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医内科学》建设初探*

2013-03-31 15:31储成志王晓戎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精品

冯 梅,储成志△,王晓戎,邓 沂,张 宏,熊 煜

(1.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芜湖 241000;2.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医院)

教学研究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医内科学》建设初探*

冯 梅1,储成志1△,王晓戎1,邓 沂1,张 宏1,熊 煜2

(1.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芜湖 241000;2.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医院)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医内科学;建设思路

为响应教高[2011]8号文件的号召,2012年安徽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中评比出20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我校由储成志副教授申报的《中医内科学》荣获此殊荣。自申报成功以来,课程组成员先后就教学观念、师资、教材、方法、技术等课程建设的几个关键要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总结如下。

1 更新教学观念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先导

多年来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突出了“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而忽略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不能体现中医教育“临证为本,寓教学于实践”的传统观念,从而导致中医相关专业学生在临床上暴露出许多弊端和不足。因此,在本课程建设的教育思想层面上,要从以传授先贤知识为主向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转变;在课程内容上,要从以传播中医药理论为中心向以培养学生临床诊疗能力为中心转变;在教学模式、方法上,要从“满堂灌”传授知识为主,向师生互动、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转变,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强调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这就需要在今后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过程中,把获取知识与技能并重作为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来要求教师和学校,以适应我国卫生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的需要。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前提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某个教师、某个负责人或教研室主任所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团队、一个教研室、一个学科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长期合作、共同打造的结果,而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打造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并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和条件。目前,我校《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有专职教师8人,50岁以上2人、40-50岁2人、40岁以下4人;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3人、讲师3人、助教1人;硕士学位以上者6人。本课程组将积极为中青年教师提供学习条件,要求同学科教师相互听课、评课,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活动。此外,课程组还初步拟定了师资队伍培养方案:①对刚入校教师推行“青蓝工程”带教计划,即采取一对一的导师制,让经验丰富的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尽早胜任教学工作;②为更好地完成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继续加强教研室与附属芜湖市中医医院临床医师间的“结对培养”工程,加大双方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对培养、培训的力度,一方面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为理论教学提供活水之源,另一方面也可促进教、研相长;③注重在职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定学科成员培养计划,鼓励学科教师到其它院校访问学习,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计划通过“青蓝工程”、“结对培养”、“师资进修”等措施,建立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理论与临床结合紧密的“双师型”师资梯队,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3 教材建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核心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主要载体,也是“精品”得以实现的重要形式[1]。因此,建设与专业层次相适应、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学科授课主要针对三年制大专中医学专业学生,所用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肖振辉教授主编的2版《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为弥补上述教材表现形式过于单一、技能训练缺乏可操作性的不足,课程组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材建设:①组织本学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中医内科学实训指导》、《中医内科学实训报告》等校本教材供学生参考;②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内容多、任务重、课时少的现状,必须重组课程内容。为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主要筛选符合农村和基层特色的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病因病机的阐释和诊断要点、辅助检查的应用等,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并灵活运用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2]。③为扩大教师的视野和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病案资料,使用由本课程组成员和先辈们协力编著的医学著作《国医大师经验研读录》、《名家教你读医案》等作为扩充性资料;④加强CAI课件、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指导学生查阅文献,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和开拓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4 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关键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思辨性,需反复实践。而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在黑板上看病”等形式,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既没有在独立思考、领悟的情况下学好理论知识,又无从培养临床技能。为此,我们继续应用近几年在中医临床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优秀成果,将标准化病人引入课堂,为学生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方面提供锻炼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职业态度、医患沟通等能力[3]。此外,我们还将结合PBL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的临床见习、实训观摩、教学查房等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这种将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5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基本条件

先进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是展示课程学习网络平台的条件,同时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普遍存在过于强调建设本身,而对建设后共享和应用有所忽视的问题。从课程自身建设的角度,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拓展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广度,形成了以网络为载体、以支持电子学习(E-learning)或虚拟学习(V-learning)为主要特征的立体化教学模式[4]。为保证精品课程网络的正常运转,学校教管部门分配专人负责网站的维护和技术支持等工作,并配备了50多个可以支持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教室、实训室,以及完善了学生宿舍上网系统等,这些都将为本学科课程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资源共享提供条件。根据前期的上网情况反馈,在提高精品资源课程的可获取性,清晰度、速度以及统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不断改进课程网站的功能设计,便于学生和资源使用者之间进行交流,从而不断完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

总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聚集了优质的教学资源、科学的管理经验,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通过以上探讨和努力,我们计划在下一步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根据中医学专业自身的理论特点和教育规律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充分挖掘和打造本课程的优势和特色。

[1]刘敏,陈萌,王庆国.从我校国家级伤寒论精品课程看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J].中医教育,2011,30(1):10-12,25.

[2]何文清,李勇华,杨德全.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教材编写思路的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58-59.

[3]王晓戎,赵国胜,储成志,等.中医临床课程中开展标准化病人教学的体会[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5(4):87-88.

[4]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90-91.

G642.0

C

1004-6879(2013)05-0441-02

2013-04-10)

* 安徽省精品开放课程(2012gxk118)

△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精品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心经精品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中职学校“汽车空调”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护理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