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013-03-31 14:02蔡少杭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肝肾高脂血症血瘀

吴 昊,蔡少杭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 350108;2.漳州市中医院)

血脂异常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吴 昊1,蔡少杭2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 350108;2.漳州市中医院)

中药;血脂异常;辨证论治

血脂异常是由于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使血浆中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超过正常范围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症,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的代谢性疾病。中国MONICA研究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的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虽不同,但总体患病率较高;不同地区人群血脂异常成分的差异较大,分布均衡,但差异性在减小;血脂异常与冠心病发病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系统疾病、肾损害等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现代医学在治疗血脂异常方面虽取得明显成效,但其产生的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医学在治疗血脂异常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从多途径、多靶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显示出广阔的科研和治疗前景。

1 中医学对血脂异常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国传统医学中并无“血脂”这一概念,其相关的论述散见于“痰湿”、“湿浊”、“血瘀”、“胸痹”、“眩晕”等疾病中。张景岳认为“痰即人之津液,由水谷之所化。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圣济总录·痰饮门》所论:“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为病多端”;《素问·生气通天论》日:“味过于甘,心气喘满”,《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说明古人已认识到血中膏脂是由饮食水谷及津液化生,有滋养人体的作用,但如果摄入过多或排泄异常,易发生脉道闭阻壅塞之疾。

中医学对疾病认识立足于整体观念,认为“血脂异常”当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人体阴阳消长失衡而产生的湿浊、痰瘀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血脂异常与长期嗜食肥甘厚腻及体质因素有关。其病因可归结为内外二因:肾精亏虚、脾失健运、肝失疏泄为其主要内因,外因多因过食膏梁厚味、嗜酒过度、劳逸失调、情志失调等,内、外因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2-5]。高霞,周领[6]依据祖国医学水液代谢学说,把血脂代谢异常归因于脾的运化、肝之疏泄和肾之藏精功能的失调。指出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则水谷不化精微,津液亦将代谢失常;肾气亏虚,气化受阻,水湿停聚;肝主疏泄,血行不畅,津液停聚,均可酿生痰瘀。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结果,中医学对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认识基本上趋于一致,均认为本病或由于外源性脂质摄入过多,或由于体内脂质代谢紊乱所致,以正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肝、脾、肾功能失调是产生血脂异常的主要病理基础。由此构成中医学对血脂异常疏肝理气、滋养肝肾、健脾消食,以及活血祛瘀、化痰通络等治疗理念,并通过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湿浊、痰凝、瘀血为血脂异常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人体脏腑组织功能失调的致病因素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

2 中医学对血脂异常的辨证分型

辨证分型是对血脂异常基本证治规律的揭示,有利于把握疾病证治规律,开启对血脂异常辨证论治的思维。尽管血脂异常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但辨证分型不一致也是一个显著的问题。《血脂异常中医诊疗标准(初稿)》将血脂异常分为痰浊阻遏、气滞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证型,实证治予活血化瘀,通络降脂为主,虚证则治以滋补肝肾,阴虚兼以补脾和胃为主。李剑颖[7]从肝、脾、肾三脏论治,将血脂异常分为脾虚痰积、胃热腑实、痰瘀滞留、肝肾阴虚等证。陈婷等[8]将血脂异常归结于肾气不足、脾失健运、肝郁气滞、痰浊内阻、痰瘀互结等证,治予补肾填精、健脾益气、疏肝理气、祛痰化浊、活血化瘀等。虽然各家辨证思路各有不同,但最终病理产物则都归结于痰浊瘀毒,病性均属本虚标实,病位多关肝脾肾。闻莉[9]等通过分析1994-2006年175篇文献,统计出6151例高脂血症的临床辨证分型病例数,归纳出排在前三位的证型是气血瘀滞型1307例(21.25%)、痰湿阻遏型1300例(21.14%)、脾肾阳虚型885例(14.395%)。目前大多数文献和研究将血脂异常分为痰湿阻遏、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和气血瘀滞证四型。

