2008年,在全省13 个地级市中,人口总量和占地面积均排12 位的常州,综合实力却排在全国286 个地级以上城市前20 位②。

常州科教城的开拓创新同样也与常州经世善创的实学精神一脉相承。“开吴之地,名士之城”的常州,其经世善创的实学精神使得这座城市的职教事业承历史而来,积累了深厚的发展底蕴。

二、民本为先,文脉为根——常州地域文化溯源及城市规划与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常州历史文化资源与独特的区域环境紧密结合,处处体现出水文化的特质

常州北枕长江,南临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常州城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舟(距今2800 多年)、最早的橹(距今6000年以上),都出在常州。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春秋时期的地面城池遗址——淹城,位于常州武进区。常州城自晋太康年间,建内子城、修护城河,后来建外子城、罗城、新城,城市的发展伴随着水系的外延与拓展。

常州城拥有近园、约园、意园、未园等古典园林,集中了青果巷、前后北岸、天宁寺—舣舟亭等三大历史文化街区,有藤花旧馆,唐顺之、洪亮吉、张太雷、吕思勉等一批名人故居和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等;由常州大学和市文广新局联合建立的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综合展出包括1项世界级、12 项国家级、30 项省级以及若干市级的共57 个非遗项目,是目前常州展示品种最多、面积最大的介绍地方非遗的场馆。

作为“开吴之地,名士之城”的常州,其历史文化资源与独特的区域环境紧密结合,处处体现出水文化的特质。在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常州也在挖掘并提升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

其一,名人文化。数量可观的名人故居是常州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如常州文脉所在的白云溪,“半湾都是诗人屋”,走出过5 位状元、3 位榜眼、3 位探花,“毗陵七子”中的6 位在此居住,其北岸有北宋文学家苏轼终老地藤花旧馆,有恽南田晚年作画并居住的瓯香馆,有清代黄仲则居住过的两当轩;洪亮吉6 岁丧父,随母亲寄居白云溪南岸的外家;著名史学家、诗人赵翼于中年淡出政坛后,在白云溪边的湛贻堂居住近四十年……“到苏州看园林,到无锡看太湖,到常州看名人故居”,如今,常州正把星散于城市各处的名人名馆,以及名居联缀成链,打造常州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结合的新亮点。

其二,运河文化。常州得天独厚的水环境是历史的恩赐,自隋唐,常州便成为转运赋粮的中心,明永乐年间,常州是全国33 个较大商埠之一,“自苏松至两浙七闽数十州往来南北两京,无不由此途出”,在漕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③。运河常州段,有青果巷、篦箕巷等历史街区,有天宁寺、舣舟亭、文笔塔等文物景点,有洪亮吉纪念馆、瞿秋白故居等名人故居,还有红梅公园这样的城市花园。生活于斯的两岸人家,饮食上“饭稻羹鱼”、交通上曾“以船为车”,今天这里的稻作文化没有改变,鱼虾菱藕等水产品依旧很丰富,体现在衣食住行各方面,莫不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点。

从市政府、专业机构、科研院所到地方高校和广大社科工作者,共同承担起了探寻特色、挖掘内涵的城市文化建设任务。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在尊重本土历史文脉的基础上,通过保留建筑的原真性、整体性和可读性,使常州成为体现古巷幽深、枕河人家的市井生活博物馆,给后人留下可见、可读、可以享受的文化大餐。

(二)常州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赋予常州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常州,因其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于2001年,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2002年,常州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参与“现代制造业基地布局”及“城市生态与景观规划”“常州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等,编制《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景观建设以河网系统、文化区域为基础,围绕一个文化核心、人性化的景观轴线和七个景观片区进行。一个文化核心指以历代未变的“城河相依”为基本格局,以“水、路、城”组合为基本形态,在运河和关河包围的古城范围内,整合已经形成的现代景观,重点围绕天宁寺—舣舟亭历史文化街区、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以及青果巷传统民居文化轴、篦箕巷—西瀛里传统特色集市街区,构成常州市的文化核心;七个景观片区中包括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特色的高等职教基地常州科教城④。

从2006年起,常州市政府启动了为时三年的“清水工程”,打造“三河三园连线游”亲水旅游项目。常州的“清水工程”同时与太湖水治理相结合,滆湖、宋剑湖等水域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已经启动,竺山湖建成了千亩生态湿地,环太湖岸带植被已修复;18 公里的长江常州段,是常州进行产业转移和接纳国际资本的黄金岸线,目前正全力构筑滨江生态产业带⑤。

