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承佐,李应军,王金宝,郝 俊,董功航,王连涛,林洪胜,徐 鹏
(广州医学院附属深圳沙井医院普外科,广东深圳 518104)
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患者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尤其是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手术污染切口,其感染率高。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首选治疗方法为阑尾切除术。据文献报道,阑尾切除术后,未穿孔者的切口感染率低于1%;穿孔者的切口感染率为7%~9%;并发腹膜炎者,其切口感染率高达30%[1]。切口感染导致切口延迟愈合,可能发生切口裂开、切口疝,甚至引起全身性感染、败血症等严重后果,既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又增加医疗费用,常引发患者的不满和投诉,破坏和谐的医患关系[2]。医生及患者都希望能有效减少其发生,临床上采用的方法较多,现将本科采用的0.5%聚维酮碘溶液冲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以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作一总结。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至2010年5月在本科住院行阑尾切除术的207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其中,男106例,女101例;年龄16~55岁;均具有典型病史及体征,无特殊疾病,一般身体状况良好,临床及病理诊断均为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存在局限性腹膜炎,无坏疽穿孔,无腹腔内大量积液,术中无脓液浸泡切口。患者除有发热、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或仅中性粒细胞升高外,患者的心、肝、肾功能及凝血时间等均正常。排除:(1)术前有除阑尾炎以外的感染(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等);(2)除阑尾炎因素外,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
1.2 分组与方法 按术中是否采用聚维酮碘冲洗切口,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5例,其中,男52例,女53例;平均年龄27.9岁。对照组102例,其中,男54例,女48例;平均年龄24.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所有患者接受同一手术医生、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0.5%聚维酮碘溶液及生理盐水冲洗,然后拭净切口;对照组患者术中仅拭净切口,未采用0.5%聚维酮碘溶液冲洗。
1.3 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即诊断为切口感染:(1)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2)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3)自然裂开或由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体温不低于38℃),局部有压痛;(4)再次手术探查,组织病理学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5)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伴随病原学诊断依据,即分泌物培养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102例患者中,切口感染16例,切口感染率为15.69%;观察组105例患者中,切口感染6例,切口感染率为5.71%。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局部红肿19例,其发生率为18.63%;观察组患者发生局部红肿8例,其发生率为7.62%,两组患者的局部红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1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 切口感染有全身性及局部性两方面因素。切口被细菌污染,局部积液,出血,存在组织腔隙,组织缺血、坏死,皮下脂肪层过厚等属于局部因素;贫血、营养不良、重大手术及疾病、肝功能损害所致的蛋白质合成障碍、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等属于全身性因素。细菌污染切口是切口感染的主要局部因素,切口污染原因除术野皮肤消毒不彻底以及使用了已被污染的器械外,主要为术中切开腹膜后,腹腔脓性液或炎性物质污染切口,其机制如下:(1)麻醉效果不满意,腹压大,腹腔感染性内容物接触了切口;(2)操作者的手接触过感染物而未经处理又接触了切口;(3)接触过感染物的器械未经处理又接触切口;(4)接触过感染物的敷料接触切口;(5)关腹时腹膜缝合不理想,术后腹腔感染液外渗到切口[4-5]。术中采用0.5%聚维酮碘处理切口的方法是从局部因素角度来采取措施,与外伤清创消毒类似[6],从结果来看能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
3.2 聚维酮碘的抗菌作用 聚维酮碘是碘与聚乙烯吡咯酮或Poloxazmer非离子表面活性多聚体络合形成的有机碘溶液,其分子结构中碘以较弱的氢键与聚乙烯吡咯烷酮分子上的氧原子相连。当其与皮肤或黏膜接触时,游离碘会被缓慢释放出来,与细菌原聚蛋白的氨基结合,并使之变性、坏死,达到灭菌的目的;具有高效、广谱及组织刺激性极小的特性,能直接接触皮肤、黏膜、创面,无刺激性,无灼伤,具有水溶性,不受血浆、脓液等影响,是一种对各种致病菌、病毒、真菌及芽孢均具有强大杀伤力的高效灭菌剂[7]。当有效碘体积分数为2.5%时,5min内即可灭活乙型肝炎病毒;当有效碘体积分数超过2.0%时,可立即杀死枯草杆菌、黑色枯草变种芽胞;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在有效碘体积分数为0.2%时,于2min内即完全失活;当碘体积分数为2.5%时,杀灭绿脓杆菌只需1min[8]。
3.3 术中使用0.5%聚维酮碘冲洗切口的作用 术中各种手术操作都可能使切口污染。由于细菌污染后进入指数期繁殖需要6~8h[9],阑尾切除术的操作一般都在这个时间内完成,因此,聚维酮碘冲洗切口能够在污染细菌大量繁殖之前对其进行清除和杀灭。冲洗切口后,聚维酮碘能渗入切口周围组织中,通过逐渐释放碘而发挥作用,并保持杀菌作用2~4h[10],发挥最大抗菌作用。另外,聚维酮碘本身也具有组织脱水、促进创面干燥的作用,可有效防止或减轻组织水肿及伤口渗血,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炎症消退以及切口的愈合[11]。因此,在术中使用聚维酮碘冲冼切口,能有效杀灭污染切口的细菌[12],并通过保持杀菌作用杀灭术后扩散至切口的细菌,从而有效阻止细菌定植及繁殖,防止切口感染,降低总体切口感染率。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健康意识的提高,患者不仅希望能有效治愈疾病,而且还希望获得最大的有效投入比,以最小的医疗投入收获最好的治疗效果。故应在治疗急性阑尾炎过程中,尽力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这样可减少患者换药时的痛苦,减轻其经济负担,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结合本研究的临床应用资料,笔者认为在遵守规范操作的前提下,术中聚维酮碘冲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手术切口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一种简单、有效措施,该操作程序简单、成本小、耗时少,能有效减少切口感染,降低切口感染率,可在临床上常规应用。
[1]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路艳.新形势下的医疗卫生服务问题[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0):348.
[3]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4-76.
[4]易凤琼.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重庆医学,2008,37(6):667-668.
[5]刘瑜.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J].西部医学,2012,24(7):1343-1344.
[6]王虎.稀释碘伏液术中冲洗预防腹腔及切口感染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1):966.
[7]林玳.聚维酮碘制剂的概况及临床应用[J].综合临床医学,1996,12(4):177-178.
[8]孙备,李德辉.皮肤消毒液的种类及特点[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16-18.
[9]贾文祥.医学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0]高翼,刘远碧,张建渝.影响聚维酮碘溶液稳定性的因素[J].现代医药卫生,2002,18(10):918-919.
[11]黄素群.0.5%碘伏石蜡油纱用于烧伤创面处理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06,35(14):1314-1315.
[12]张红亚,李桢,张红云.成人急性阑尾炎患者腹腔病原菌变迁及耐药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9):3013-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