2.1 痰浊阻遏证 痰浊阻遏证主要表现为: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麻困重、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滑腻、脉弦滑等。血脂异常的形成及症状表现与痰饮密切相关,痰浊是血脂异常的主要特征和生化物质基础,痰浊阻遏血脉是引起血脂异常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常等直接或间接影响脏腑功能,饮食不化精微而为痰浊,为高脂血症的重要致病因素。诚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湿为重浊有质之邪,“而但从内生者,必其人膏粱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圣济总录·痰饮门》也指出:“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为病多端”。就形态而言,由胆固醇和和甘油三酯等组成的半液体状脂质混合物与中医所说的痰浊相近似,且多余的脂质与痰浊都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因此,可以这样认为,血中过多的脂质大体上就相当于中医所说之流注于血脉中的那部分痰浊之邪[10]。

2.2 脾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证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眩晕,倦怠乏力,便溏,食少,脘腹作胀,面肢浮肿,舌淡质嫩,苔白,脉沉细。“脾为生痰之源”。痰的来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之说[11]:外源于嗜食肥甘厚味;内源于脏腑(尤其是脾)功能失调。《素问·经脉别论》说:“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脾主运化,升清降浊,肾为先天之本,一身阴阳之本,脾肾均为调节水液代谢的主要脏器。多数医家认为:脾肾阳虚,一方面水谷化生气血精微失司,水湿内停,凝聚成痰;另一方面,先天既亏,又失于后天之养,脏腑功能低下,气化无力,津液的生成、输布障碍,酿生痰浊,终致血脂异常。

2.3 肝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口干,健忘,失眠,舌质红,苔少,脉细数。中医学认为,肝居中焦,易上侮肺金,中乘脾胃,下竭肾阴,上逆冲心,旁及胆腑,引发诸脏功能失调,百病变生。唐容川《血证论》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水谷乃化。”张志聪《张氏医通》谓“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解析了肝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肝的功能正常,一方面使脾胃升降功能有序,运化有度,维持脂质精微在体内的正常输布,另一方面可保障胆汁(肝之余气)分泌和排泄正常,使脂质精微在体内代谢正常[12]。肝肾阴虚,则虚火上炎,炼液为痰,或水不涵木,津液不能正常代谢,血中之膏脂失于转化和排泄,积于体内,久成痰瘀之物,引起血脂异常[13]。

2.4 气血瘀滞证 气血瘀滞证主要表现为:胸胁胀闷,走窜疼痛,心前区刺痛,心烦不安,舌尖边有瘀点,脉沉涩等。《血证论》中所言:“肝主藏血……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人体内水谷津液的正常代谢,与肝气疏泄有度密切相关。肝气冲和条达,则全身气机调畅,血脉运行畅通。而情志不畅,致肝气郁滞,肝失于疏泄则土气壅滞,脾气运化失常,进而膏脂输布、运化障碍而成血脂异常。津液停聚而生痰湿,痰湿阻塞脉道,气机受阻,血行不畅而成瘀;瘀血即成,阻碍气机,进一步加重气滞,反伤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不化,清浊难分,聚而为痰,形成恶性循环。血瘀与痰浊,二者同为致病因素,又可互为因果,从而引发血脂异常。

3 中医学对血脂异常辨证论治的进展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血脂异常的治疗上同样要辨证论治。虽然肝、脾、肾诸脏的功能失调在血脂异常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临证遣方用药时仍需从整体入手,综观全身脏腑间的相互作用,而不可孤立地只看肝、脾、肾之中某一脏,在固本的同时不忘治标,配合应用化痰、祛瘀、通腑等法。

3.1 痰浊阻遏证 治疗痰浊阻遏证多采用化湿祛痰,佐以健脾之法。毛大鹏等[14]报道对42例辨证属痰湿阻遏证患者给予自拟清脂汤加减(陈皮、半夏、白术、泽泻、茯苓等)治疗,其中临床控制6例,显效21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48%。张书昌等[15]将60例血脂异常且中医辨证属痰浊阻遏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双泽清颗粒(泽泻、山楂、泽兰、茯苓、半夏等),对照组予脂必妥治疗,连续服药60天后发现治疗组显效率达83.3%,明显优于对照组。吕少锋等[16]用泽泻汤(泽泻、白术、萆薢、萹蓄等)治疗120例中医辨证属痰浊阻遏证高脂血症患者,结果显示:24例属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治疗有效率87.5%,48例属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有效率达93.8%,48例属高胆固醇血症者有效率70.8%。黄杜宁等[17]运用健脾化痰法治疗高脂血症68例,总有效率94.4%。