城市发展是城市生命的延续,文化是城市生命的灵魂与血脉。在2013年公布的《常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中,常州市重点实施的39 个项目涉及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古运河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扩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研究等九大方面⑥。围绕“崇文重教”“经世善创”“诚信礼让”等主题,人们正不断赋予常州中吴文化、齐梁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和名人文化等特色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各高校在常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同样也责无旁贷,作为以知识的创造与应用、文化的传播与引领为核心使命的教育和学术机构,在“申名”的区域背景下,地方高校在引领城市文化发展、保存地方文化信息和传承区域传统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肩负着特殊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

三、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常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对地方高校科研与文化普及工作的启示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而言,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文化建设,具有区域文化建设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双重内涵和社会功能。城市文化建设,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还具有保存、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意义。地方高校与城市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行政管理、文化事业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三个领域⑦。地方高校藉由其文化研究与传承、创新以及引领之使命的履行来彰显其独特的学术创造实力与社会服务功能,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文化建设中,将自己打造成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心、城市文化的传播平台、地方文化的创新基地和区域文化的引领力量。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目前较为公认的高校的三项职能,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成为高校的第四项职能。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协同构建文化传承体系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参与的文化建设工作主要体现在地方文化研究和文化普及两个方面。

(一)地方文化研究

从高校科学研究的职能来看,高校可以提供专门的机构、专业的人才,开展有关的地方文化研究,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存方法研究。如在城市文化资源的技术性发掘和学术性研究方面,有地方高校与专业机构、科研院所共同承担起探寻特色、挖掘内涵的城市软件工程建设任务,其中有以常州大学2013年4月10日常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揭牌暨《清代常州文化简史》签约为代表的城市软件工程建设工作。

再如地方高校设立地方文化研究学会,以及设立研发中心进行有专业针对性的研发活动,如常州工学院的地方文化研究会和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动漫研发中心、服装设计展览中心等。有地方高校教师个人申报或开展的各级各类地域文化研究,如常州市社科联哲社课题等。

高校是智力和知识高度密集的地方,具有开发信息资源的条件和能力。现代大学的功能、地方文化本身的特性,共同决定了高校是理想的研究场所、地方及地域文化的研究机构。

(二)地方文化的普及与推广

地方文化的普及与推广方面,有地方高校设立的各类文化科普基地,如2013年9月18日常州市社科联批准的第二批“常州市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其中便有设于常州大学的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非遗馆自2010年5月开馆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为国内外来宾提供一个了解常州历史与文化的窗口,也成为我市进行市情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和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作为全市唯一一个学校类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社会科学类必修、选修课程近100 门;建有社科类、艺术类、志愿服务等6 大类200 多个学生社团;形成“工程讲坛”“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法制安全月”“心理健康月”“节能宣传周”等科普品牌活动;同时利用常州市民防科普教育馆,面向社会和学生进行国防、民防教育及公共安全教育;建成“常州特色文化展示厅”,向学生宣传展示常州地方文化;还通过志愿者活动、讲座、竞赛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向学生和市民广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在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和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该看到,不管是地方文化研究还是在社科普及方面,地方高校都在前期良好的研究和普及推广的基础上有着进一步深入与全面展开的广阔空间。如2013年暑期常州中小学生的“中国梦·龙城行”系列寻访活动“暑期校外活动德育基地导航”中,未含地方高校。如何使高校的研究成果及时全面地向中小学生、向全社会辐射;地方高校良好的师资与教学资源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服务于全社会;地方高校如何更好地与地方政府合作,以更深厚的专业素养更全面地做好决策咨询与方案制定的技术性较强的服务工作;城市政府、专业机构、科研院所和地方高校,乃至广大市民如何协同构建好城市的文化传承体系……可以说,“申名”是一个契机,也是对一座城市的文化价值进行系统梳理、研究、比较、审视和重新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建设者们的共同目标是诠释城市精神,揭示城市的历史内涵,在当今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展现城市独特的文化价值。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10-18。

②王睿倩:《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文化建设之传承与发展》,《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1 期,第45 页。

③常州市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关于常州古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 期,第3 页。

④沈莉莉、柏益尧、左玉辉,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文生态设计》,《四川环境》,2006年第2 期,第74 页。

⑤纪玲妹:《论常州地域文化中的水文化特质》,《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 期,第54 页。

⑥《常州明确39 个重点项目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http://js.people.com.cn/html/2013/02/05/206137.html。

⑦陈金圣、计镇华:《历史名城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政校协同合作刍议——以瓷都景德镇为例》,《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 期,第16-17 页。

猜你喜欢
常州历史文化
常州的早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谁远谁近?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