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言君
在人类由工业文明社会加速走向生态文明社会而步入“重构全球经济政治版图”①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此,全面把握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规律基础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的基本路向、重大举措和成功经验,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徐州和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举措,无论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第二次转变——集约式向循环式转变来看,还是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江苏“两个率先”和徐州苏北率先以及“两快两带三先”的现实进程或时序进度看,其战略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都毋庸置疑。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抓住了加快发展乃至赶超发达地区的世纪性历史机遇。目前,人类处于第二种发展模式向第三种发展模式质变升华的关键时期。②人类存在三种发展模式。模式Ⅰ:自然人—农业文明—粗放式—自给自足低碳自然经济;模式Ⅱ:自觉人—工业文明—集约式—金钱至上高碳市场经济;模式Ⅲ:自由人—生态文明—循环式—以人为本低碳循环经济。人类发展模式质变升华转换的关节点,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两次转变,即粗放式向集约式和集约式向循环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内涵或历史本质是人的异化和异化的复归。目前人类发展处于为实现人的异化的复归而向循环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时期。参见程言君、王鑫《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规律基础和历史使命》,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这一质变升华在当下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方式由集约式向循环式转变或相对落后地区和国家由粗放式向循环式跨越转变,文明历史形态③文明历史形态指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先后形成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参见程言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规律、动因和历史方位的文明形态视角研究》,载《海派经济学》2008年第3期。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升华或相对落后地区和国家由农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跨越升华,经济社会治理主体由资本当家作主向人民当家作主变革或精英治理向民主治理变革。在我国集中表现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政治上人民当家作主、经济上人力产权自主实现①人力产权是由人的微观自然属性权利(自然人对其人力的所有、占有、转让、使用、收益等权利)和宏观社会属性权利(基本生存权、全面发展权、公平共享权、管理监督权等权利)构成的权利体系。人力产权自主实现即人力产权使用权、占有权等权利由异化为他人行使到复归主体,自己当家作主地实现。人力产权自主实现是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具体历史形式。参见程言君《现代企业制度的革命:资本产权型到人力产权型》,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9期。的不断推进。因此,要在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中抓住这一世纪性历史机遇,就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
事实上,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与人类发展模式的第二次转型嬗变具有历史吻合性,从而具有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特征。所谓合规律性,即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以及其相应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规律的本质要求。所谓合目的性,即合乎与徐州在江苏“两个率先”中的苏北率先以及“两快两带三先”的要求。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有机统一,使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在沿着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循环经济—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的轨道发展中,形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态文明建设历史过程。因此,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义,远比现实表面所显示出来的意义要重大许多。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向循环式跨越转变,产业结构由粗向高跨越提档升级,经济形态由自给自足低碳自然经济向以人为本低碳循环经济跨越建构,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基本特征。近三年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在思想理念上,可以归结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表现为GDP至上的金钱至上发展理念向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发展理念转变,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灵魂。
对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成功探索的肯定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的获得。2011年5月,国家环保部正式授予徐州“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是徐州老工业基地成功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志。徐州作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新指标体系验收并命名的城市,意味着在全国树立了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模范形象,更意味着在全面小康建设征程的生态文明建设上,徐州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当下,人类文明在沿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轨道加速向生态文明演进升华,经济发展方式正循着粗放式—集约式—循环式的层级加速向循环式转型变迁,以及其“重构全球的经济政治版图”的巨大变革,为徐州这样的相对落后地区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迎头赶上、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向循环式迎头跨越转变的历史性机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成功创建表明,徐州抓住了这个机遇。其历史过程,对于资源城市转型发展应有重大镜鉴意义。
解放后的徐州虽然发展迅速,但直至21世纪初,一直都是江苏的发展“洼地”。究其根源,可以说徐州作为一个煤城,既发展得益于煤,又落后受穷于煤。过去60多年间,徐州生产的原煤80%以上供应苏南和华东地区。随着煤炭向电力的转化,徐州成为江苏全省乃至华东地区的重要电力输出地。目前徐州面临的严重问题,在于进入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行列。如不及时转型,成为“荷兰病”(资源产业短期繁荣后遗症——衰退)患者只是时间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的任务,也催生了包括江苏在内的各省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出台。可见,徐州这样的相对落后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跨越转变,既具有努力乘上全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快车的现实迫切性,又有避免患上“荷兰病”而深陷资源枯竭困境的历史必然性。鉴于江苏的“南北”差距,江苏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徐州终于成功迈上了由“老灰穷”向“新富绿”的生态文明转型之路。
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首要工作,就是更新发展理念,推进科学发展,确立以建设生态文明徐州为引领的战略目标。可以肯定,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唯GDP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发展本质,确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生态文明徐州的目标,是完成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历史任务的必要前提。
