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接触看语言文化迁移
——以汉语中的英语借词为对象

2013-03-31 16:48燕,徐萍,谈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借词外来词语素

韩 燕,徐 萍,谈 文

(常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从语言接触看语言文化迁移
——以汉语中的英语借词为对象

韩 燕,徐 萍,谈 文

(常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汉语中的英语借词来源于英语,却又进入汉语语言体系成为一种常规语言现象,这是汉英语言接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演变。以借词为例对语言接触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接触过程中一种语言会受何种影响以及语言文化变迁的具体表现。英语借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音、语素、构词等方面。这些语言变迁进一步反映了汉语文化面对英语强势文化时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受到的冲击。

语言接触;语言演变;文化迁移;英语借词

随着语言接触理论在国际语言学界的兴起,人们越来越重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接触中,至少一种语言会受到何种影响。语言接触会引发语言的演变,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语言的借用。语言借用主要以词汇借用为主。这些借词的出现,或多或少会对借入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语言渗透,带来语音、句法、语意等语言学形式的变化。语言接触的深远影响,除了导致语言形式的变异,更会进而引发社会文化的变革。比如英语的强势传播就对许多国家的传统语言和文化造成了冲击。

近年来,汉语对外来语素的借用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之一。学者们从语言、文化、社会等不同角度对汉语中的外来词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武汉大学冯天瑜在《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一文中从文化互动的视角把外来词放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探索外来词的词源,论证了近代语汇是汉字文化圈对西方话语的创造性回应,表明了汉字文化有强劲的生命力。但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即意味着逐步而来的一体化语言和文字,汉语会遭到覆亡的命运。[1]本文以汉语中的英语借词为例,结合语言接触理论及文化变迁理论,对汉英语言接触过程中汉语对英语词汇的借用导致汉语产生的语言演变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文化变迁进行了思考与探讨。

一、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

语言接触会导致不同语言之间产生交互影响,带来语音、句法、语意等社会语言学形式的变化。语言学家通常把这种演变类型称之为 “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contact-induced language change),以区别于由“内部因素促动的”语言演变(internally motivated change)。

学者吴福祥在总结了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托马森(Thomason)对语言接触和语言演变的研究之后提出,典型的接触性演变是指语言特征的跨语言“迁移”(transfer),即某个语言特征由源语(source language)迁移到受语(recipient language)之中。[2]3这种跨语言的语言特征迁移可以是外语对母语的影响,即外语元素融合到母语中去;也可以是母语对外语的影响,即母语的语言结构反过来影响外语的使用。这是语言接触向两个不同方向发展后导致的两种不同语言过程,而前者就是语言成分的借用。[3]

语言成分的借用是语言接触中最最普遍的现象。语言成分的借用涉及语音、词汇、句法各个方面,其中以词的借用最为突出。当借用发生时,外语词汇进入母语,并通过其附加的一定政治文化影响引起母语吸收外语词汇。托马森的研究也表明,借用这种语言接触性变异的特点是词汇的迁移多而结构的迁移少。除此之外,托马森的研究还揭示了借用的其他特点:借用成分的引入者往往是母语的使用者,母语虽得以继续保留,但因增加了外来特征而发生改变;借用往往始于词汇成分;如果存在长期文化压力和双语环境的影响,借用成分可扩展到结构特征(如语音、音系、句法及形态成分);接触等级越高,借用程度也越高;在接触时间、接触强度、双语制度以及使用者语言态度都有利于借用的情况下,语言中所有特征(语音、音系、语义、词序、派生词缀、屈折形态、语法范畴)都可以被借用。[2]4

因此,在语言借用过程中,随着大量词汇借用的涌入,受语的语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外来语音元素会被保留,成为受语中语音创新的来源。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早年的研究就已经发现了这一点:“假使借方人民相当地熟悉贷方语言,或者假使借词数量相当地多,那么音响上跟本土音位相距很远的外语语音也许被保留下来,模仿的忠实程度或高或低,突破了本土的语音系统。”[4]550

外来词汇的引入,不仅会带来语音上的变化,也会带来词素及句法上的变化。当这些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意味着文化的变迁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为语言在负载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并最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的吸收演变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文化变迁。每一次外语借词的大量涌入都会同时带来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赫斯科维茨(Herskovits)等美国人类学家把这种因为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接触引起原有文化的变迁定义为涵化。加拿大心理学教授贝理 (Berry)进一步细化了涵化理论的两个维度:在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组织等方面发生的文化变迁;在言谈、衣着、饮食等方面的行为、价值观念、态度乃至认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5]

二、英语借词带来的语言变异

(一)对汉语语音的影响

每一种语言都有强烈的趋势要保全自己的语音格局。因此在引进外来词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受语根据自己的语音系统对源语中词语的读音进行改造,即说话者用自己语言的音位来替代外语语音,实现语音替代。[4]550源语的词语在输入受语的过程中,较多的是改变自己适应受语,而不是对受语语音系统进行改造。

