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和文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基础部,江苏 南京 210042)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而产生的更加全面、更高层次的新型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不可缺失的诉求,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同样有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特别是农村环境的维护、乡风村貌建设、农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和生产方式的形成,都有着直接而鲜明的生态文明特色和发展要求,但存在着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不够、生态文明发展目标不明确以及普遍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和缺乏等突出问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与生态文明要求不符的行为和举措,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水平不高、重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而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刻不容缓,新农村建设肩负着艰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使命。
文明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的转型都体现出与生态文明密切的发展关联。在农村地区,环境危机的种种迹象随处可见,像大气污染、各种垃圾污染、水污染、光污染、植被破坏、农药污染、土地过度垦植和荒废、耕地减少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现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化行为,很多人无视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现实,对生态环境危机的漠视态度,折射出人们对环境生态的道德冷漠和无知,也预示着环境危机的根本解决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治理工程,只有着眼于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实施根本性的发展方式转型和生活方式的改进,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强的新型农民,才能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性和恒久化。农村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诱因是农民生态伦理意识的淡薄和对环境生态的无知,同时这也导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动力和有效响应。因此,针对农民实施环境生态科学的教育和环境道德、生态伦理的教育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措施,抓住教育这一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推进。
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有效形式,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具有特别的建设功效和发展意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支持,而生态文明教育工程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塑就生态文明的灵魂,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的心灵塑造,二者之间内在的高度关联性,也决定了生态文明教育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价值和建设意义。生态文明建设与教育实践的高度发展关联,使得二者在科学发展实践中能实现全面的互动共生,能真正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一体化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梦的当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发展实践的关联度更高,教育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更直接的建设功效和发展意义,实现二者的有效组合,能强力助推并加速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具有的丰富教育价值,是实施教育发展的优质资源,与教育关联度高的生态文明具有科学、伦理和文化等多门类知识内涵,其教育适应性强,是实施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综合资源。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实践都可以采用生态文明素材,能达成全面的教育培养功效,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性提升。生态文明的教育亲和力较强,与人的生活联系紧密,其教育说服力较强,也保障了其教育成效。在教育实践中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充实和丰富,能增强教育感染力,提高教育效率,也能直接强化教育的发展效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全面有力的发展支持。总之,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构成,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注重运用教育发展的积极功效,能直接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加速发展,实现教育和生态文明的实践组合,也能助推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生态文明丰富的教育价值确保了其特别的教育实效性,也使生态文明教育成为达成生态文明目标的有效形式。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既是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也是切合农村发展实际的教育创新,更应该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首选,创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新机遇。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既能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也能普及传授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水平,增进对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了解,提升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生态文明主张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摒弃了传统文明观中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意识,倡导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平等相待,人类应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作为先进的文明理念,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是积极向善的,是真善美合一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直接体现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而倡导新的生活理念和发展理念并做相应的生活实践调整以顺应自然呵护自然,这才能从根本上规避对自然的伤害,因此,构建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之计和根本之计,需要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力支持。从教育视角看,生态文明的科学性在于其价值合理性,其先进性在于价值导向的科学性,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实质上是先进价值观的教化。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是先进的和可持续的,是最高境界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教育旨在将先进的价值理念转化为现实的生活样态,也就是一种生活执行,而教育是实现价值转化的有效环节。实质上,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精神塑造,价值观教育是价值认同和伦理觉悟,就是施加相应的道德教育培养,也就是道德教育。所以,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就是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的教育,而作为生态文明价值表征的生态伦理,其内在的价值诉求只有外化为人类对环境的道德礼遇和对生态的伦理关怀,才能转化为对生态的文明,这其中教育是最适合人类的文明推广途径,由此也决定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中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核心地位和关键性所在。从生活的视角看,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生活化,也叫生活转化,而其中的生态伦理教育是重点环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中的核心工程。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可以适用于多种教育途径和不同的教育层次,也是全民教育的上佳素材。目前,对生态文明的教育开发还不充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对生态文明的无知和认知不足,生态文明意识接受程度不高。实施好生态文明教育需要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实践的一般规律,把教育发展手段准确切入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中,要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节点,强化重点工程的推进,注重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实质达成。通过生态伦理教育把人培养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素质个体,使人培养起对自然生态尊重和敬仰的道德情怀,葆有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之心,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呵护自然生态,自觉减轻人类生活对自然的负载,科学利用自然,合理开发自然,养成与自然生态共存共生、互补互利的生活习性和实践方式,杜绝人类对自然的暴虐,使自然生态的危机处境得到扭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强化生态伦理教育,使个体真正由衷认同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并自觉运用它规范自己的生活和行为,自然生态的安全才能得到长久保证。据此,把农民生态伦理教育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工程和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工程来抓,必将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科学发展。