3.2 脾肾阳虚证 治疗脾肾阳虚所致的血脂异常,宜健脾益肾。陆新[18]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80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服用滋肾健脾之首乌降脂汤(首乌、茯苓、白术、泽泻等),对照组服用辛伐他汀片,治疗8周后发现治疗高脂血症的总有效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及混合型高脂血症,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余鹰柯[19]用补肾健脾法治疗(山药、桑寄生、首乌、泽泻、决明子等)血脂异常患者100例,用药2个月后临床控制45例,显效33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达93%。刘顺安[20]使用具有温补脾肾功能的温化降脂汤治疗(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锁阳等)100例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的高脂血症患者,治疗结果为:对22例混合性高脂血症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27%,对78例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治疗有效率为63%,与对照组接受非诺贝特治疗相比无明显差异。

3.3 肝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所致的血脂异常,应治予滋补肝肾。何纯[21]报道对辨证属肝肾亏虚的高脂血症患者共45例,给予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经1.5-3个月后血脂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官颖等[22]使用滋肝养肾降脂汤治疗(首乌、枸杞、女贞子、决明子、黄精等)40例辨证属肝肾阴虚的高脂血症患者,对照组20例患者使用血脂康胶囊,治疗6周后,治疗组患者TC、TG、LDL-C下降水平及HDL-C升高明显优于对照组。朱黎霞等[23]对51例辨证属肝肾阴虚患者使用自制调脂协作方(首乌、决明子、生地、麦冬、枸杞等)合一贯煎加减治疗,治疗8周后临床控制15例,有效24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82.35%,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有效39例,显效12例。

3.4 气血瘀滞证 对于气血瘀滞型血脂异常患者,治疗应予行气活血。刘磊等[24]使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证属气滞血瘀的老年原发性高脂血症60例,治疗3个月后,发现治疗组患者TC、TG、LDL-C较对照组患者均有明显下降,HDL-C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升高。韩宝德[25]运用调脂通脉胶囊治疗(丹参、山楂、泽泻、白术等)100例辨证属气滞血瘀及痰浊阻遏患者,总有效率达89%,其中对气滞血瘀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87.8%。刘炜[26]使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患者43例,治疗8周后显效18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37%,接受血府逐瘀胶囊治疗患者治疗后TC、TG、LDL-C明显下降,APOA、HDL-C明显升高。王运强等[27]报道使用具有理气活血化瘀的郁金平脂颗粒治疗(郁金、丹参、虎杖、白术、泽泻、大黄等)50例血脂异常伴高尿酸血症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患者调脂总有效率达9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4 单味中药对血脂异常的治疗

单味中药实质上也是复方制剂,单味中药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协调作用,体现了中医药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优势。近年来近百种中药在临床实践中被证实具有一定程度的调脂作用。根据其作用功效可分为:降低胆固醇:如蒲黄、泽泻、当归、杜仲、川芎、陈皮、半夏等;降低甘油三酯:如金银花、黄芩、黄连、刺五加等;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如大黄、首乌、山楂、绞股蓝、银杏叶、桑寄生等[28]。侯燕茹[29]选取高脂血症60例,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每日口服玉米须煎剂100 ml,3次/d;对照组每日口服安慰剂,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血胆固醇浓度由(7.17±0.31) mmol/L降至(4.84±0.14)mmol/L,血甘油三酯水平由(3.77±0.31)mmol/L降至(3.61±0.38)mmol/L,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胆固醇甘油三酯均降低(P<0.05)。赵杰等[30]将葫芦巴粉溶于水中,治疗28例2型糖尿病伴血脂异常患者,治疗2月后TG与LDL-C分别下降30%和31%。黄敬文等[31]报道使用大黄治疗高脂血症35例,结果降低总TC显效21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87%;降低TG显效20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71%。崔映宇[32]等报道何首乌具有降血脂作用,其“制首乌”的醇提取物或者煎剂都可降低血浆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游离胆固醇及胆固醇脂的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的比值。滕宇等[33]研究发现山楂黄酮能显著降低血清和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增强红细胞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同时增强全血谷胱甘肽还原酶(GSH-Px)活性,从而提高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物,预防脂质代谢紊乱。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推动了中医药在血脂异常治疗中的作用研究不断深入。

5 小结

目前中医药调脂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肯定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与西药联合应用可以增强降脂效果,易为患者接受。但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中药的降脂强度、有效成分及药理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煎服中药的不便,且缺乏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医药在血脂异常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应该运用西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多中心、随机、大样本的科学研究,明确药理成分,深入探索中药治疗血脂异常的机制,同时也应进行中药剂型的改革,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治疗成本,提倡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对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推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张学智.血脂异常中医诊疗标准(初稿)[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8):716-717.