但这也不代表外来词汇对汉语语音系统没有影响,比如对汉语复音化的作用。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谈到:“汉语复音化有两个主要因素:第一是语音的简化;第二是外语的吸收”。[6]因为外来词绝大多数是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这些复音词进入汉语词汇,增加了现代汉语中复音词的数量。另外,外来词作为词素参与构造的新词也必然是双音节或多音节词。[7]

此外,字母词自引入汉语后,虽然受到汉语语音系统一定的限制,但因为没有确定的规范,人们仍比较倾向于按照接近英语的读法来读。这就使得汉语语音系统中增加了一些新的因素及发音方式。比如字母“Q”的发音,在汉语中,人们一般读作“Kiu”。“Kiu”这个音节“突破了普通话声韵配合中舌根音不能跟齐齿呼韵母配合的规律”,这个音是普通话中本来没有的。[8]79

另外,某些音译词中所使用的汉字也可能受到该音译词所对应的外语原词读音的影响。例如,“拜”在现代汉语中的读音本是去声声调,但在“拜拜”一词中却变成了阳平声调,就是因为受到“拜拜”所对应的英文词汇“bye bye”的读音影响。[8]78年轻人也更倾向于将音译词读得跟外语原词很接近,比如将“比萨饼”(pizza)读作“批萨饼”,将“朋克”(punk)读作“庞克”。

(二)对汉语语素的影响

语素是现代汉语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语素是通过音形义相结合的汉字来记录的。[9]有些外来词进入汉语以后,会采用汉字记音的方式表达。由于使用频率很高,这些本来纯粹用于记音的汉字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获得表意功能,成为表义的语素,并具有一定的构词能力,成为汉语的新增语素。比如汉字“吧”原为语气词,后变成英语词汇“bar”的汉语记音符号,并在频繁的使用过程中具备了一定构词功能,构成了“酒吧、网吧、话吧、吧台、泡吧”等一系列新词语,成为汉语新的表意语素。再如“迪斯科”(disco)中的“迪”,本只为音译外来词的一个无意义的记音成分,后来逐渐从该词中分化出来,用于指代整个词义“一种节奏快而强烈的舞蹈”①,并与其它汉语语素构成了“跳迪、迪厅、老年迪”等词。

还有一些汉语中本身就具有语意的汉字,在引入借词时被借用标音,并与新的语素结合,语义范畴发生了改变。比如“酷”,原意是“残酷”或“程度深”的意思。成为英语词汇“cool”记音符号之后,与新的语素搭配组合出“酷哥、扮酷、装酷”等词,意为“冷峻潇洒、有个性”。再比如“秀”,原意是“植物抽穗开花;清秀、聪明、灵巧、特别优异、特别优异的人才”。成为英语词汇“show”的记音符号后,增加了“表演、演出”的意思,并组合出“脱口秀、模仿秀、选秀、泳装秀、做秀”等新词。

在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不仅外来词中的记音汉字可演化为语素,字母词中的字母也呈现语素化倾向。比如字母“K”就有了表意化的倾向,在“K歌”中表示 “唱卡拉OK”,在 “K金”中表示“测量黄金纯度的单位”。

(三)对汉语构词的影响

字母词在汉语中的出现打破了汉字一统汉语词汇的局面。汉语词形构成出现了汉英混杂的现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字母词的收录情况来看,比较常见的包括纯字母词词形和汉英混合词形。

纯字母词词形包括大写字母形式②,如:BEC(商务英语证书),DNA(脱氧核糖核酸),DIY(自己动手做),IMAX(一种巨幕电影放映系统),IQ(智商);小写字母词形式,如:e-mail(电子邮件),hi-fi(高保真);大小写字母混合形式,如:Tel(电话),Internet(因特网)。

汉英混合词形主要有两类:字母加数字的形式,如:PM2.5(在空中飘浮的,直径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B2B(电子商务中企业对企业的交易方式),MP3(数字音频压缩格式或播放该格式音频文件的电子产品);字母加汉字的形式,如:B超(超声诊断或超声诊断仪),SIM卡(用户身份识别卡),Q版(可爱的卡通画版本)。

此外,由于字母词的涌入,汉语中还出现了模仿字母词的汉语字母词。这些词往往由汉语拼音首字母缩略而成,按英语字母的发音读音。如:HSK(“汉语水平考试”的拼音首字母缩略形式),GB(“国家标准”的拼音首字母缩略形式)等。

