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松
当前,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动力不足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和结构性矛盾,产生这一矛盾的根由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不协调造成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新要求。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践表明,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把握了高职教育本质内涵、体现了我国高职教育的特色。但是,项目化教学如果离开了真实的环境演练,也还是无法达到岗位的要求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工学结合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按照双向需要的原则而紧密合作,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上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岗位训练有机结合的方式,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与练”的全过程中,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的人才的教育活动。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指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因此,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应在两个方面体现:一是课程开发要在企业和职业院校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开展;二是将学生进行“两定位”:既定位为企业的学徒,又定位为学校的学生,再根据学徒和学生不同的身份特征,制定相适应的课程[1]。所以说,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岗位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学生参与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职业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的职业选择[2]。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产生的新型教学法[3],是指师生以“岗位主导,项目带动”通过共同实施一个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瞄准岗位设课程”,是其指导思想,即是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任务交给学生完成,让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把握每一个职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和重难点,其教学过程是体验团队精神、运用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项目是实现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载体,项目必须紧紧围绕职业岗位能力来设计和完成,以期达到职业岗位能力的“零距离”诉求。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基础构成是工作体系,该体系的基本逻辑是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以建设、改造世界为职业工作目标的部分职业,围绕职业工作目标的达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其特点和属性,尤其是工作任务的内容和顺序的相关性所组成的工作任务体系。“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对于职业教育有着较强的实际意义,而要有效实施“项目教学法”,必须解决目前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习与岗位、专业与职业相脱离的问题,如忽视和颠倒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项目课程选择、项目内容开发,导致项目化教学重点环节课程编排脱离企业生产实际,偏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就业方向,没有和岗位技能相对应;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对项目课程化教改的本质与内涵的认识不到位,导致项目化教学课改难以深入;还有一部分的专业教师(包括双师型教师)缺少企业实践,脱离企业实践,其专业技术水平、实践能力没有脱离学科体系的窠臼,在项目化课改中犹豫不决,畏难情绪严重;再者,有部分项目化教学只是把过去的学科逻辑体系简单罗列成形式上的工作体系,急于求成,有可能使项目化课程改革变成课改上的“虚无”和“空洞”。
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职业教育强化校企共同体,加强“工”和“学”的紧密联系,使“工”的理念走向学校的课堂,使“学”具有真正的“市场”意义,工学结合方可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在此种意义上,准确把握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与运行模式是项目化教学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
当前的“就业难”“技工荒”倒逼高职院校要进行实实在在的教学改革,改变过去那种“学科式”理论教学模式,瞄准企业职业岗位确定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4],课程内容要与职业岗位一一对应,做到职业岗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课程设计就针对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安排,以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项目化,是贴近企业的项目化,就是以项目实施的工作流程为主线,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工作任务,再将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及关联知识融为一体,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到贴近企业实际,贴近岗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项目课程应是在工学结合范畴中的岗位任务训练。“岗位主导,项目带动”两者是目的与手段、目标与途径的关系,是“工”和“学”横向岗位贯通与纵向教学实施的关系。项目化教学如果不能在工学结合中建立联系或做到近距离对接,那么最终的效果依然是在学科教学里徘徊,没有达到和市场对接的功效。基于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就是要立足于岗位上的工作任务进行规划项目实施,将工作岗位的“干中学”变为项目化教学中的“做学教”[5]。工学结合型项目化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互为表里,做到以工作任务(岗位职责)引领专业知识;以典型产品或服务(项目)引领工作任务。其特点是:按照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的原则,做到“够用、实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教师与学生兼具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身份,承揽实际生产任务,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做到人才培养方案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与企业相符合,不但要使“使木匠成为木匠”,而且还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享受生活,有较高的职业期待。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是校企双方围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契合部分,而项目化教学又是实现工学结合培养体系的有效路径。坚持“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实现由“学科门类导向”向“工作过程导向”的转变,突出强调教学过程的工学结合引领,其目标是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以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缩短学习与工作、专业与职业的距离,使学生减少或避免到工作岗位不必要的“重新组装”的“回炉”再培训过程。
高职教育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应是基于“工学结合”的理念开展的,就是要融工作于学习、融学习于工作。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的理想状态是: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要紧随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点脚步前行,做到行业、企业需要的岗位在哪儿,学校的课程、课堂就要开设到哪儿,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满足企业需求。
(一)以企业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紧密结合。建立校企联席联动机制,成立由行业、企业代表和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参加的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由这些教师把由行业企业提出课程建设的要求和整体构想在课程规划编写中凝练起来加以实现。这就要求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要求,满足其个性化工作岗位(职业)需要,消除学校按专业、按班级批量生产人才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了解企业工作岗位需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定制定做为企业培养个性化人才。当然也需要做到对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专业或岗位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为课程开发提供依据,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工作素质要求密切结合。职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就业而教育,以培养学生掌握企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的,就是培养熟悉生产、管理、服务和操作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本质上就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高职教育的对象和教育的目标,是“人”而不是“器”。因此,高职教育也要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全面实施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关注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类型。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在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文化修养、团队合作、敬业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应当尊重学生自身发展的愿望,考虑“全人教育”。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6]。
(三)以项目课程为基本方式、以课程单元为基本单位,学校打造“双师型”队伍与企业研发需要相结合。基于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是培养“双师型”师资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才能更容易要对企业提出的课程建设要求进行转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规律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使课程既能满足企业需求又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此外,在和企业联席合作和实际指导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也是锤炼“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组织教师制定编写课程方案、确定项目功能设置、研制和选配设备、安装和调试设备等,可使专业教师拓宽专业知识面、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厚实工学结合及产教研结合能力,也能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知识更新有很大的裨益,同时在此过程中也能提高教师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推广和应用、解决技术难题的综合能力。
(四)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是吸引企业、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使学校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经营设备能有效对接。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只有在校内外基地的实训条件和功能上进行有效对接,高职培养的毕业生到企业去工作才能很快上手,才能跟得上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要建立在完全仿真的实训条件中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必须营造一个全真的实训环境:一是学校建立实训基地;二是学生可以带着项目到企业顶岗实习;三是企业将“工厂”建到院校;四是前三者兼而有之。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大量“做中学”和“学中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师生在校内就能参与真实产品的加工或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项目。
项目化教学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项目化教学要想成功解决过去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和结构性矛盾的这一问题上,就应该在工学结合或是校企合作这一杠杆上找到着力点。基于这样的观点,项目化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上的变革,更可能是工学结合甚至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一种尝试。
[1] 杨理连.基于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导向式高职课程开发的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50-52.
[2] 徐 涵.工学结合概念内涵及其历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7):5-6.
[3] 张向前.“项目化教学”的实际意义及应当解决的几个问题[J].考试周刊,2010(35):232.
[4] 李启松.“岗位主导、项目带动”课程模式构建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8):39-42.
[5] 卜锡滨.以项目化教学整合课程内容[J].新课程研究,2012(10):25.
[6] 刘建湘,文益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