生态伦理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抓住这一关键环节,才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目标达成,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生态伦理教育是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要实施好离不开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全面配合,而农村居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文明主体,其生态文明意识和素质会直接影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和工程品质。实践中,必须注重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其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各项工程中,通过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农民的生态文明素质,强化其意识并生成出强大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持力,塑就相应的精神品质,培育大量的生态文明素养高的新型农民。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培育大量生态文明主体的教育工程,也就是对个体的生态文明精神塑造,这既是复杂的教育工程,更是精神构建的软件工程,当然也是一种文化建设工程,但它绝不仅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配套工程。无论硬件软件,都离不开教育实践的支持和耦合,而其中生态伦理教育是灵魂的启迪,关系到对生态文明灵魂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灵魂塑造和价值引领工程。
抓牢农民生态伦理教育这一抓手并结合农村实际开展生态伦理教育,能极大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农民广泛的志愿参与和采取集体行动,需要将原子式的农民组织起来,并培育其志愿精神。以下几方面是实践中必须加以重视的:
第一,强化教育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支持,但在现实中对此还重视不够,教育的保障和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们往往忽略了教育在发展中的根本作用。教育能直接提升个体的素质,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增强人们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使其养成与生态文明本质切近的生活行为方式,真正建成人与环境之间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共生互存、相依为命的新型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作为重要的实践环节,能起到其他发展手段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强化教育发展,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
第二,注重农村发展的生态文明特色,培养生态文明素质高的新型农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既有物质层面的,又有精神层面的,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符合我国各地农村实际情况的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模式。注重生态文明特色,需要从培养新型农民入手,充分发挥教育的发展效能,使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素养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贯彻生态文明的理念。生态文明特色既是新型农民的特色要求,也是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就是生态文明特点鲜明的新型农业。
第三,以生态伦理教育为抓手,谋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突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集成度极高的复杂实践工程,只有抓住其中的关键环节,加大核心工程的构建力度,才能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突破。生态伦理教育借助教育这种现代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将生态文明的核心和灵魂也即生态伦理精神传输到广大发展主体中,对之进行生态文明的精神塑造,从而造就大量的生态文明生活主体和发展实体,形成浓郁的生态文明文化氛围和环境生态,为建成生态文明的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教育这一重要的发展抓手,才能全面传载生态文明的发展实质和精神主旨,构建起心灵层面的生态文明工程,然后再外化为自然的生态文明生活样态,这样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策略,才能切中要害,实现发展的突破。
第四,实现教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互动,着力培养农民主体的全新精神风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农村生活的各个领域,需要兼顾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注重整体,着眼长远,统筹兼顾,才能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育作为与人类生活高度关联的发展因子,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别的作用,特别是生态伦理教育,直接关系到对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和实质的教育表达,对生态文明灵魂生成的影响具有关键意义,只有科学实施生态伦理教育,才能有效达成生态文明的建设意义。通过教育实践的改革创新,使生态伦理教育得到强化,着力培育现代农民的生态文明精神风貌,塑就与生态文明精神实质高度切合的精神品质,直接造就出大量的生态文明主体,才能确保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品质。
第五,科学实施生态伦理教育,促进当代农民新型生活方式的养成。生态伦理教育实质上是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教育,也是新型的德育教育,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教育的灵魂工程。生态文明的道德取向不同于传统文明,摆脱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人与自然的平等相处与和平相待,摒弃那种视自然为对手和敌人的陈腐观念,视自然为人类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给予自然以文明的礼遇,而非粗暴虐待自然和毫无节制向自然索取,要善待自然。生态文明体现了宽容、理性、大度和善良的哲学智慧,人类只有主张了对自然生态的文明待遇,才是真正的文明存在,才能实现自身存在的永续,才能避免遭遇因环境生态危机而诱发的生存危机。对人类而言,只有摒弃了传统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中对生态环境漠视和粗暴的习性和习惯,根本转变对自然生态的态度,调整对自然生态的作用方式,改变对自然的强势处境和高压姿态,存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崇尚自然质朴的生活,自觉减轻对自然造成的压力,善待自然,才能实现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永续并幸福生活着。生态伦理直接倡导对自然生态的伦理,确保了其文明理念的先进性,新型农民葆有了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才能保障其新型生活方式的养成和农村先进生产方式的生成,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性要求。
[1] 李梅,苗润莲.北京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4):325 -328.
[2] 费广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民合作组织的生态文明功能[J].农村经济,2012(2):104-108.
[3] 戴圣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探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83-187.
[4] 贺新春,黄梅珍.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特点、目标和实践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59-61.
[5] 刘智元.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农民生态伦理素质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12(6):90 -92..
[6] 韩风春.浅议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