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作为一个历史性任务,既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全方位推进而不能单兵突进。对此,徐州市委市政府首先从徐州在江苏“两个率先”中肩负的苏北率先大局出发,把握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趋势,决定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来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进程,从而一举抓住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建设的“牛鼻子”。其次,根据完成这一任务的历史过程性和系统性特点,实施了“六大战略”,①“六大战略”即徐州市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实施的科教和人才强市、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开放带动、统筹发展、民生优先等战略。着力于“四个转变”,②“四个转变”即徐州市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实施“六大战略”中的四大目标,分别是经济总量由小变大、产业层次由低变高、城市功能由弱变强、生态环境由灰变绿。2011 年又制定了之后10年徐州的“三步走”③今后一个时期“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是“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具体目标是三步走:第一步,到2014年,确保以县为单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有条件的县(市)区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第二步,到2016年第十一届市委任期届满时,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五年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六年倍增,再造一个新徐州,经济总量进入长三角城市前8名,我国大陆地级以上城市前30名,跻身全国发达地区行列,建设更加适宜人居的幸福城市,市区力争基本实现现代化,县域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第三步,到2020年,在苏北率先、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参见曹新平《加快“两个率先”建设美好徐州——在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徐州日报》2011年9月19日。战略目标,并决心通过“积极推进全域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确保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基本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让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徐州的靓丽名片”。为此,“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全面推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实行‘三废’集中处理,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的新亮点。”④今后一个时期“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是“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具体目标是三步走:第一步,到2014年,确保以县为单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有条件的县(市)区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第二步,到2016年第十一届市委任期届满时,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五年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六年倍增,再造一个新徐州,经济总量进入长三角城市前8名,我国大陆地级以上城市前30名,跻身全国发达地区行列,建设更加适宜人居的幸福城市,市区力争基本实现现代化,县域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第三步,到2020年,在苏北率先、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参见曹新平《加快“两个率先”建设美好徐州——在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徐州日报》2011年9月19日。如此等等都充分表明,徐州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1.市区环境空气指标实现了新跨越
纵向看,2011年,徐州市区环境空气Ⅱ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35天,优良率为91.8%,其中优(Ⅰ级)的天数为67天,而2002年优良天数仅为56天。⑤2002年56天,2003年109天,2004年220天,2005年310天,2006年311天,2007年前8个月209天,6年间空气环境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参见肖昌琦《徐州空气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209天》,载中国徐州网http://www.sina.com.cn。其间的转折时间点是2005年。2005年首次达到310天,并由此开始一直稳定在300天以上。2011年达到335天,可以说环境空气Ⅱ级以上优良天数稳定地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横向看,国家环保部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显示,徐州作为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之一,环境空气质量为二级,达此标准者,江苏全省仅有3个城市。⑥2006~2010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连续5年超过300天,2010年达到335天。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年占比稳定在85%以上,被环保部列为全国3个环境空气质量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主要污染物减排两项指标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参见高传立《徐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超过300天》,载中国徐州网。环境空气质量全年天数的纵向跨越和横向超越说明,徐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得扎实、持续,从而稳定地改变了并还在继续改变着徐州的灰色基调。
2.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的建构
一是上下协调完善组织机制,大幅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行政效率。把领导信箱、人大政协提案、徐州环保网站、徐州政务大厅网络平台等组织或渠道视为一体,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组织体制机制。全面推行了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更新改版了徐州环保网站,实现了各类环境信息的及时发布、更新与共享。通过中国徐州政务大厅网络平台,实施了环评网上审批,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环保审批事项入驻率、现场办结率均为100%。对招商引资开展了包挂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跟踪监测服务,在淮海经济区规划、东陇海产业带规划编制中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二是“瞻前顾后”制定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有序、协调推进建设目标。徐州市先后编制了“十二五”环保总体规划和8个专项规划,全面完成了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涉及的环保任务。积极实施城市管理、功能区划、城区企业搬迁、化工行业整治、生态建设等重大举措,形成了10余份分量较重的调研报告。三是广拓路径力争开源节流,大力端正行风。例如,运用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机遇,向国家争取污染物减排、农村环境整治等环保资金,仅此一项,就为徐州市在2011年争取到国家1.33亿元建设资金(资金额度位居江苏全省第一)。再如环保监测行风建设。环保监测是行风重点监管领域之一,徐州市通过大力加强行风建设,强化执法队伍业务建设、依法行政建设等等措施,为在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中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良好形象,做出了积极有效的贡献。
