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洁,陆 灏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内分泌科,上海 201203)
糖调节受损(IGR)[1-2],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糖代谢异常,是糖尿病自然病程的一个前期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异常(IGT),二者可单独或合并出现。[3-4]。糖尿病的发生是个慢性过程,长期的患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家庭负担,据统计:美国仅2002年在糖尿病上的花费就高达1.32亿美元,我国糖尿病患者每年医疗费用达800多亿元。有研究[5]表明:医院—社区—患者一级预防模式是有效的糖尿病预防保健模式。社区干预糖调节受损即可以延缓或停止向糖尿病进展,又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社区干预糖调节受损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干预。现将近年来的研究,概述如下。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和运动等干预,此方式投入较低的宣传费用便可以有效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因此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如唐玉萍[6]将90例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IGR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分别在2008年11月、12月、1月各进行1次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干预组在相同健康教育讲座的基础上,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7]是指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使体质量指数(BMI)达到或接近24;至少减少每日总热量400~500 cal;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30%以下;体力活动增加到250~300 min/周。3月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生化指标,FPG、2 hPG、HbA1C均明显改善(P<0.05)。王云[8]将126例社区IGR患者,随机分为教育组65例,对照组61例。教育组进行3次糖尿病知识教育及指导,内容包括:调查饮食结构,计算每日饮食量,开出个性化的饮食处方;指导患者每日运动量(包括运动方式、强度及运动次数等)。对照组仅进行一般宣传,未做特殊指导。半年随访后教育组糖尿病发病率18.46%,55.38%的患者转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发病率40.98%,只有21.31%转为正常。郭春平等[9]将67例IGR患者,给与个体化的饮食指导及运动指导,固定社区责任医生,每2周监测血压1次,每月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并测体质量1次,3个月进行生化检查。半年随访后结果显示:餐后血糖由异常降至正常水平者28例,血糖水平下降但仍高于正常9例,血糖水平基本没有变化的16例,血糖水平略有升高但<11.1 mmol/L的4例,血糖水平上升>11.1 mmol/L 2例。空腹血糖由异常降至正常者5例,血糖水平下降但仍高于正常者16例。章昱等[10]将社区内60例IGR患者,在社区医生的指导下,以计步器评估和促进运动,进行6个月的健步走运动干预。6个月后60例IGR患者51例完成了为期6个月的健步干预,糖化血红蛋白从干预前5.93%下降到干预后的5.15%。唐倩如[11]将96例社区IGR患者随机分为社区干预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和糖尿病防治宣教;社区干预组给予个体化膳食指导、健康教育、社区随访指导相结合的综合干预,1年后,对照组失访2例,通过3个月的强化干预,干预组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明显得到改善,分别下降了7.70%和 21.9%;在干预12个月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干预组较对照组低。肖艳梅[12]将106例IGR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干预组实施为期1年的健康教育、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等社区综合干预,对照组仅进行一般健康教育。1年社区干预后,干预组糖尿病发病率为3.8%,对照组为15.8%,干预组60.4%IGR患者转化为正常糖耐量,对照组20.8%IGR患者转化为正常糖耐量。综上所述,生活方式的干预IGR患者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必须建立在有效、长期、规律的基础上,因此,在社区对IGR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目前由于社区服务发展的模式,药物干预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的投入,药物干预相对较少,如王强[13]将103例IGT北京社区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治疗组53例,治疗组予以天芪降糖胶囊,5粒/d,3次/d,加上一般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予以安慰剂加一般生活方式干预,干预1年后结果显示:治疗组中15例转化为Ⅱ型糖尿病,28例逆转正常,4例仍为IGT或IFG;对照组中24例转化为Ⅱ型糖尿病,22例逆转正常,4例仍为IGT或IFG,治疗组糖尿病的发病率为28.3%,对照组的糖尿病发病率为48.0%。美国的糖尿病预防计划(DPP)[14]是1项关于糖尿病预防研究的大样本研究,该研究纳入3 234例IGT患者,平均年龄50.6岁,平均体质量94.2 kg,平均BMI 34 kg/m2,随机分为二甲双胍加常规生活方式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对照组,二甲双胍加常规生活方式组则采取每日2次口服850 mg二甲双胍结合常规生活方式指导的干预方式;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采取低热量饮食、每周至少快步行走150 min的干预方式,以减轻7%的体质量为目的;对照组只给予常规生活方式指导。结果显示[15],二甲双胍组糖尿病发生率较安慰组下降31%,使糖耐量减低患者糖尿病的发生延迟2.8年。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残疾人、患有其他疾病的人群),社区生活方式干预的实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药物的干预可以逆转某一种或多种特异性的生理缺陷,医院—社区—患者的干预模式也为药物干预IGR患者的长期依从性提供了一个平台。