三、英语借词带来的文化变迁

(一)价值观的变迁

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人际交流功能。[10]在交流中,文化得以传播并产生影响。外来词的流行,体现了新价值观的流行。比如“晒”这个词的原意是指“太阳光照射到物体上或物体对太阳光的吸收”。当人们用 “晒”来作英语词汇 “share”的记音符号后,“晒”字又具有了“分享”的含义,所以晒的内容也从原来只能曝露在阳光下的东西扩大到了个人的财产,甚至个人的心情,比如“晒幸福,晒工资”等。这种“晒”的做法把过去对中国人来说属于个人私密性质的情感和所属物公布于大众视野之下,反映了人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

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含蓄。“低调做人”历来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美德。为人谦虚、做事谨慎、隐忍内敛、不事张扬等都是人们从小就被灌输的为人处世准则。现代人对于“晒”这一行为的热衷,反应了人们在社会变迁的同时,对事物的认识、评价、看法以及心态也在不断改变,自我价值追求也在发生变化。表现自我成为了时下年轻人普遍的特点。对于不好的东西“晒”是一种自我调侃的心理;对于好东西的“晒”是一种分享的态度,也是一种自我鼓励的心理。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要求人要内敛、低调相反,这种“晒”恰恰是一种高调的自我表达。

(二)道德观的变迁

外来词进入汉语并传播开来,还反映在道德观的变化上,比如“丁克”一词的出现及流行。“丁克”来自英文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指“夫妻都有收入但并不打算生育孩子的家庭”。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成为丁克一族。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想要成为或已经成为丁克的人们,显然在子女及生育观上秉持了一种与中国传统道德观截然不同的态度。

中国传统道德观尤以“孝”字为先。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对于孝顺就非常看重。礼义廉耻中,孝顺排名第二。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血缘纽带数千年间始终是维系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11]血缘宗法制决定了孝在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也决定了传宗接代的伦理观念成为孝顺包含的重要内容。《孟子·离娄上》中明确指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这种传统孝文化中,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被忽略,在群体中的义务和责任被过分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不在于个体自身的发展,而在于其传承和延续血缘关系的工具性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生儿育女既是对父母及社会的一种责任,也是个体的一种权利。“丁克”一词的流行乃至“丁克”一族的出现,向人们说明个体享有生育或不生育的权利,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新的问题,在面对责任和权利冲突时该如何选择。虽然答案仍然在争议中,但人们的思考及热议至少反映了国人对通过传宗接代来行孝的做法或观念正在开始或已经进行了重新诠释。

四、结语

在全球化视野下,语言渗透的方向严重地受到语言使用者的经济、政治能力影响,导致语言发展失去平衡,进而影响到以语言为载体的社会活动各个方面,甚至会动摇其背后的文化根基。因此,有效适度的控制是必须的。另一方面,语言的接触又是无法避免的。首先它是语言发展的必然态势。语言是有生命力的,只有保持一定的开放性才能确保语言的活力。其次,语言接触也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的途径之一。借助这种接触,可以提高本民族语言的国际性和接受度,进而有可能实现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对外传播。

注释:

①第二章及第三章中举例词汇的词义均引自《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

②第二章中举例的字母词及其解释均引自《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中的西文字母词附录。

[1]辜正坤.语文教学与中华的命运[J].语文教学通讯,2000 (2):2.

[2]吴福祥.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J].民族语文,2007(2).

[3]Thomason S.Language contact[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1:129.

[4][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常永才,John W Berry.从文化认同与涵化视角看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深化[J].民族教育研究,2010(6):18—22.

[6]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340—341.

[7]李彦洁.现代汉语外来词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112.

[8]贾宝书.关于给字母词注音问题的一点思考与尝试[J].语言文字应用,2000(3).

[9]符准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

[10]杨小惠.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英姓名文化差异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1—104.

[1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1—63.

Language and Cultural Transition through Language Contact:On English Loan Words in Chinese

HAN Yan,XU Ping,TAN W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Though from English,English loan words have become a part of modern Chinese.It is a typical language change caused by the language contac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Studies on loan words helps to learn the influence one language may bring to another,as well as the transition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occurr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contact.Influence from English loan words on Chinese lexicon is majorly reflected on phonology,morphology,lexical form and innovation.This language change further reflects the transition that Chinese culture experiences in values and thinking modes when facing powerful English culture.

language contact;language change;cultural transition;English loans words

H0-05

A

2095—042X(2013)05-0097-04

10.3969/j.issn.2095—042X.2013.05.021

(责任编辑:朱世龙,沈秀)

2013-05-20

韩燕(1978—),女,江苏常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研究。

徐萍(1965—),女,上海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2SJD740003);常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科研基金2012QN10)

猜你喜欢
借词外来词语素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中国朝鲜语外来词词汇结构和使用考察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因果复合词
阿鲁科尔沁土语的汉语借词研究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语言生态学视角下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借用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