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辞书出版社 李丽静)
2012年8月1—2日,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与鲁东大学共建的汉语辞书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三届汉语辞书高层论坛在山东鲁东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辞书理论研究者和辞书编纂出版工作者40余人出席此次会议。会议采取大会发言的形式,就我国当前辞书领域的两岸词典编纂、辞书编纂现代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修订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张浩明司长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近年来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在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建设、信息资料建设、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突出成绩,这与鲁东大学的大力支持和中心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是密不可分的。他提出了当前辞书发展中的五个热点问题:辞书与语言文字规范、语文生活的关系;辞书与文化建设的关系;辞书与在教育领域推广语言文字规范的关系;语言在辞书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辞书理论的创新。他还就中心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继续深化中心建设,提高建设水平;二是要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对接国家需求;三是要优化科研工作,推出精品力作。他表示,国家语委将不断加大对汉语辞书研究中心的支持力度,也希望各位专家一如既往地支持汉语辞书研究中心的工作。
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鲁东大学校长李清山,中国辞书学会副秘书长、《辞书研究》执行副主编徐祖友分别在会上致辞。副校长刘焕阳主持会议。汉语辞书研究中心主任、鲁东大学文学院院长亢世勇详细汇报了中心五年来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了下一个五年的发展新规划。
本次高层论坛的交流研讨首先从探讨两岸词典的编纂开始,国家语委咨询委员李行健就两岸合编《中华语文词典》中的两岸差异词做了大会发言,他概括了差异词形成的原因、类型及其在词典中的收录和释义问题,并指出,经过两岸合编的整合梳理,在频繁交流中变异为通,再变通为同,差异的成分逐步融合,必将给两岸交流、相互沟通创造更好的条件。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前副司长王铁琨就《中华语文词典》中的敏感条目处理问题进行了讨论,介绍了现时对这些敏感条目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并肯定了求同存异的必要性。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林玉山编审也就海峡两岸语文词典的编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辞书编纂现代化也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教育部语用所冯志伟研究员介绍了词典学研究中的新兴学科——计算术语学,包括术语的发现、充实、受控标引、自由标引等一系列专业知识,并指出术语的自动处理和识别对于科学技术文献的分析、识别和生成的重要性。北京大学俞士汶教授则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由北大开发的综合型语言知识库和常用词库的原理和作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彭冬林提出了“基于数字化编纂平台的大型汉外系列词典数据库标注系统设计”,详细介绍了数字化编纂平台及其工作方式、平台与标注系统的目标和意义、宏观与微观结构标注系统等内容。而牛津大学出版社上海咨询有限公司于海江介绍了关于“计算机辅助词典编纂中的同类项处理”的方法。
全国名词审定委员会刘青副主任就“科技名词规范与辞书工作”做了大会发言,谈到了科技名词规范的内涵、作用、体系,及其与辞书编纂的关系等问题。北京语言大学张博教授则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释义修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从本次修订的力度与特色切入,引人深思,如修订版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代语言词汇的发展变化,它为同类辞书的编纂与修订提供了哪些新的思路和规范,它能否赢得更多新用户的信赖并吸引拥有老版本《现代汉语词典》的用户舍旧求新,等等。黑龙江大学郑述谱教授在会上提出了“语汇学术语”的研究构想。安徽大学袁世全教授则深入阐述了他研究多年的辞书框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