[2]张书娜,钟栩.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2,29(2):62-63.

[3]魏玉辉.高脂血症中医病因病机初探[J].新疆中医药,2010,28(4):3-4.

[4]刘绍屏.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探讨[J].山西中医,2011,27(11):1-2.

[5]李玉兰.从中医学角度探讨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J].四川中医,2010,28(3):17-18.

[6]高霞,周领.血脂代谢紊乱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6):1276-1277.

[7]李剑颖.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6):201.

[8]陈婷,吴伟,李荣,等.血脂异常中医病因病机及治法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5(1):39-40.

[9]闻莉,刘松林,梅国强.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证型分布及辨证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3):220-221.

[10]吴清明.动脉粥样硬化与脉内痰浊粘凝[J].中医杂志,1992,33(11):58-59.

[11]曲丽丽.浅谈从脾论治高脂血症[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3):82-83.

[12]王永泽,韩新玲.高脂血症从肝论治探讨[J].河北中医,2010,32(6):921-922.

[13]刘宗莲,徐淑文.陈鼎祺辨治高脂血症经验[J].中医杂志,2002,43(5):336-337.

[14]毛大鹏,刘汝金,齐有胜,等.健脾利湿法治疗高脂血症42例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6,25(10):599-600.

[15]张书昌,饶双超.双泽清脂颗粒治疗血脂异常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2):43.

[16]吕少锋,曹克强,王培杨.泽泻汤加味治疗高脂血症12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5):454-455.

[17]黄杜宁.健脾化痰祛脂饮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68例[J].陕西中医学院院报,2011,34(4):47-48.

[18]陆新.首乌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0):588-589.

[19]余鹰柯.自拟降脂胶囊治疗血脂异常100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3):226.

[20]刘顺安.温化降脂汤治疗脾肾阳虚型高脂血症100例[J].中医药学刊,2001,18(1):71-72.

[21]何纯.血脂异常中药治疗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1,(1):30-31.

[22]官颖,官捷.滋肝养肾降脂汤治疗老年肝肾阴虚型高脂血症临床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3):70-71.

[23]朱黎霞,梁东辉,刘永源.中医辨证治疗高脂血症12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10):115-116.

[24]刘磊,李川,唐姬.血府逐瘀汤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脂血症60例疗效观察[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10,12(5):330-331.

[25]韩宝德.调脂通脉胶囊治疗血脂异常100例[J].光明中医,2011,26(2):271-272.

[26]刘炜.血府逐瘀胶囊治疗高脂血症43例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2003,22(5):63-64.

[27]王运强,康根超,张文科,等.郁金平脂颗粒治疗血脂异常伴高尿酸血症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2):223.

[28]王自旺,韩艳,林传旭.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现状与展望[J].西部中医药,2011,24(8):103-104.

[29]侯燕茹,董艳,龚丽娟,等.玉米须煎剂治疗高脂血症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3):3050-3051.

[30]赵杰,李婧,王尉,等.葫芦巴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与血脂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92-93.

[31]黄敬文,段剑飞,秦书芝.中药治疗高脂血症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6,5(8):30-31.

[32]崔映宇,李焰焰.何首乌研究进展[J].阜阳师范学院院报(自然科学版),2004,21(4):24-25.

[33]滕宇,张秋菊,齐治家.中医药抗脂肪肝的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2(2):37-41.

(中医中药栏目编辑:张 健)

R243

A

1004-6879(2013)03-0221-04

2013-02-16)

猜你喜欢
肝肾高脂血症血瘀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停不下的酒局饭局最伤肝肾
肝肾好的男人更健康更有魅力
血瘀体质知多少
超声引导下老年肝肾囊肿抽吸固化治疗效果观察
高脂血症对生化检验项目的干扰及消除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社区健康促进模式降低老年高脂血症的效果
泽泻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