第一,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把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上升到民生的政治高度,使之具有政治保障和社会基础。徐州市把抓住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实施民生工程、德政工程的政治高度,纳入“三重一大”协同推进,并配套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八大中心”建设的意见》,其重大意义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贯彻实践经典理论家的“物质利益原则”,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参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9页。把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的徐州加快振兴,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期待等切身利益,以及广大干部的政绩乃至升迁密切联系起来,使之具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基础。另一方面,以“八大中心”②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八个载体,即“八大中心”,具体指徐州产业、交通、商贸物流信息、教育、医疗、文化、金融、旅游等8个中心领域。参见曹蔚翔《徐州:建设八大中心 振兴老工业基地》,载中国淮海网。建设为具体抓手,通过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充满魅力的生态园林城市和充满竞争力的现代化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的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变得更加灵动具体、有声有色。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既奠定了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治社会基础,又凸显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的历史指向。
第二,把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结合,恰当处理夕阳产业与朝阳产业、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方式由集约式向循环式转变或粗放式向循环式跨越转变,以及相应的以人为本低碳循环经济的建构,必须以循环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结构为基础,没有相应循环经济技术决定的产业结构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在循环经济技术已经大量出现,向循环式转变已成历史趋势的当下,相对落后地区只有通过循环经济技术的引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向循环式跨越转变,才能赶超发达地区而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③参见程言君《跨越转变:相对落后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规律》,载《管理学刊》2012年第1期。当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跨越转变,引进循环经济技术建构循环经济产业结构基础的过程,同时也是加速淘汰落后产业或产能,实现产业结构的跨越提档升级的过程。这方面,徐州的成功在于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齐头并进:一方面,在全市范围内划定了11类50个生态功能保护区,引导园区科学定位,积极打造新型能源产业;另一方面,大力实施“退二进三”,淘汰了一大批落后产业和产能,从而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轨道。
第三,高瞻远瞩地着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大势,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施结合起来,恰当处理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积极争取获取上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从而使得流域治理、污染减排等生态文明建设的500余个工程项目被纳入国家、江苏省的专项规划,先后获得治淮、减排、农村环境整治等专项资金10多亿元。这样,就把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国家、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序列,既提升了建设层次,大幅扩展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容量和增量空间,又利于避免地方产业结构和循环经济体系的局域化弊端乃至弯路,还利于加快改善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第四,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过程中,恰当地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与现实经济发展的关系,以生态文明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进程。生态文明建设是个历史性任务,需要恰当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此,徐州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着眼长远,明确方向,夯实基础。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三年来,为了实现主城区截污管网全覆盖目标,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增至33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03万吨/日,三年增长了近5倍;为了保障饮用水安全,投资了4.2亿元建设优质饮用水工程,设立了饮用水源保护区;为了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大力推进荒山改造的植树造林工程,使全市森林覆盖率、市区绿化率分别达31.5%和42%;为了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文明含量,完成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打造了100个示范村。徐州市还投资1亿多元建设危险废物处置场,使徐州的危废处置水平和能力居于全国前列。
第五,依据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过程性决定的阶段性特征,制定一系列继往开来的战略目标,并依据目标实现的时序进度,不断创新整合组织机制,使之日趋完善。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作为一个历史性任务,是一个由一系列阶段性战略目标为载体的历史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为此,在组织体制上,不断完善、整合以市环保局为主体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环保监管、多位一体的组织体制;在统筹协调机制上,着力构建组织领导、目标责任、督查督办体系;在生态监控能力上,着力于环保管理体制、监管运行机制建构,全面提升环境监控能力;在区域环境安全上,牵头建立了淮海经济区核心区8个城市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完善环保联动机制,努力打造区域环境安全网络格局;在政策法规完善上,先后制定颁布了近40部地方性法规,出台500多份相关政策,形成了具有更强针对性、指导性的环保政策与法规体系。
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视角而言的狭义生态文明建设。广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最高历史阶段,实际是一种社会形态。①参见程言君《建设生态文明的三维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载《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从作为社会形态的生态文明来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建设,包括其体制机制以及法规体系完善,实际上是一个与生态文明程度提升和徐州振兴时序进度相应的与时俱进的长期历史过程,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成功实践,必然具有阶段性特征。随着党的十八大把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列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定,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的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将推向更高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