目前已经证明:生活方式的干预和药物干预可以降低IGR患者糖尿病的发生,医院—社区—患者的模式将长期、规律、有效的干预措施有效的实施。2005年在北京召开的“2005北京国际糖尿病预防高层论坛”中WHO西太区总部官员Gauden Galea博士[16]指出:要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初级保健的能力,训练和指导初级保健工作者,贯彻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已指定的糖尿病教育的国际标准及WHO提议的所有糖尿病课程标准。在我国社区初级保健能力还未充分发挥。糖调节受损的社区干预还在初期探索性阶段,主要是以生活方式干预居多,药物干预偏少,特别是中医药的干预进展缓慢。中医认为,《素问·奇病论篇》中记载“有病口干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吕仁和教授[17]通过多年理论及临床研究,提出“脾瘅”相当于消渴病(糖尿病)轻者或早期的观点。中医对IGR的病因病机、证型及中药干预多有报道,如杨春青[18]从肝脾论治糖调节受损,认为IGR的重要病因病机的基础是脾失健运,肝气郁滞。李翠萍等[19]认为IGT的主要病机特点是阴虚。魏东等[20]经过对54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进行调查显示:糖调节受损的常见体质类型有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5种类型。邝开安[21]运用乌梅芍药汤治疗IGT患者,通过2月的治疗,14例血糖恢复正常,4例血糖较治疗前改善,2例无明显变化。目前,社区中医药干预研究的报道鲜少。中医药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等对健康的影响;中医药在“治未病”理念指导下开展预防保健,以辨证施治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功能性疾病见长;中医诊疗技术简便,方法灵活,对诊疗仪器设备依赖相对较少;中医药服务安全有效、费用相对低廉。这些特点与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持续、便捷、经济”的要求相吻合[22]。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与糖调节受损干预的模式不谋而合[23],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就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不治已病治未病”,其内涵覆盖预防和诊疗医学的全过程。“不仅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同时还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仍应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的发展、转变或复发”。故研究开发社区中药干预IGR是一个广阔的领域。目前,对糖调节受损的社区中医药综合干预主要有以下缺点:1)缺乏有效的中医药综合干预方案。目前尚缺乏对社区人群的中医干预研究,如何建立一套适合社区人群的中医药综合干预方案,有待进一步探讨;2)缺乏对医疗模式在糖尿病干预中作用的研究。如何探讨建立1种以三级医院为核心、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地的联合医疗模式是亟带解决的问题。医院—社区—患者一级预防模式,充分发挥了社区在糖尿病预防中的积极作用,由医院指导社区,则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科学性、规范性,进一步减少IGR人群发展成Ⅱ型糖尿病的比例,极大地减轻了社会的卫生经济负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健康水平。所以社区干预糖调节受损虽然有难点,但是前景广泛,中医综合干预为我国特色的干预疗法,应该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以期探究和评价中医综合干预在糖尿病预防领域里的优势作用。
[1]Han ST.WHO Health Care Policy in the 21st Century.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Envi-ronment and health and Anti-Senility in the 21st Century[C].China: Shenyang,1997,11:119.
[2]Yang W,Lu J,Weng J 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3]李彬林,王昱.健康教育在糖调节受损人群防治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47-49.
[4]刘铜华.中医药防治糖耐量异常的思路与方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5):313-316.
[5]李雯霞,万斌,陈捷,等.医院—社区—患者模式对糖调节受损患者转归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1(9):28-29.
[6]唐玉萍.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对社区糖调节受损患者代谢影响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7]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S].北京:中华糖尿病杂志社,2004:18-19.
[8]王云.126例糖调节受损患者社区糖尿病教育的疗效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4):33-34.
[9]郭春平,张俊平.糖尿病前期人群社区干预效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8,6(12):67-68.
[10]章昱,李洋,李枫,等.上海市某社区糖调节受损患者健步走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9):21-22.
[11]唐倩如.社区干预模式对糖调节受损人群的管理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3):296-299.
[12]肖艳梅.社区糖调节受损者非药物干预临床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药,2012,32(1):71.
[13]王强.北京社区103例糖耐量减低(IGT)患者中医综合干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14]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Research Group.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r Metformin[J].N Engl J Med,2002,346(6):393-403.
[15]Trevor J,Orchard,Marinella Temprosa,et al.The Effect of Metformin and Intensive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n the Metabolic Syndrome:The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Randomized Trial[J].Ann Intern Med,2005,142:611-619.
[16]巩秋红,李光伟.2005年北京国际糖尿病预防高层论坛纪要[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1):94-95.
[17]吕仁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9.
[18]杨春青.糖调节受损从肝脾论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1):54-55.
[19]李翠萍,谢滨,黄捷,等.芪麦降糖饮对糖耐量减低干预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4,22(10):32-33.
[20]魏东,田锦鹰,郑粤文.糖调节受损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临床调查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343-344.
[21]邝开安.乌梅芍药汤治疗葡萄糖耐量减低20例体会[J].中医药学报,2001,29(5):11.
[22]严国华,2004-2007年十省(区、市)社区中医药服务情况分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23]潘秋,周丽波,仝小林,等.从糖尿病前期谈“治未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3):191.